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点名,科大讯飞借“AI”之名拿地盖别墅?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科技公司靠房地产赚钱?网上流传的笑话正在成为现实。
近日,“同传造假”刚刚平息不久的科大讯飞再爆丑闻:10月13日,央视曝光科大讯飞非法侵占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建设培训基地为名开发房地产。换句话说, 科大讯飞已变成一家打着“高科技”招牌,到处招摇撞骗土地的房地产公司。
随着媒体挖掘的深入,科大讯飞宣城违规别墅群的非法性质逐渐露出水面:科大讯飞此处地产名为培训基地,实为打着高科技的招牌换取地方政府园区类土地,进而形成土地储备买卖地皮套现。
以“人工智能”为名套利
据科大讯飞内部人士透露,近些年科大讯飞打着“产学研”合作的旗号,凭借“高科技”产业这一金字招牌,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机会与政府合作,不但狠狠捞了一大笔钱,还轻松实现了“一石三鸟”。
第一,由于人工智能属无污染、高科技产业,正是各地政府求之若渴的紧俏资源,因此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大力欢迎,科大讯飞处于谈判的有利位置获取更多优惠和资源;第二,科大讯飞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或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分公司,或设立子公司,利用政府资源拿下大量订单;第三,以搞研发、产学研合作为名,通过半卖半送、资源置换等方式大量拿地,增厚资产。
据内部人士透露,科大讯飞所谓的高科技项目子公司或者分公司,拿下项目后就关掉或者撤掉,并未开展后续工作,而地方政府白白付出了土地和资源,却并未获得产业开发的机遇,更无从谈起任何科技研发成果。在央视曝光的安徽省,就是科大讯飞大面积开展此类合作的重点区域,科大讯飞成立了近20家空壳公司运作拿订单、拿地,成为其营收的主要来源。这一出“空手套白狼”,与当年的乐视如出一辙。
从“AI第一股”到“地产股”
自诩为“人工智能第一股”,成立十八年、占据品牌高地的科大讯飞,为什么走上了买卖地皮的“歪门邪道”?实际上,虽然号称高科技企业,但科大讯飞一直以来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而近期科大讯飞被曝出主要收入来自于地方采购,更让这个昔日的明星企业雪上加霜。
科大讯飞营收增速下滑 主业增长乏力
2018年Q2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18.12亿元,同比增加45.43%,增速依然很高,但是低于Q1的63.25%,而且是连续三个季度收入增速下降了(2017年Q3和Q4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89.11%和74.52%)。需要警惕科大讯飞收入增速的进一步下滑。
分产品来看,科大讯飞占比最高的两项业务教育产品和服务、信息工程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8亿元和5.82亿元,分别增长16.35%和3.06%,大幅低于公司整体的收入增速52.68%。但是智能硬件收入(讯飞翻译机等产品)、政法领域产品收入、智慧城市行业应用(互联网+政务)收入、开放平台收入(数字广告)和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收入(系听见转写服务)分别实现149%%以上的增速,这也是公司收入继续维持高增长的驱动力。
买来的营收?
十年来,科大讯飞通过不断并购,合并报表,不断推高营收。
以下为近年科大讯飞部分并购情况:
对于这种多元并购的做法,曾有投资者质疑其并购是为了推高业绩。对此,科大讯飞提出了“内生并购”的说法,称将并购公司的业务无缝整合到产品体系中,使业务板块得到快速补充,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
业绩靠政府,补贴+采购
科大讯飞做出来的业绩,相当一部分靠政府在支撑。
自诞生初期,科大讯飞便依赖于政府补贴输血。2013年~2017年,政府补助分别为1.11亿元、1.47亿元、1.67亿元、1.80亿元、4684万元。从占比来看,2013~2016年,政府补贴收入对科大讯飞净利润的贡献额度均超过35%。一旦扣除这三成份额,科大讯飞每年经营获得的净利润会大幅下滑。2018上半年,科大讯飞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1.1亿元,有8800万是政府补助,较上年同期增长288.52%。
一家有实力、享受政策红利,营收增速客观的公司,为什么盈利能力不行呢?
1.巨头夹击,客户变对手
面向To B 领域的业务并不性感,尤其在谷歌、苹果、微软等国际巨头以及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开发智能语音市场后。
科大讯飞正在面临市场份额被抢占的局面。随着移动端语音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大公司就试图自己研发相关产品。尤其是对AI风口觊觎已久的BAT,它们一入局,风云突变。
比如百度,2016年就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地砸了200多亿;马化腾也曾公开表示,人工智能已站在了风口上,公司内部已有超过四个团队在进行AI研发。
目前在AI领域,BAT的布局越来越全面,例如百度有自动驾驶,还有Duer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腾讯还有云小微这样的智能服务开放平台。待AI风口散去后,巨头进场收割,留给科大讯飞的,可能只有一地鸡毛。
2.TO C路迷茫,突围雾蒙蒙
在C端市场,科大讯飞无论是资源还是经验都远逊于BAT等公司。想要突围,应该会相当困难。
科大讯飞近几年开始布局面向C端用户的业务。2017年第三季度投资者交流会上,科大讯飞表示希望未来To C的业务在三年左右能占到40%,远期能占半壁江山。
科大讯飞To C的收入主要包括电信增值业务产品,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与智能硬件。财报显示,2018上半年,科大讯飞To C业务营业收入10.84亿,同比增长129.69%;ToC业务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33.76%。
不过,在这占比三成的To C 端收入中,电信增值产品运营收入,也即彩铃业务占比接近一成,智能硬件占10.39%,而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收入仅占3.68%。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科大讯飞正在积极尝试由To B向To C的转变,打开C端市场将是讯飞下一步市值提升的关键。”
“To C 纯消费领域是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它更依赖于对产品的打造,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对客户需求的挖掘覆盖以及客户体验的提升,而这与科大讯飞原本依赖政府采购的商业模式存在一些悖论。”上诉教育行业资深人士提出,在To C 市场,科大讯飞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2017年底,科大讯飞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大关。2018年以来,科大讯飞股价近乎腰斩,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光环黯然褪色。
3.今夕非往日,技术优势已不再
科大讯飞的市场竞争力为什么下降?表面上是劲敌多了,深层原因是技术优势不再。
科大讯飞知名度最核心的语音识别技术来说,声音数据越多,识别能力就越强。而BAT都有大量的C端用户,这项技术对它们来说就是个入口级的技术,也是最容易落地的战略。
事实上,现在许多公司的语音识别率都已经达到95%以上,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的优势,可谓十分微弱。例如,2014年科大讯飞的语音平台还曾为搜狗语音助手提供底层语音技术支持。不到两年,搜狗就完备了自己的语音团队,并推出了语音实时翻译技术。
因此在AI领域,虽然科大讯飞起步早,但像BAT这样的大公司步伐太快了,它的先发优势并不明显。
另外,科大讯飞看起来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惜血本——研发支出一直高达20%以上,但研发支出中,有一大部分是资本化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区别在于:资本化支出计入形成资产的成本,通过折旧摊销在使用期内扣除,而费用化的支出就是当期发生就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中,以后不再扣除。
未来的科大讯飞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在上次“同传造假门”后,科大讯飞在AI界已经丢尽了颜面,堂堂“人工智能第一股”不过是徒有虚名。而此次侵占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违规建设别墅群,更令这家高科技企业落下了“不务正业”的笑柄。
不得不说,科大讯飞打着“人工智能”高科技品牌,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换取土地的盈利模式,是个圈钱的好办法;科大讯飞也借着研发的名义摇身一变成为坐拥大量地皮的地产公司,跃升AI界首屈一指的“地产股”。
2017年底,科大讯飞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大关。2018年以来,科大讯飞股价近乎腰斩,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光环黯然褪色。科大讯飞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这是比“拿地盖别墅”和“同传造假”风波更大的挑战。
其实,小编对科大讯飞一直都是印象很好的,手机里的讯飞输入法用着也非常流畅,但为什么一个如此高科技基因创新为导向的公司在国家补贴,政策扶持下就慢慢弯了发展的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