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智能AI独角兽成长法则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在2019年商汤科技人工智能峰会上,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的幽默发言引得台下嘉宾连连发笑,在外界看来,他和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一个是“被AI耽误的脱口秀大师”,一个是“AI界段子手”。他们创业很厉害,讲起笑话也“业务熟练”。
2014年,身为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的汤晓鸥,带领工程学院团队创立了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的商汤科技(下称商汤)。短短五年时间,商汤已经发展成“中国估值最高AI公司”,员工2800多人,估值超过45亿美金(业内有传言称商汤最新估值已达60亿美元)。
如今,汤晓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则交给了徐立。前段时间,新浪科技专访了徐立,将从多维度来理解和呈现一家独角兽AI公司的成长法则。
科学家创业:从学术到商业
商汤众所周知的创业故事是诞生于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核心团队一部分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硕士等;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微软、谷歌、联想等相关领域的从业者。
因此外界给了商汤一个“学院派”的标签。事实上,四年前,成立一年多的商汤,确实更像个研究院。
徐立坦言,“当时投资人跑来和我们说,发现你们不太对,融了这么多钱,招了70多个博士,买了这么多块GPU,建了这些超算,一分钱没赚。”
这听起来,商汤更像在办学校,而不是创业。对此,徐立解释,在当时的阶段上,AI技术的竞争还处在非连续的跳跃;此外,AI行业整体还不火,储备的人才少。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
在徐立看来,这是一种和尝试机会主义的创业不同的路径,前者可以找到一个机会快速铺进资源,最后大公司进入,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会有一家胜出,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但是技术创业要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所以在前期必须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而商汤希望成功的概率比自然选择要高。
“我们把那个时间点上能找到的人都尽可能招进来了。这样就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后来才有我们自己的平台,从小往大打通。”
所以一开始,商汤融了很多钱。徐立的态度相对坦然,他表示:我们会在需要的时候融资,融资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和一些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到了2015年,商汤首次尝试商业化。之后几年时间,逐渐从学术型向商业型转变,并提出了一个“赋能百业”的概念。
“我们早期做了一些场景应用,去年人工智能元年,很多地方都用上了,但真正意义上要说做到无处不在,其实还是没有。”但徐立表示,AI会变成一种通用性的、工具性的东西,应用到行业当中去,用一条标准化往下赋能,一定是指数级别增长的,“我说赋能百业一点都不奇怪”。
目前,商汤仍在大幅度投入技术。谈到接下来是否还要继续融资,徐立表示,还要看市场需要,如果公司需要一些更多资金,肯定会再有融资。如果公司现在的发展方向能够按计划做增长,可能会再缓一缓,“因为毕竟我们去年融资了不少”。
形成逃逸速度
虽说还是一家创业公司,但商汤目前已经是一家拥有2800多人的大组织。要运营好这样一家企业,离不开企业文化。
“第一,坚持原创,做一些源头的事;第二,做接地气,对人类有影响的事情,让人工智能引领人类进步。”徐立表示,这是商汤一直以来的企业文化。
这或许与创始人的基因和气质有很大的关系。在徐立眼里,汤晓鸥是有更长远愿景的,“汤老师有一个超现实的直觉,可以看到我们现实的困难,并且他在学术、技术创新等领域也很有影响力。”
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
战略合作伙伴高通曾将商汤的技术与产品发展与“逃逸速度”放到一起。
“汤老师觉得你走的足够快、投入的足够大,形成的逃逸速度之后,别人抄也没有用。这种东西其实是非常很艰苦的路,但是我觉得汤老师坚信这样的路能做成,并且有很强的影响。”徐立认为,作为一个leader,汤晓鸥具备很强的未来远见,而他对原创的坚持、对改变生活的执着和认同,也已经成为了公司的信念。
去年,商汤还做了国际化的尝试。徐立透露,去年商汤大概有16%、17%的收入是来自国外的,“这个占比已经不小了,我发现技术的国际化相对容易。”基于技术的普适性,商汤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中东等海外做了拓展。
相比较国内,商汤的国际化客户反而比较散,“因为它不是政府主导,都是中等的单子,也会有一些大客户。像本田、新加坡的一些客户相对大一些,整体上海外需求比较不集中,但是市场空间需求量比较大,就相当于3年前的中国,他们对新技术的认知比较迫切。”
虽然市场很大,但商汤在海外布局上同样面临挑战。徐立表示,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本地化人才招聘,“因为他们人工智能发展的比中国晚,人才储备也相对更紧缺一些。”
徐立还透露,今年公司在国际化会更稳步的进行,“现阶段非定制化的产品在国际上会输出更多。一些定制化项目,如智慧城市新场景的拓展都是在国内打磨完再拿出去,所以暂时不会在国外拓展新场景。”
当然,在形成逃逸速度的过程中,必然也会踩坑。
徐立告诉新浪科技,团队在一些行业方向选择上,一开始做的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到位。比如最早做视频中植入广告的时候,选择了直播视频领域,但实际上,后来直播视频整体发展趋于平稳,团队便迅速转向电影、综艺等IP视频,比如电影、综艺。
“当时我们觉得传统PGC内容大家玩得多了,UGC新,但UGC企业有自己的生存压力。”像这样的案例,商汤在这些年的探索中遇到过很多,也在不停的迭代。
“很难说推出一款产品就能够成功,这只是愿景,如果不是乔布斯,咱们就乖乖跟市场进行商业化的迭代,MVP的验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些东西做到具有商业化的价值。”徐立总结道。
组织架构从矩阵化到BG化,走大公司路子
商汤2019年的重点,是产品化和规模化。徐立表示,商汤将人工智能看作一种基础能力,技术产品化后让获取这项技术的定义能够标准化,这样人工智能融入到生活和行业当中的速度就会更快一点。
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峰会上,商汤围绕智慧城市、AI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场景一口气发布了11款新产品。而去年,这一数字是6。
商汤发布的AI教育产品
徐立表示,这便是基于一套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流程的结果,商汤的核心能力在于工业化的算法生产能力,包括原创算法训练体系,基于此,可以将AI能力赋能到多领域和多样化的的产品上。
这样的战略还体现在组织架构的变化上。
徐立透露,2018年公司还是矩阵化的管理,“今年我们就把矩阵化的一条线变实了,就变成BG化的关系,就是有事业群。”
目前,商汤主要有四个和业务相关的事业群,称为四轮驱动。其中,三个事业群是并列的:智慧城市事业群、移动智能事业群、新兴创新事业群,而另一个商业与数据洞察事业群横向贯穿了其他三个事业群。
徐立告诉新浪科技,未来会在这个基础架构上做细分,但肯定不会再扩张,“我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分进去了”。
而除了自我布局,商汤还通过投资为自己输血。徐立表示,投资会长期进行下去。因为AI是一个生态,需要上下游之间更大的联动。而商汤投资的对象,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合作中使用商汤的技术。
”我们做AI最简单的一点要求是尽快落地。有些东西落不了,就找一个地方落。所以说我们通过这样的模式去推广,我相信这个会比较持续。”徐立说。
从商汤5年的发展中,新浪科技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从结构化、场景化,向体系化、标准化、规模化递进的成长轨迹:最早构建核心的底层数据化结构,前期探索将技术应用到多个场景,然后逐渐建立工业化体系,再在多个领域进行标准化生产,达到规模化复制的目的。
至于商汤AI技术应用的阶段,徐立认为其实还只是一个比较早中期的阶段,“我觉得商汤目前的发展重点在于行业的深入。”
他认为,大部分的AI企业之后会走到不同的领域,再过几年,可能大家都不会把一些现在认为是竞品的AI公司放在一起来看,因为他们每家的聚焦的点都会完全不一样。
正如汤老师所说,过去商汤没有那么多产品时,上半场是徐立讲笑话,下半场是我讲笑话。现在上半场徐立没时间讲笑话了,我们的产品已经丰富起来”。希望汤老师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