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与中芯国际谁更幸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阿布扎比金主再次搅动半导体业,继上次拯救了AMD的财务困境后,此次又花重金收购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并将两者合并组成新的GF。此举在全球代工业中产生极大的震荡,非常明显此举既救了特许,同时又冲着台积电而来。
处于全球代工第三及第四名的中芯国际与特许, 如今两者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好像特许又找了个“好爸爸”,相比之下,中芯国际却远没有那么幸运。
代工两强变四强
全球代工从80年代未兴起, 历来就是台湾双雄, 台积电及联电霸占天下。2000年后中芯国际在大陆诞生, 并迅速的扩張, 形成代工业中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 及特许四强的局面。其中特许与中芯国际于伯仲之间, 排名交替上升, 几乎不分上下。
然而在此后数年的发展过程中, 两者的命运却不尽相同。特许的发展相对稳健, 尤其是“命”好。 在困难时有新加坡政府的资金支持, 此外技术上加盟IBM俱乐部后, 不但拿来先进工艺制程技术, 而且有订单跟随, 如AMD的处理器及微软的Xbox芯片等。所以特许是非常幸运的, 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相助。此次ATIC兼并特许后, 至少对于特许今后的发展, 有足够的财力支援。因此说它找了个“好爸爸”并不为过。
中芯国际的两难
相比之下,中芯国际 在中国半导体业中是个奇迹, 也是一面旗帜。业界总是拿中芯国际的水平来表征中国半导体业。如在北京建中国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90纳米存储器产品代工高峰时达月产12英寸2万片以上,以及65纳米自主研发产品即将投产、45纳米产品研发也在进行之中等。
然而由于中芯国际的地位非常特殊,被外界贴上“红色标签”,而在国内被认为是个“外资企业”。一方面中芯国际受到西方瓦圣纳条约的控制,导致许多不平等现象在它身上呈现,如进口有些设备时,美国不放或拖延发放出口许可证。又如,日本尔必达让中芯国际代工90纳米存储器产品的同时,让台湾力晶代工70纳米产品。再如,中芯国际被贴上红色标签后,其在美国上市的股价一直受打压。
另一方面,在国内,由于中芯国际的股权结构中,国有成份占得太少,一直被有关部门视为外资企业,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国内高科技的政策优惠时总要被打折扣。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随着国内增值税的转型,集成电路享受的进口设备优惠政策将予以终止,面对更加激烈的世界集成电路竞争环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前景。
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尤其是存储器业,有几家不困难?亏损期都到了4--6个季度,有的甚至更长,如海力士、美光、尔必达以及台湾地区众多的存储器厂。但是各国地区与政府都把它当成是战略产业,名正言顺地的出面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而中芯国际却是势单力薄,无人相援,于08年3月31日宣布退出存储器业,比奇梦达还早,为此业界都感到不解与婉惜。因此中芯国际在中国所处的地位,其实是个两难境地。这也是在中国半导体业中一个无法讲得十分清楚的问题。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在中国半导体业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均来之不易。如果拿特许与中芯国际的发展相比较,从中可能感觉到中国半导体业发展中的艰辛。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首先应该搞清的是如何正确地为产业定位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更加有所作为。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今非夕比,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政府支持航空航天的空前力度,这样的支持力度完全可以针对基础性、战略性如此之强的半导体产业。
中芯国际要思变
诚然,回过头来看中芯国际的发展过程,也有一些可以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全国菱形布局及多条12英寸生产线等。尽管外部环境因素等无法与它人相比,但是内因仍是占主导地位。因为目前产能并非是主要矛盾,加上单纯靠芯片代工利润很薄,同质化现象造成价格战。所以即便折旧再减少,产能利用率再提高,也无法抵御毛利率太低而导致的亏损局面。
因此,中芯国际可能要重新考虑盈利模式。我们来看台积电,它己经实现盈利,而且那么强大,也不断地在推出新的思路,如代工2.0版本、扩大MEMS代工、 甚至进军solar等。
似乎只有求变, 才有生存的余地。但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假如今天中芯国际也被xxxx重金收购,中国半导体业会是什么样?这对于中芯国际而言,也许是企业行为,而对于产业、对于政府,我们不应该想得更深一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