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DVD集体退场 各自出招应对行业寒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DVD收缩战线
距离比尔-盖茨说出那句“DVD 10年之内被淘汰”的断言仅仅5个多月,中国的DVD制造商已经收缩战线。
从1月开始,在影碟机制造业居于第一位的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科)北京分公司正式改成办事处。不仅是在北京,同样作出这种转变的还有新科在国内的所有分公司。这意味着新科在各地独立的工商经营活动从此停止,税收转由江苏常州总部统一支付,原来各分公司在各地的仓库也将按规定全部停止使用。
“以后新科的碟机产品将由经销商代理销售。”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介绍,目前新科只在四五家国美门店保留产品销售,销售的DVD品种也有所调整,仅有数款产品可供选择。
上海广电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广电)也在进行着由分公司向办事处转变的类似调整,相应地,它的产品销售也作出了调整。上广电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朱庆华向记者透露,按照调整计划,在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的40多家门店中,上广电最后将只在六七家门店里保持经营。
这样的经营调整并非是只在新科、上广电两家上演的独角戏,而是一出几乎涉及影碟机制造业所有企业的大场面:早在去年下半年,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夏新)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类似的调整。据了解,夏新目前除北京分公司尚未找到合适的经销商外,其余的分公司大多数都已经完成向办事处的转变;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场甚至缺少合适的经销商,是由成都经销商身兼二任。
“全行业在收缩战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得出的结论是,“DVD作为一个独立商品存在的,特质已经在事实上被削弱了。”
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说明了这一点:许多电视机厂家、音响厂家都实施“买一赠一”的促销办法,就是把DVD机作为赠品用以派送和抽奖。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一位影碟机销售主管甚至戏称自己的部门是“赠品部”。
“不仅这样,DVD机的产品独立性也在下降。”陆刃波的理由是许多彩电配置了内置DVD、DVD和音响搭着卖,“多个产业链条中都有了DVD的附加功能。”
此外,金正的人事纠纷、先科背负10亿元债务被迫面对品牌转让以及宏图高科海外遭遇巨额欠款……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如几年前的VCD行业所遭遇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但有的影碟机制造商不承认DVD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新科的新闻发言人樊文建声称新科在销售方式上的调整是为了加强总部对终端的掌控,缩减中间环节。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适应销售终端的现状,适应市场结构的调整。”樊文建说。
据了解,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与产能的提高,DVD行业的利润在大幅度下降。按照上海国美分管影碟机销售的杨东林的统计,2003年DVD机的单价平均是780元,2004年底的价格则跌到了650元。
在北京家乐福超市里,某些品牌的DVD机甚至卖出了298元的超低价——这个价格比一套正版的DVD影碟贵不了多少。杨东林说:“以前外资品牌一般比国产品牌贵20%,而现在LG、三星、索尼的价格都和国产品牌持平,飞利浦的影碟机也有490元的低价。”
其实好日子没过去多久。2003年上半年,在销售高峰期,上广电的影碟机还能以每台900多元的价格达到400多台的单天销售量。有天渊之别的现状让朱庆华非常痛心,他承认行业下滑势头明显,即使使劲做也最多再有一两年的发展期,制造商寻找出路是必然的。
“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朱庆华感叹。
被专利费逼到角落
在这场行业退潮中,真正要了国产DVD命的是外资厂家打着“知识产权”旗号的收取专利费。
事实上,2004年中国影碟机仍然拥有着超过6000万台的产能,但是这个巨大的数字对利润却没有任何正面影响,因为每台影碟机都必须缴纳12至18美元的专利费。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至今,拥有DVD机各种专利的13家国外企业和机构与众多国产DVD制造商和协会签订了多份专利费用协议,国产DVD制造商一步步滑进了这些国外企业收取专利费的泥潭。
也许正由于此,新科从2002年起就停止了DVD机的出口。这个曾经的影碟机出口大户刻意在各种场合强调自己“没有影碟机出口”。而从200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专利费的收取使中国影碟机的真实产量、出口总数都变得有些暖昧不明。
但中国的DVD生产企业仍然不能借此逃脱尴尬的命运。
1月9日,飞利浦向外界公布,由于中国的DVD制造商没有向其缴纳专利费,飞利浦最终将在美国和欧洲要求禁止销售所有中国内地产的DVD机。此外,原来由内地企业代工生产的飞利浦DVD机订单,将转交给中国台湾省和韩国企业。
“飞利浦正加紧对中国DVD机出口产品专利费用的排查力度。”樊文建向记者介绍说,飞利浦向各国海关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申请,还向欧美的沃尔玛等所有大型超级市场提供了已经与之签订专利授权的近30家中国企业名单,并表示如果这些超级市场销售没有经过授权的中国企业所生产的DVD机,飞利浦将对它们发起诉讼。
在整个行业面临颓势的时候,飞利浦此举无异于孤注一掷,进一步将行业生存环境恶化,将其他企业推到无钱可赚的境地之中。
“应该注意到这仅仅是一个苗头,现在还没有进入到机构以及国家的层面。”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处长李勰说,飞利浦催交专利费还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举动,“但这样的事还会发生。”
“我们已经和这些收专利费用的人斗了十多年了。”去年全球完成40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的明基电通董事长李焜耀对这种棘手的局面不以为然,“就在刚刚结束的拉斯维加斯的电子展(CES)上,还有律师和我们交涉专利费用。对制造业而言,这是一种常态。”
但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明基那样的底气和实力,一直想着以市场换技术的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是面临窘境。2004年前5个月,深圳宝安区有近30家影碟机生产企业倒闭。如果说前期的被淘汰者还大多是无名小厂的话,下半年这股风已经很明显地刮到知名品牌制造商身上来了。
李勰认为,通过运用知识产权这一全球通行的市场策略,那些只知道帮人干活的企业将会被逼到角落。
怎样过冬
“由分公司转为办事处不仅可以实现裁员,还可以不涉及销售终端。”TCL集团的一位销售总监对这种方式评价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省钱,还能为最后的撤退做铺垫。”
“这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直接手段。”帕勒咨询品牌科技咨询公司董事罗清启认为,成立办事处最直接省下的费用是税收;其次,门店都承包给经销商以后,原来的促销员不用支付底薪而只用抽取销售提成。
“行业要过冬了。”他简单地说。
各有各的过冬法
有的改换门庭。樊文建向记者介绍说,新科现在的主业是液晶电视和GPS定位系统,“DVD碟机是以前的主业”。的确,新科主页上的企业介绍明白写着新科“是一家大型高科技企业,全球主要的LCD产品制造商之一”。
同样作出转变的还有它曾经的“战友”们。据了解,万利达将向小家电领域拓展,步步高希望在电动自行车上有所发展,上广电的下一步是主攻车载DVD,夏新则瞄上了液晶电视和手机……
有的未雨绸缪。李焜耀说,为了应对专利费用,明基的做法是将2%至10%的专利费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李勰说:“企业在谋求利润的时候,还要敏锐地应对竞争,更要懂得保护自己。”
“DVD行业高速成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陆刃波说,“DVD应该期待的是下一个行业机会。”他指的是高清碟机。
实际上,从去年年初开始的中国EVD标准一直在产业化和行业标准中谋求着中国的行业话语权。但是EVD标准迟迟没有落地使得中国影碟机制造商又丧失了一年与国外生产商讨价还价的机会。此时,日本企业的蓝光标准进一步推进,比尔-盖茨的网络DVD也虎视眈眈。
担任着多个跨国家电企业行业顾问的罗清启说:“DVD就像一个逐渐从舞台上退出的演员,退得仓惶,现在只看得到裙子角了。”对目前的DVD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中国DVD企业的专利费之痛
2002年4月,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代表国内100多家DVD生产企业与日立、松下、东芝、JVC、三菱电机、时代华纳6大技术开发商组成的6C联盟签署协议,协议规定: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机就要向6C联盟厂商缴纳13.8美元的专利费。长达两年之久的专利费风波告一段落。
2002年10月,索尼、先锋、飞利浦组成的3C联盟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的谈判结束,中方答应每出口一台DVD机向它们缴纳5美元的专利费;2003年8月,LG进入该收费集团。
2004年4月,汤姆逊同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初步达成意向,向中国DVD生产企业生产的每台DVD机收取1至1.5美元的专利费。
2004年6月,拥有和杜比公司类似数码影音技术的DTS声称要强制征收中国DVD生产企业每台DVD机10美元专利费。 目前,这一事件还没有最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