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身信用卡 激活你的移动支付生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这之前,人们听到更多的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这种射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交卡、门禁卡之中。接近识别器后滴的一声,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不过,这并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NFC。
据成立于2004年的NFC论坛给出的说法称,NFC是基于RFID发展起来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但是,NFC涵盖的应用更广泛、更深入,而且,NFC在手机中的集成,将带来更多有趣且安全的应用。
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移动支付方式吗?中国的移动消费和其它国家相比差距在哪里?还有哪些障碍横在我们移动消费的门前呢?
现行的中国移动支付
其实,移动支付在中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出现要从1999年底算起,伴随着WAP的应用,手机银行、手机炒股等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形式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上。
1999至2002年之间,很多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具体做法是在手机的SIM卡里加进银行密钥,用户需要将手机里的SIM卡更换成STK(Sim Tool Kit)卡才能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然而,复杂的操作过程以及相对较高的换卡成本还有用户要到银行的营业厅去换卡的体验,使得第一波移动支付的发展举步维艰。
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从没有放弃这个领域。移动运营商进行手机账单代收费,诸如将游戏点卡和在线教育等业务和系统相连接,产生的费用走运营商自己的渠道而没有经过银行,这样的灰色地带在银行系统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第二波移动支付即应运而生。
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于2003年8月的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打出了“手机钱包”的概念。联动优势Umpay的业务以手机为工具,以银行卡为依托,通过短信、语音、K-JAVA、WAP、USSD等形式发出操作指令。
发出指令后,通过手机钱包服务提供商转到与手机钱包服务提供商签约的该银行卡发卡银行,或中国移动签约服务伙伴,根据客户所发的指令进行操作,为客户提供消费支付、自助转账、自助缴费、账户查询等服务。
中国联通也分别与移动支付公司和银行共同合作进行了手机钱包的捆绑业务。2004年底,凡拥有中国建设银行账户的中国联通CDMA1X用户,在申请手机银行业务后,手机便成为具备理财功能的金融终端。中国联通也在跟负责移动支付运营的上海捷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绑定银行卡之后,可以从银行账户转账为手机充值。
可以说,第二波移动支付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用户的消费体验,BDA分析师刘斌对类似于Umpay的模式表示了认可,但是也指出:“现在这种模式最主要的业务是对手机账号充值,其它如商户消费、在线购卡等支付业务所占交易量比重很小,而且,现在大部业务是通过短信来确认的,用户通过手机支付实现即时消费并不方便。”
来自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以短信形式进行移动支付时,用户不仅要输入繁琐的文字信息,还要记住手机钱包业务的接入码,在发送完请求购买信息之后还要等待运营商的确认信息,这样一来一回,需要等待的时间很长,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只适合购买一些数字产品,购买现实中有形商品就显得非常繁琐,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支付方便。
在第二波移动支付的发展遇到瓶颈时,是否会有新的业务形式让手机钱包能够真正名副其实一些呢?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的日本和韩国又会给我们以怎样的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