MicroLED、OLED、激光显示市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繁华的城市离不开LED灯的装饰,相信大家都见过LED,它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的各个地方,也照亮着我们的生活。电视从1883年12月25日诞生,至今不过130余年。但值得注意的是,1958年国内才敲开了电视的大门,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彩电。
从电视本身的历史长河里似乎发展比较平缓,但近年来从纯平到液晶(LCD),从液晶到自发光二极管(LED),以及随着Android等系统的蓬勃发展,微型投影机也从当年的纯工具类目跨界到家庭娱乐方向。以短暂且可预测的目光来看,未来观影的方向会往大尺寸、高色域、优良的音质以及大众化价格为主导。显示技术方面基本可以锁定在MicroLED电视、OLED电视、激光电视和VR—— 当然,如果我们只谈“家庭电视”这个大类,VR会因与周围(家)人互动效率低而被排除在外。
MicroLED
谈到这个名词可能不少人会觉得生僻,它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2014年一家专注于低功耗MicroLED研发的企业LuxVue被苹果收购 —— MicroLED很可能出现在2020年的AppleWatch上,届时很可能就是市场再次被教育,毕竟“Retina”这个由摩托罗拉打造的名词最终也是被苹果推向全世界。
言归正传,MicroLED是新一代显示技术,比现有的OLED技术亮度更高、发光效率更好、但功耗更低。2018年CES上三星已经展出过MicroLED电视机 —— THE WALL。MicroLED的优势除了亮度高、功耗低、发光率好之外,自由度相较于OLED也更棒。三星针对THE WALL甚至还支持模块化处理 —— 你可以把一个电视拆分成好几块挂在家里当装饰品,想要看节目的时候再拼接起来即可。
当然,MicroLED作为新时代大尺寸商用屏幕的市场切口还没能占领市场的因素是成本。虽然MicroLED现实技术吸引了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研发投入,生产工艺、技术上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大规模量产。MicroLED的转移技术复杂,时间成本高,主要分为单颗和多颗转移,批量转移还有巨量转移目前还在开发之中。转移过程中的良率控制非常重要,这方面有大量的技术和工艺,如果做不好就会导致一致性的色差或模块化的色差,这是所有大尺寸拼接显示屏厂家都要解决的问题。
物以稀为贵,难以量产意味着成本十分高昂,例如近期康佳在重庆召开全球发布会,发布了两款APHAEA未来屏,一款为APHAEA首款MicroLED系列产品Smart Wall,4K售价168万,8K售价888万。虽然已经面向市场,但这个定价无疑约等于“展示品”。之所以依旧将MicroLED列为未来显示技术之一,是因为世界范围内都在攻克它的量产技术。
OLED
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或柔性有机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毫无疑问,现如今OLED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陌生,它属于“未来以来,并且将长期与下一代技术并行”的技术(类似于现在LCD依旧没有完全淘汰)。
相比传统的LCD技术,OLED显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OLED屏幕厚度可以控制在1mm以内,而LCD屏幕厚度通常在3mm左右,并且重量更加轻盈。OLED屏幕的液态结构可以保证屏幕的抗衰性能,并且具有LCD不具备的广视角,可以实现超大范围内观看同一块屏幕,画面不会失真。反应速度是LCD屏幕的千分之一。并且OLED屏幕耐低温,可以在-40℃环境下正常显示内容,发光效率更高、能耗低、生态环保,可以制作成曲面屏,从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
当然,对于当今的用户而言,大家都经历过OLED的劣势 —— 例如使用寿命低(烧屏)、像素排列糟糕(与LCD同分辨率下会更容易看出颗粒感)以及低亮度屏闪调校不良(晚上看眼睛容易酸疼)。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上述劣势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但,与大多数显示技术一样,“大尺寸难量产”的问题始终是一道难以跨过的坎儿。
不妨看看85英寸的OLED电视和98英寸的OLED电视在价格上的差异与显示面积上的差异绝非正比,甚至翻了好几倍。
激光显示技术
从市场角度来看,激光显示技术主要是以激光电视存在市场当中,最初用于弥补OLED“大尺寸难量产”的难题,但随着激光光源不断被开发和研究,其成像效果甚至有反超之势(相较OLED而言)。激光电视属于近年产物并且在B端普及飞快(电影院中的“激光厅”用的就是激光显示技术的投影机),并且C端接受程度高,短焦激光电视出现在普通家庭的概率也逐年攀升。
激光投影机的优势很明显,相较于LED投影机和高压灯泡投影机,作为冷光源的激光可以让机器温度会大幅降低,对显示芯片的灼烧程度也会大幅降低,并且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优异的色彩;激光机可以瞬时开关机,无需预热、散热,开机可以达到100%亮度。激光投影机在长期使用期间亮度的衰减缓慢,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万小时以上。传统灯泡投影机的灯泡在使用了2千小时左右之后,亮度衰减快,平均1.5年要更换灯泡一次,再加上易损配件,保养维护等费用,售后成本相对比较高。而激光投影机则无需售后成本,故障率低,提高工作效果。
色域方面,由于市面上超过95%以上的激光电视都是采用“单色激光”的方案,但也有少数如海信L7系列、极米双色4K激光电视T1采用了“双色激光”解决方案 —— 从技术理论上讲,如果人眼可识别色域计为100%,普通显示色域覆盖率26%左右,LED显示色域覆盖率30%左右,而激光显示技术的色域覆盖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不仅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通透、更真实、有层次感,清晰度也会随着色彩饱和度增加有了大幅度提升。
未来“三色激光”技术必然会成熟,无需色轮,RGB(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色直接合成。三色激光电视色域会非常高,按照NTSC标准,三色激光电视的色域值能够达到180%,用户能够看到的色彩更加鲜艳。金无足赤,激光发生器、镜头造价相对昂贵、需要配合专业幕布使用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上文也提到过,目前家庭娱乐用的激光投影机的存在意义更多是弥补OLED屏幕尺寸超过85英寸之后价格暴涨的问题,100~150英寸的优质激光投影机价格需要1~3万元,同级别的OLED电视机起步价为20万元。
听感
私以为,优秀的观影效果除了视觉之外,听觉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 无论是未来,还是现在。纵观目前电视机内置的音响效果,虽然已经有让人满意的屏内发声技术出现,但由于成本十分高昂,普遍还是以扬声器加上音频企业技术(杜比、哈曼等)为主。沉浸感是视听表现的核心要素,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消费者能够切身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听感无疑是未来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技术中有类似于索尼“银幕发声”技术开发成本极高(携带该技术的索尼电视机也很相对昂贵),激光电视由于投射距离近,中置发音非常方便,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正面模拟音的难题。不仅如此,激光电视不受屏幕的制约,音响音腔的体积更大,同价位的情况下音质表现更好。以极米4K激光电视A2 Pro为例,抛开哈曼卡顿原装音响的背书,其60W的大功率扬声器搭配2L的超大音腔,从先天条件就远优于其他传统电视,再加上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的空间增加、动态压缩等声学技术,观影时的整个听感是远远领跑电视产品的。
结语
综上不难发现,MicroLED现在依旧处于“王谢堂前燕”的实验室状态,并没有走向商业化,但这并不阻碍它成为未来的主流电视技术,甚至是主流显示技术。OLED则是与激光投影技术并驾齐驱,相互角逐,前者有着更加成熟的体验和无需担心的显示技术,但受限于屏幕大小,大于75英寸成本则线性上升;后者则可以轻松突破100英寸的限制,但光源技术、显示芯片技术等同样存在限制。谁讲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取决于技术突破 —— MicroLED量产能力、OLED超过100英寸大屏成本、激光投影光源技术,一旦突破意味着成本下降,则能迅速占领市场,一家独大。
当然,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内,会是激光投影和OLED相互碰撞的天下,而LCD终将被逐步淘汰,与曾经的磁带、CD、软盘等存储技术一样,成为显示技术历史长河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已经被取代,但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虽然LED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LED也还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拥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生活所需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