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吋晶圆2018年量产过度乐观的目标?(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设备厂商痛苦跟随
TEL副总裁暨企业行销总经理关口章九甚至说,如果业界没有充分的事先讨论,共同开发机台,450mm将会是一场灾难。而且,漫长的450mm市场成熟期会让设备商的财务风险增加。
Lam Research公司450mm计画副总裁Mark Fissel也以12吋晶圆移转为例指出,从1995年试验机台首度完成开发,由于历经网路泡沫等经济因素,一直到2004年,半导体产业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才使得12吋晶圆出货量超过8吋晶圆。
而18吋晶圆即使能于2018年投入量产,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成为主流,面对既有12吋晶圆先进制??程持续投资与18吋晶圆开发的双重压力,设备业者若没有强大的财务支援,很有可能无以为继。
游秋山也坦承,移转至18吋晶圆还有许多挑战有待克服。首先,业界有没有办法在2015年前就10奈米制程蚀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合理的设备成本、显著的生产力提升、全自动化无人生产线、环保工厂等议题都需要获得全面性的解决,才有可能让18吋晶圆量产得到预期的成本效益。
游秋山指出,当初业界朝12吋晶圆移转时,也曾面临许多质疑。但事实证明,透过多项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仍然克服了种种挑战,因此他乐观认为,18吋晶圆量产目标终将能够成功。
不过,不管是从晶片制造商和设备商的角度来看,18吋晶圆都已成为少数几家业者才能玩得起的游戏,这是与业界朝12吋晶圆移转时,完全不同的产业环境与需求。?口章九表示,即使几家重量级制造商已经订出了量产时程目标,但高昂的进入成本,将是不利于创新的。
ASML的联合开发计画
尽管困难重重,但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些龙头业者,为了延续产业发展、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并建立更高的竞争障碍,势必得在朝18吋晶圆移转的这项行动中奋力前进。
对此议题,应用材料矽晶系统部门副总裁Kirk Hasserjian总结了顺利移转至18吋晶圆世代的六项关键因素,分别是:业界同步的移转时程、蚀刻技术成熟度、成本分摊、协同合作、创新、以及供应链的就绪。
成本分摊、合作创新在18吋晶圆世代将显得重要。林进祥也鼓励设备业者说,现在共同承担风险,未来终将能共同分享利益。
[!--empirenews.page--]
提到成本与风险分摊,微影设备大厂ASML日前提出的联合开发计画便是一个极佳的范例。微影技术能否就绪,攸关18吋晶圆量产目标的实现,而ASML的动作更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ASML在今年7月提出了客户联合投资计画,在英特尔首先表态以41亿美元收购ASML的15%股权后、台积电和三星也分别跟进,各取得5%和3%的股权,将共同研发下一代微影技术。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是未来半导体制造的三大势力,尽管彼此间的角力激烈,但从G450C的合作,到ASML的共同入主,却又不得不共同分摊下一代18吋晶圆制造的庞大研发成本。它们之间的竞合关系是未来半导体产业的关注重点,也是18吋量产目标能否成真的重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