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计算遇到位置服务 物联网、智慧城市催生智能驾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于2013年6月5-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本次大会以国际视野,洞悉全球云计算发展趋势,并从应用出发,探讨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云安全及云计算行业应用等焦点话题。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发表了题为《位置服务:接地气的云计算》的主题演讲。也许你还记得前些天在京津高速搞无人驾驶实验的原来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院士的课题组,他在云计算大会上用无人驾驶的交通案例案例阐述了云计算在位置服务领域的应用。他认为云计算已成我国信息行业当前主旋律,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而其中位置服务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接地气”的云计算,这其中充满了机遇,也并存着挑战。
接地气的云服务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无论是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还是交互能力,都将是动态的、可伸缩的、被序列化的,尤其重要的是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可以方便地实现分享和交互,并形成群体智能。
云计算与定位导航结合,催生位置服务。这种位置服务无人不用,谁都要用,不管你是谁,你都要用。无时不需,24小时,一时一刻不能停。无所不在,在中国的大地上,在海洋上,在天空,在全球。因此,它是一个基础设施。
地理信息系统要在不同坐标系之间、不同时代之间、不同语义之间实现地理空间的互操作。人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物联网核心简单、边缘复杂、千人一面的时代,成为网络丰富、边缘简单、交互智能,由形形色色的网络中心组成的云计算支持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一个个孤立的地理信息系统走上了飞天之路。
云计算走过了“理念先行、操作模糊、八仙过海、云里雾里”的一段过程。几年前李院士在华为的一个发布会上,用这十六个字描绘当时的云计算的形式。今天云计算已经成为信息行业的主旋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越来越深度服务于各种小众,甚至改变整个大众的、社会的消费形态,接地气的位置云首当其冲。
云时代下的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是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这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一点。没有位置服务,哪来智能驾驶。没有智能驾驶,我们的车上还要什么网?所以这三块是相辅相成的关联环节。
李院士的课题组在智能驾驶上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的道路,在结构化的道路上走过了北京和天津。目前正在市区道路做实验,这叫做半结构化道路。将来还要在特殊道路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做智能驾驶,这叫做非结构化道路。
每个人开车的时候,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驾驶在帮忙,例如自动巡航、倒车辅助设备。我们希望轮式机器人是可以对话的,你在上面玩玩游戏,智能办公;我们还希望轮式机器人是节能的,能够买得起。我们还要个性化、自学习的轮式机器人;我们还希望机器人之间构成一定的交通模式,例如公路火车,来减少拥堵,改善交通。
然而交通规则是人的交通行为的长期积淀,体现了社会文化。交通规则的修改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
道路的信息化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课题组的策略是把智能驾驶分三个部分,一个是自主驾驶,解放驾驶员的低级、烦琐、经常、持久的驾驶动作。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靠云计算的位置服务形成主动导航。他们希望把云导航变成在线的实时导航。
智能驾驶究竟能够做到什么?云计算位置服务究竟能够做到什么?主动导航的主动权交给谁?
经过半年的努力实验、分析,跟这些位置服务公司的工程师们协商、讨论,我们终于找到了办法,叫做接力导航,把路口识别、路口过渡行驶和路口动静三件事情区别开。在道路里走的时候靠摄象头和雷达形成虚拟中心圈,同时用GPS接收机探测前方的路口,叫做路口识别器。快到路口之前,一定有一个比路口更复杂的路口过渡区,利用交通指示牌和地上的交通指示导航,进入相应的车道。过了路口,靠精细地图导航。然后再到道路里面之后,再用道路导航。所以我们是不断地交换接力棒。现在这个实验正在进行当中。
在实验当中,课题组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路口的大数据。
将来,谁来提供智能驾驶的详细的位置信息?谁来提供碎片化的路口在线位置服务?如何体现云计算环境下位置服务的市场竞争?这些问题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是新的商机。
北京市现有1900多个大路口,上万个小路口。如果在这些路口精细驾驶的话,这正是路口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更新资料:ARM首席技术官谈物联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