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战略制高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尽管海内外专家人士也无法一下说清“物联网”,但与它类似的概念,早在10多年前,就在美国市场流行。而日本6年前也规划过类似的蓝图。而它虽然至今并未成为主流应用,但它们不遗余力地向全球市场渗透,显示出这是一场争夺未来全球信息化浪潮制高点的战略。
从去年开始中国物联网虽然热闹异常,但在基础的技术层面,距离美国、欧洲、日本还有相当距离。
不过,中国已将物联网视为PC、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全球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中国的目的,也是摆脱过去两次浪潮之下的核心技术缺失,试图重塑未来产业格局。中国同样渴求扮演标准的制订方,只是征途漫漫。
发起者美国
美国是这一概念的发起者。1999年,在一场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美国专家提出,传感网将是下个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大机遇。当时观点为物物互相感知。
2005年,在“全球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突尼斯)”上,美国主导的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内容与中国目前描述的理念与远景类似。即从生物到非生物相连,网络无所不在,并且与主流的互联网、通信网络融合。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嵌入式技术等。
美国主导提出这一概念,与其国家战略深有关联。因为,截至2005年,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已占据全球一半以上。
相对于克林顿时代创造的互联网大热潮,美国新一代领导人已将它视为一项新的战略。一个证据是,2009年1月,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两名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其中一名代表为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正是他,向奥巴马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建议新政府投资下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而奥巴马则迅速在美、欧等地多次宣扬新概念。
截至目前,以IBM、英特尔等为代表的美国IT巨头也正在全球范围内从正面壮声威。其中,IBM已在中国启动这项计划。
稳健推进的欧洲
欧洲国家虽然不是概念的首倡者,但因它同样是全球核心技术专利的重镇,因此,它是这一概念不遗余力的倡导者。
目前,欧盟已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纳入到预算高达500亿欧元并开始实施的欧盟“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2007年~2013年)”中。这也是1994年以电信业为代表的“欧洲之路”战略、1999年e-Europe战略的最新延伸。
欧盟已经制订了截至目前堪称物联网产业最详细的发展规划,主要体现在2009年6月欧盟制订的《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列举了要采取的14项行动,涵盖了行政管理、安全保护、隐私控制、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订、技术研发、产业合作、项目落实、通报制度、国际合作等重要内容。该计划已被视为重振欧洲的战略组成部分。自2007年到2010年,欧洲已经投下27亿欧元。
壁垒森严的日本
日本早就有类似物联网的概念。2001年实施的e-Japan战略,有些模仿1999年的e-Europe,到2005年,已让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面对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和国际竞争加剧,为确保未来战略地位,2004年,日本开始倡导一个新概念,即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所提的u-Japan战略。
这是一项5年规划(2006~2010年。日本希望2010年建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简称泛在网。它主要关注泛在社会网络的基础建设、ICT高度化应用,以解决21世纪的国家难题。
其中也伴随着日本重塑全球信息产业标准的行动。不过,这一努力目前看来已经失败。美国的战略地位未见动摇。
日本的优势是,习惯“打群架”,系统集成、产业细分的实力极强。目前,日本甚至已将触角伸入中国物联网规划核心。比如,该国野村综研(上海)咨询已加入中国“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