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模仿创新 物联网需转身智力密集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物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在经历了短暂的概念导入期后,物联网已经在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安防、智能家居、金融以及农牧业等众多行业得到应用。同时物联网所涵盖的技术通过产品和技术引进、自主研发、试点应用等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应该说,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标签。
通过国家财政的引导和扶植,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上,中国企业在RFID、芯片设计与制造、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都有分布,能够在物联网产业链上形成闭环。深圳远望谷、威海北洋电气、成都九洲电子、新一代专网、北京爱创科技等一批物联网创新企业迅速崛起,当然其中也不乏国网信息通信、中兴通讯、大唐电信、大唐微电子等传统的通信厂商。
深陷“生存怪圈”
在物联网核心芯片、传感器及软件能力方面,中国企业也都有所涉猎,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自西安优势微电子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后,中国物联网正式宣告具备了中国芯。随即,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然而,就在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一片欢腾,其产业链却暗流涌动。由于物联网尚处发展初期,尽管来自市场层面的接受度较高,但产品技术不成熟、产业链分布不均还是让国内的物联网发展陷入了“生存怪圈”。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传感器产品种类在6000种左右,而国外已超过20000。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
长期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印·希尔咨询高级行业研究员方琳瑜博士告诉记者,在技术创新领域,虽然我国物联网行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来说,很多创新仍属于模仿创新,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在核心技术领域要不断突破,占领技术高地;同时,目前标准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由于缺失标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使得很多企业持“观望”态度,不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创新。
也就是说,一味的模仿创新尽管加快了国内厂商进入物联网产业的进度,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也限制了其未来发展和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同时拖后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而这种技术方向上的不明朗,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大干快上”的投入热情,如此循环,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极容易在企业的观望中停滞不前。
核心技术缺失
一位车联网公司的市场经理告诉记者:“尽管业界对于车联网的未来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整个产业刚刚兴起,产业各环节的合作模式都在慢慢摸索,再加上这一块业务国外厂商占主导,因此自身的业务发展难免有点‘宣传大过行动’,现阶段还不敢贸然加大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投入。”
按照这位市场经理的说法,他们更喜欢用Telematics(远距离通信电信Telecommunications与信息科学Informatics的合成词)取代车联网这一说法,“Telematics所表达出的意思更明确,而车联网这个词太宽泛了。”
在Telematics技术实现的过程中,产业链主要有汽车厂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和呼叫中心等几大核心成员组成,这其中根据业务和服务的不同,内容提供商和呼叫中心可以由不同厂商承担。
“不仅仅是GPRS导航、天气新闻、语音通话等常用功能,Telematics还可以推出120呼叫、道路救援、汽车远程诊断以及盗抢定位等更加实用性的功能,如此也就需要更多内容提供商开发更多的业务应用。”
但无论如何,平台服务提供商都是整个Telematics业务实现的关键,这一块国内厂商却少有涉猎。“即便有也因为‘资历太浅’而不被信任,再加上汽车行业本来就强调高度安全性,汽车厂商在挑选合作伙伴时极为谨慎,因此最终达成合作的通常都是那些国外的平台服务提供商。”
技术补齐非一日之功
如此一来,车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高地被国外厂商占据,处于上下游的中国厂商显然在产业链中失去了话语权,利润空间的缩小更是不言而喻。失去了“智力密集型”的高利润环节,中国企业大多处于“生产力密集型”阶段。
毕竟核心技术的提升并不容易,这一点上从Verizon收购汽车通信服务提供商HughesTelematics就可看出。
2012年6月,美国Verizon宣布以6.12亿美元收购Telematics领域的实力厂商HughesTelematics。通过收购,Verizon将快速进入车联网市场,并通过Hughes的产品和技术提供定位、监控和通信服务。
“应该说,Verizon在开发新兴领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在车联网领域依然要靠收购来实现技术能力补齐,由此可见车联网的核心平台提供还是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长久的市场积累的。”前述市场部经理如此表示。
事实上,核心技术的缺失还不止在车联网领域,在目前普遍被业界看好的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技术标准空白真相
方琳瑜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在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应用方面:开关、设备执行器和网关等进行互联互通的协议标准都是由国外企业主导研发和制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掌握在罗格朗等国外企业手里,这对于我国智能家居行业企业发展壮大非常不利。
据记者了解,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战略体系,在开关、控制以及上层应用等领域,企业的产品分布比较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稳固的市场格局,这也就导致了国外厂商产品和标准的垄断。中国厂商想要跻身该领域必须首先服从国外的标准,并基于罗格朗等企业提供的底层平台进行应用开发,否则就会遭遇“设备孤立”,无法与其它环节互联互通。
一位该领域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国外企业凭借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制定的优势,始终占据高端市场,中国很多生产智能楼宇相关器件的厂商被逼到利润微薄的低端市场,一些企业干脆放弃自产路线,做起了国外产品的代理商,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产业链中快速“上位”,但最终也落了个“为外企打工”的地步。
比如:一个成本价不足百元的开关,国外企业卖给中国企业要价几百元,中国企业再卖到市场只能赚几十元而已。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企业在物联网领域“原始创新”的缺乏,仅通过模仿和复制国外产品,或者照搬国外的业务运营方式,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缺乏底层的技术标准也是导致国产企业丧失话语权的根本原因,比如在智能家居中用于设备互联的底层的总线传输协议,现阶段我国就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
“标准的完善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在国内逐渐完善技术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的国产企业势必要经历这一段尴尬的市场考验期。”前述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据悉,在过去的2012年中,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卓有成效,3月初,ITU-T第13研究组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标准编号为Y.2060)。该标准于2011年5月由我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起立项,涵盖物联网的概念、术语、技术视图、特征、需求、参考模型、商业模式等基本内容,是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对于全球物联网标准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同年5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依托十大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着力突破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10月,工信部着手制定“M2M通信系统安全增强”的行业标准,预计将于2013年完成,该标准的主要发起单位是中兴通讯和华为。
培养知识产权意识
如何激励国内企业实现“原始创新”将是物联网的深刻命题。在这一点上,方琳瑜博士认为奖励创新成果与培养专利意识同等重要。一方面需要国家在财政方面加大引导,对于原始创新性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原始创新成果加大奖励力度;另一方面强化我国企业对原始创新和知识的产业意识。
“如果物联网企业从现在开始还不重视原始创新,不重视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发成果的话,那么中国的物联网企业很可能会步当年VCD、DVD企业的后尘。”方琳瑜博士还建议,中国有实力的物联网企业应该要在原始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质量而且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或者专利,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发成果,并积极形成我国自主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如此才能将国产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