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吋晶圆2018年量产过度乐观的目标?(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9月初Semicon Taiwan举办的「450mm供应链」研讨会中,台积电和G450C(全球450联盟)明确揭示了18吋晶圆预计于2018年投入量产的发展时程。相对于台积电的信心满满,包括TEL(东京威力科创)、Lam Research、应用材料和KLA-Tencor等设备制造商,却都异口同声地谈到,设备业者所面临的严峻开发成本与风险挑战。
附图: BigPic:450x675 |
G450C的18吋晶圆量产时程
G450C (Global 450 Consortium) 是由英特尔、三星、台积电、IBM和GlobalFoundries五家龙头业者于去年共组的18吋晶圆研发联盟,在这些业者的积极推动下,18吋晶圆的发展蓝图也越来越为明确。
台积电派驻于G450C的林进祥博士表示,一年来18吋晶圆的技术开发与业者的参与程度都有显著进展。G450C的目标是从今年起展开14奈米的技术展示,到2015~2016年进入10奈米试产。
而就制造设备的成熟度来看,大部分设备到2014年都能完成试验机台的开发,但最重要的蚀刻技术,则预计要到2016年完成初步试验机台,2018年完成量产机台开发。
目前,G450C是采用压印(imprint)技术作为过渡时期的蚀刻方案,未来将朝193i(浸润式193nm)与EUV发展。G450C的无尘室预定于2012年12月就绪,这将会是全球第一座18吋晶圆厂。
台积电450mm计画资深总监游秋山博士则是提到了公司内部对18吋晶圆设备设定的目标,希望与12吋设备相比,整体设备效率能于2018年达到1.1倍、2020年提升至1.8倍。此外,设备价格小于1.4倍、尺寸小于1.5倍、缺陷密度小于0.4倍,以及平均每片晶圆能维持相同的水电消耗。
这个数据一提出,当场就有设备业者问到,若晶片制造商希望设备效率提高1.8倍,但却仅希望付出1.4倍的价格,这样如何说服设备业者投入庞大资金开发新的18吋晶圆设备?
这个问题,的确触及到众多设备制造商的痛处。回想当初移转至12吋晶圆的惨痛教训,现在18吋晶圆的大饼更是不这么好吃。
推动18吋晶圆量产,主要的考量在于取得成本效益,希望能延续过去从6吋移转至8吋、12吋的发展轨迹,透过更高的每片晶圆产出,让晶片成本能持续下降。然而,这套过去适用的摩尔定律,随着制程微缩趋近极限,以及18吋晶圆的庞大机台投资,能否再和过去一样带来同样的成本效益,实在令人怀疑。[!--empirenews.page--]
此外,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几有少数几家制造业者有能力买单,投资报酬率有限,种种因素,都让设备业者对此议题显得裹足不前,进退两难。(作者为CTIMES特约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