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厂学小米模式1年赚5亿:华为中兴真应该学学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1ic电子网讯:这是一个OEM企业从0创立品牌,一年就做到将近五个亿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诞生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移动电源领域。本文作者刚听到这个案例时,很疑惑,他认为移动电源有啥好谈的?但是,他后来才发现,在最简单的领域创造奇迹,反而更需要智慧。
迷糊的代工厂
罗马仕的雷桂斌是一个做了十年笔记本电池的代工厂老板,众所周知,从2010年开始,笔记本出货量下滑,平板电脑和手机对笔记本的取代趋势很明显,老雷做了十年笔记本电池总算做到了这个小细分领域的世界冠军,但是,这个产业“日薄西山”了。
老雷受够了代工厂的辛苦,狠下一条心,一定要转型,做自己的品牌。
问题是,怎么转?
跟其他代工厂一样把自己的产品放到网上去卖?是淘宝上卖还是天猫上?是做自己的官网B2C还是去京东?要不要找个团队做渠道做品牌?或者策划什么事件引爆一下下?
太纠结了,方向太多了,选哪一个?
正当老雷觉得心里没底的时候,他的一个朋友建议他去学习学习,寻找一下电商的感觉。
果不其然,老雷收获很大:
一个是韩都衣舍的买手制培养过程和思想,这对后来老雷的渠道与品牌布局,很有影响,我待会再说。
另一个就是派代创始人邢孔育明确告诉老雷,就做天猫,“你这种转型必须借助天猫,所以你别想那么多了,这种背后有工厂优势的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势,别到处折腾了。”
老雷这下想明白了,电商这事虽然看似高深莫测,但在开始阶段必须聚焦一点,所以立马把所有精力、所有目标设定为天猫开店。
传统企业出身的老板们,不缺实战,不缺经营,但就是需要“过来人”能把电商这个事儿给讲明白,才能从思想上彻底转变。
但是,光老板想明白还不行,公司高管都要明白,否则大家沟通不在同一个频道,执行不下去。比如老雷回去后,跟总经理(老雷的弟弟)沟通电商布局,却很难达成共识,后来直接送老弟也去总裁班学了一圈,大家再沟通的时候,就顺畅多了,老雷的布局也可以贯彻了。
把目标放简单
老雷是代工厂出身,对电商渠道选择的迷茫有情可原,要知道,2011年、2012年的时候,大家对上淘宝、做B2C、上京东、开线下店等各种渠道认识,纷纷扰扰很是模糊,但是在产品上,老雷一点都不模糊,他对于自己将要做的产品方向的选择,很清晰。
自己是做笔记本电池出身的,转型做移动电源,技术难度不大,难的是什么?
第一,我要做几个?
第二,我要做成什么样?
这两个问题,最能反映你在这个领域的决心!
国内的移动电源是一个特别浮夸的市场,虚标容量(五千毫安的,能标10000多)的咱就不说了,很多山寨厂家把各个模块一组装,弄出几十个型号就开卖了。
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在坚持着原则,但走的是高价路线,目的就是要区别山寨产品。
老雷觉得,自己的机会就在这儿。我既要把产品做实,又要把价格降下来,跟山寨品相比,我最耐用;跟知名品牌比,我就要便宜;同时,依托自己笔记本电池的优势,做出一个既能给笔记本充电又能给手机、平板电脑充电的产品,还能用于车充。
我在之前文章中曾经提到,品牌首先要选定价值——你准备给消费者提供什么?罗马仕的老雷就选定了这一明确的价值。
跟别人不同的是,他没有立刻拿出产品去卖,而是默默的研发了一年半,直到2013年3月才上市。
为什么?要知道移动电源市场可能也就火几年,有必要这么费劲研发吗?很多同行也不了解,觉得很奇怪。
其实这个领域虽然没有技术含量,但化学转电能这种技术还是有很多细节可以打磨的,充电的时候不能发热,否则影响寿命。
而背后的故事也很老套(所以我不描述故事的情节,而只是分析背后选择的思路历程),就是老雷大部分时间一直潜心打磨产品,做出几十个型号,然后分批实验销售效果和市场调研,最后,只选定一款推出来(现在又陆续推出几款,但一开始,只选一款)。
他不是选择细分市场,做差异化的型号,而是选择主流市场,所以这一款产品要选择极简风格,跟苹果一样。
但是,在价格上,毫不留情降价,打超值概念,远远超过客户对移动电源的期望。当时整个行业里面类似的产品价格是128,他们一来就卖到99,直接砍掉1/4,很多同行降到99,他们又降到69,“69已经是成本价,69我工厂出货已经赚了一点点,零售我可以不赚钱,但你能跟吗?”老雷对自己的成本控制很自信。(69元的产品每个月销售30多万个)
推出的第一个月卖了一万多个,2013年双十一一天卖了30多万个,超过两千万的销售额,整个3C类目排名第一,到今年三月份,整整一年了,销售额接近五个亿,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全网第一。
成为类目第一之后,各种资源就倾斜过来了,这个时候,你再丰富产品,拿出利润款,水到渠成,这就是老雷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打磨产品带来的基础竞争力。
说到这里,应该可以回应开头的意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小米模式”?看惯了营销流行榜起起落落的人,对那些包装出来的概念应该有一定的鉴别力。抛开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高大上的名词,其实小米成功模式的总结只有两条:
第一,一开始专注打磨一款产品;
第二,毫不留情的价格战!
你看,小米就是用粉丝营销包装起来的价格战,要是雷军就说自己是打价格战的,那完蛋了,2013年度经济人物,绝不会给他。
这两点看起来很掉价,却很本质,也很管用!
只是当初老雷定这个思路的时候,“小米模式”还没出来,那个时候,小米还在和周鸿祎对掐,等到小米成功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和雷军用了同样的路数。
很显然,你做的型号越多,你开发的成本越大,你就不能有规模优势。工厂最重要的就是规模效应对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价值。
但是,老雷比雷军(才发现,两个人都姓雷,莫非姓雷的都喜欢这个模式?这个发现好“雷”人)有一个优势,他们供应链反应极快,若是今天投料,明天中午成品就做出来了,下午就发走了,几乎O库存。这就是代工厂的“快速”规模化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只有在产品型号简单的背景下才能实现。
这一节开头的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也在这里,你的营销模式和你的供应链能力是需要匹配的,这样才能在全链条上叠加势能。
风险也很大
尽管我把过程轻描淡写,但老雷其实并不轻松,一是源于电商变化太快,比如腾讯和阿里的O2O之争,说不定罗马仕也要考虑O2O的布局了呢,所以老雷每次去派代复训,都不断跟圈里人打听电商界的变化。
这个时代,最怕的就是昨天的成功经验,往往就是明天的绊脚石,所以老雷只做线上,也不安全。
何况,老雷所处的移动电源行业被大家长期看淡,这个行业还能火多久?居然花费这么多的实践打磨产品,万一,一两年之后,这个产业跟笔记本电池一样日薄西山了,老雷岂不是很吃亏?
这就要提到刚才说的买手制了,给了老雷很多启发。
笔记本电池,他做到了世界冠军;转型移动电源,一年就做到国内全网冠军;那么自己这些年打造出来的究竟是产品生产能力还是产品塑造能力?
这有着最本质的不同,因为选择的方向不同,意味着自己企业的体制究竟是一直做生产工厂还是做产品平台?
老雷之所以很欣赏韩都衣舍,就是感觉这个企业的买手制其实是产品平台、品牌平台,这样的企业是在市场上最有活力的。
自己所在3C配件领域,其实也有这样的机会做产品平台,也就是渠道品牌,做3C配件的屈臣氏,有何不可?
用打造罗马仕的精神打造一个又一个3C配件,最后成为一个高品质的渠道品牌,自己的转型才有意义,否则从笔记本电池到移动电源,这都是阶段性竞争力,做到冠军又怎样?还不是说没就没,就跟诺基亚似的。
这才是转型的最终目的,你有这样的决心之后,才会从头倒推自己的体制,重新组合一批具有产品精神的产品经理,聚在一起,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儿。
而这件事,老雷打算用十年去做,所以去年一年的这点成绩,他拜托我,不要写的太厉害,他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附录:
华为联想转型太晚:难以成功复制小米模式的6大因素
近期,手机行业掀起一股学习小米的浪潮。先是11月15日华为副总裁余承东在微博上透露12月将发布两款比小米和红米手机更有竞争力更超值的荣耀手机,将荣耀品牌从华为独立出来专门走电渠销售。紧接着11月19日联想集团副总裁、MIDH中国业务部总经理冯幸公开表示,联想VIBEZ(K910)开启现货预售并且以抢Z码形式进行,学习小米的饥饿营销开启预售抢Z码做互联网营销。而仅过了一天就被金立抢了头条,金立20日开发布会声称推出全新互联网手机品牌IUNI,其战略口号为“以小米反小米”。首款产品将于春节前后发布,将搭载IUNIOS。与此同时,OPPO策划全新互联网手机品牌的消息也甚嚣尘上。
除了以上几位后知后觉的传统手机大佬,魅族MX和中兴旗下的Nubia早在去年就已经学习小米营销并抢滩登陆互联网市场。至此,除偏理性的酷派外,中华酷联四大厂商的三家及二线品牌已经集体踏向互联网改造之路。传统手机业已经进入小米时代,掀起全民学习小米。
现如今,不仅是传统手机行业,稍微接触一点互联网的传统企业都在学习小米的新营销模式,如果出去不谈小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互联网的,还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开了小米营销的学习课程。小米营销,真的是一条引领传统行业走向互联网的康庄大道吗?真的是传统行业突围的救命稻草吗?笔者的观点是小米营销的成功不具备可复制性,现在学习小米营销的公司多半是邯郸学步,搞不好最后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什么说小米营销的成功不具备可复制性呢?小米营销成功的关键原因到底在哪里?笔者来逐一分析下:
1、拥有权威的意见领袖。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是中国互联网早期的革命领袖之一。从卓越网到金山软件、风险投资、再到小米,作为公众人物,他的每一步人生履历都是中国互联网进程史上的一道丰碑。互联网作为当下世界最炙手可热的行业,面对这样的一个领袖型人物,媒体的闪光灯从来不吝啬于聚焦到他的身上。小米品牌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雷军的个人品牌魅力。雷军已经让小米已经奠定了成功的先天性因素。而这一因素,又恰恰是众多传统手机行业大佬们所不具备的。假设雷军当初进军的不是手机行业,换成另外一个行业,谁敢说他成功的概率会低于手机呢?
2、会制造故事会讲故事。小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善于制造故事讲故事的高手。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单是雷军身上就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挖掘。他身上代表着中国互联网行业一代人的梦想。到现在人们都津津乐道于挖掘他身上的各种故事:卓越卖了、金山上市了、天使投资投资凡客、UC浏览器、多玩等。而关于七个老男人的创业故事、随身携带9部手机、寻找100个核心粉丝、可以当天文望远镜的小米、可以站体重100斤的小米包装盒等有嚼味的各版本故事都在不断对外制造传播,满足了客户对于这家公司对于其产品的好奇心。单这一点,就足以令国内大多数传统企业汗颜。且不说不懂如何制造故事,单是满足客户的好奇心就没有几家企业能做到。
3、顺应天时,抓住了自媒体传播的大浪潮。不断借势新营销手段提升自己的品牌曝光度是小米最擅长的营销方法。金山的创业经验让雷军深刻认识到做事应当顺势而为。正如雷军自己所言,“98年腾讯创业,99年李彦宏创办百度,99年末阿里巴巴创业。我们坚持WPS,但却错过了整个互联网。他当年的那个决定叫做不顺势,顺势就应该做互联网。”。今天,小米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顺应了微博、QQ空间、微信等自媒体大发展的浪潮,顺应了天时。小米手机从操作系统开发到手机的发布,都赶上了新浪微博高速发展的上升期,借助于微博的广泛传播力,小米在粉丝营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雷军本人的粉丝就超过700万,小米手机有300万的粉丝。12年底小米联合新浪微博开卖手机2,5万台小米手机2在5分14秒内售罄。,除借助于微博外,小米还顺势借助了QQ空间,粉丝高达1000万,而红米的发布则借助于QQ空间,首批10万台红米手机在90秒内被抢空,预约人数超过745万人。今年的双11则借助天猫平台狂扫5.5亿成为销售额最高的店铺。前两天的微信发售15万台小米手机3短短9分55秒即被抢购一空。今天,微博已日渐式微,对于传统手机业而言,从头开始经营自己的粉丝,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4、基于超高产品性价比的饥饿营销。饥饿营销玩得巅峰造极者当属小米。因为稀缺,消费者会更加关注它并且变得更有价值。通过饥饿营销的手段制造稀缺性对于小米而言,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客户对其产品的好奇心,提升小米的吸引力增加客户的购买欲望。另外一方面也是受到产能的限制。传统手机厂商如果要学小米的饥饿营销,先得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到底会有多少粉丝愿意加入你的饥饿营销游戏,别最后搞饥饿营销把自己给饿死了。客户购买手机的几大痛点无外乎是价格、外观、电池续航能力、操作体验。小米就是深挖出了传统手机在打电话、发短信、操作体验上的众多痛点,从而找到了突破口。而时至今日,国内手机厂商重营销轻产品的模式都从未改变过。配置相同、但操作体验却相差甚远,在同一价位上跟小米厮杀只能最终沦为小米的炮灰。超高的性价比,这是小米之所以敢玩饥饿营销并且能在两年时间里就从国内众多传统手机厂商中杀出重围的重要原因。
5、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小米的核心是其基于Android平台的muni系统,现在的国内手机厂商有自己定制的操作系统有几个?除了魅族的FlymeOS3.0操作系统还像个样子,其他手机厂商基本上都在用原生Andriod系统。传统手机厂商对于硬件的重视程度远高于软件。当所有的传统手机厂商都在用原生Andriod系统而将聚焦点放在硬件、质量、价格上时,学小米的结局都将会以失败告终。与硬件相比,小米更感兴趣的是操作系统。卖手机本来就是一锤子买卖,如果抛开硬件成本,小米手机亏损的概率很大。但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硬件,而是硬件背后的用户。当用户基数足够大时,任何商业模式都可以在muni系统上进行嫁接。
6、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参与感和用户体验。传统经济时代,产品质量好、价格实惠、环保等产品属性是产品的核心。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产品属性只是产品的标配,真正的好产品应该是客户愿意分享的产品。传统营销强调的是教条式的品牌认知,而新营销的核心是用户参与感。冷冰冰的营销早已不适应互联网。今天中国的主流消费人群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填鸭式的营销广告深恶痛绝。看这些号称要进军互联网的传统手机大佬们开的发布会请来的都是媒体而不是自己的粉丝,实在看不出有任何让粉丝参与的诚意。再来说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做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且不说这些手机厂商做互联网产品的决心如何,单看各自官网糟糕的用户体验就着实让人看不到未来,连互联网的门都还没入,何以谈得上学小米营销。在跑起来之前,好歹还得学学如何走路吧。
以上几点,传统手机厂商都不具备。与其东施效颦,不如好好抱着运营商干爹的大腿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营销。至少在短期内,中国智能手机的增速仍然可以维持高速增长趋势。要学小米,就要学得彻底。否则退潮过后,谁在裸泳?一目了然。对于包括传统手机行业在内的众多传统行业,在营销上既然学习不了,那就不要学,而是学它用互联网做手机的态度,学习它极致的用户体验,学习它既重营销更重产品的理念,更要学习重视软件多于硬件的新方向。传统行业如果更有志向一点,应该学的是iPhone。一家伟大的公司,技术、设计的革新才是产品不败于市场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传统手机厂商应该考虑更长远的是,当智能手机增长的红利释放完后,出路又在哪里?
效仿“小米模式” 极路由炒作无底线
“学雷军”标兵极路由王楚云
“信号强、上网快,我们就是要解决用户的痛点。”
因为“智能”概念,极路由一出道就获得极大关注。
创始人王楚云是资深互联网创业人,但在极路由前,他从未做过互联网设备,王楚云就是一个互联网人转型做硬件的案例,而早前转型成功的是小米的雷军。
自小米之后,IT行业便兴起一股无底线炒作之风。现在这个行业的人普遍比较浮躁,一些公司在产品都还没跟上的时候,就一门心思想着怎么炒作,怎么忽悠,先把用户忽悠到再说。
王楚云和小伙伴们最近很忙, 他们先是高调地将微博、微信头像改为“极大事”,私底下又不愿多聊与投资人的争论,颇有埋头干大事的范儿。
小米模式成功后,很多人争相效仿,王楚云是其中一个,他甚至被称为互联网转型硬件商的第二人,他的前任,就是声名显赫的雷军。虽然没人出来承认,但极路由的营销也高度类似于小米。
其实在千万美元A轮投资之前,极路由的造势已经十分成功。竞争对手说,极路由成功缘于人们更易接受“智能”概念,而王楚云自己的看法是,“你们都在说,为什么不去做?我只是打响革命第一枪而已”。
关于这个挑战者的议论很多,但极路由会是这个十年未变行业的颠覆者吗?
只为极蜜笑一天 无人知是赔千万
10月11日,智能WiFi设配商“极路由HiWiFi”正式对外宣布,成功获得纪源资本、创新工场A轮千万级美元融资。
消息放出后不久,极路由又马不停蹄地召开了发布会。媒体见面会上,极路由创始人王楚云介绍了和李恺、张利鹏组建团队的过程。同时,他也大方地告诉记者,此番融资将主要用于三方面:人才,将扩建公司的研发团队;生产,将提高极路由的出货量;渠道,坚持“粉丝经济”的路线,重产品而不是重广告。
获得千万美元融资让王楚云变得雷厉风行,发布会后一天,极路由就开始了官网、京东联合营销,从10月16日开始,极路由进入预约抢购模式,他们的广告语是,“只为极蜜笑一天,无人知是赔千万”,他们的策略是,五折也就是99元,进行预约抢购,到22日12时正式开抢。
极路由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6日24时,99元抢购预约人数已经有82636人。
极路由为抢购准备五万台货,但因为首日的火爆场面,王楚云显得信心十足,他自己也没想到极路由这么受用户欢迎。于是管理层就顺理成章地与投资方开始了博弈,最终决定增加五万台抢购量。极路由投资人黄明明在微博上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根据极路由官方介绍,此次抢购中,每售出一台设配,极路由就要亏80元,而预约首日就决定将促销量翻倍,如若这十万台售罄,那么极路由可能要倒贴800万元,因此其广告语也颇具调侃意味:只为极蜜一天笑,无人知是赔千万。
但因为追加促销,投资方对管理层十分不满。
针对外界的猜疑,王楚云仍旧不减互联网本色,他在电话中说,“我现在只考虑用户,不考虑盈利,雷军以前也说不明白小米的商业模式,我想我还是做大用户量为好。”
刚获得融资就立马赔本营销,好在纪源资本和创新工场给极路由的是美金。
我们就是要解决用户的痛点
根据发布会上王楚云的介绍,极路由的想法来自于上网的苦恼,当时王楚云的团队做微博营销,但苦于团队驻地网费昂贵且慢,一群网络极客们就开始折腾路由器,折腾了一番,王楚云他们发现路由器的前景更为辽阔,于是就做出了转型的决定。
但毕竟是互联网团队,对于硬件设配还是略显生疏,此时王楚云便邀请供职于TP-Link研发团队的张利鹏投靠,但在行业巨头供职,曾开发出多款路由器的张利鹏给他们的条件是:必须做出路由器的遥控下载功能。据王楚云介绍,实现这一功能团队用了一天,然后张利鹏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极路由的创始人之一。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TP-Link研发团队成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张利鹏在TP是一个很牛的工程师,在TP属于课长级别,TP的课长把控着研发的核心技术,可以直接看到软硬件的源代码,能从底层协议入手,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产品开发。
TP-Link这名成员最为佩服的还是张利鹏他们的智能概念,其解释道,此前行业巨头都未能想到路由器与智能终端相联系,将现有路由器管理功能,移植到移动终端上,将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如果让王楚云自己推销极路由,他总不会落下“痛点”一词。在记者问其极路由最大卖点时,他理直气壮地说“信号强、上网快,我们就是要解决用户的痛点”。当然,为了迎合智能化这个概念,王楚云又解释道,包括广告屏蔽、游戏加速、出国加速、以及终端控制等智能化概念,也都是为了配合信号强、上网快的卖点。
革命者还是颠覆者
“既然你们都想得到,为什么不去做出来,我只是打响革命第一枪而已。”
自从极路由融资成功后,关于它是否是行业颠覆者的议论就不绝于耳。
虽然之前从未有硬件生产经验,但王楚云信心十足,长久以来,国内路由器市场被TP-Link、D-Link、华为等巨头占据,这一看似红海的市场中间,极路由如何求得生存?王楚云的观点是,“路由器是个十年未变的市场,极路由是以互联网的思路切入市场,如诺基亚被苹果颠覆一般,不同的思路切入,红海中也有蓝海。”
但质疑声也不是没有,在极路由发布后不久,成都谛听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路由器,如意·云路由器也紧随其后,这款产品也具备了出国加速、屏蔽广告等功能,甚至在存储空间上,如意·云的2T要比极路由的8G大上许多。该公司运营部人员介绍,极路由现在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产品功能很容易就能被复制,现在的风靡更多是抢占了“智能化”的风头,但对于“智能化”这一概念,包括极路由在内的企业都还在定义过程中。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珺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极路由是契合时下概念,再做出一些增值功能,但颠覆说不上,毕竟路由器并不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终端。
极路由的创始人之一张利鹏此前供职于TP-Link,前述TP-Link研发部成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目前TP-Link已经有此类产品的立项开发,不过力度并不很大,暂时还停留在规划阶段,但TP-Link同样具备这样的研发实力,至于极路由能否颠覆其行业龙头地位,该内部人士则坦承,“TP-Link将要面临强势挑战了。”
王楚云似乎并不惧怕竞争,他说技术在其次,企业文化DNA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颠覆,他也坦言为时过早,但面对追赶者和领先者的质疑,他留下这样的话:“既然你们都想得到,为什么不去做出来,我只是打响革命第一枪而已。”
极路由价格三级跳 从269到99
从宣布获得千万美元融资到极路由成本高达200元的软文再到直接99元降价抛售,可谓是步步为营啊。极路由一开始进入大家视线,是他们极力炒作他们出国加速和广告过滤这两个功能。国际版定价高达269元,普通版本199。国际版就比普通版多一个出国加速功能和4G缓存。一个150M路由器价格能卖到269在业内来说实在是不可思议。
以炒作起家的极路由靠宣传出国加速和广告过滤是博取了眼球,第一批工程机销量还可以,269和199的价格着实狠赚了一笔。从极路由这一段时间的动作来看,极路由此次大降价也是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大量的铺垫。
首先,极路由放出消息说获得了纪源资本和创新工场千万美元投资,制造出“我拿到钱了,我可以开始疯狂烧钱了”的印象。为之后他们宣传的降价抛售“赔千万”的说法做出铺垫。接着又在多个网站发出软文“竟然卖一台赔一台?深度解读极路由硬件成本”强调他们卖199元都是亏的,对用户多么够意思啊,从开始亏到现在。
关于极路由宣称的成本高达200元,不过是其又一个拙劣的炒作手段。接下来就让我来为大家八一八极路由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极路由迄今为止大概一共生产了四批,第一批量太小估计跟工厂谈的价格也比较高,所以这个成本可能确实在100左右。不过据了解极路由后面追加的两批,一次一万台,那成本绝对不是这么算了。我这样说太抽象,接下来拿配置差不多的水星MW150R来跟极路由做个成本对比大家就清楚了。
200元成本说背后的阴暗面
水星MW150R目前在网上的售价在45-55元之间,就水星一贯的价格策略,此款路由成本可能在40元左右。水星MW150R与极路由使用的同款芯片AR9331,同样是单天线150M无线传输速率,在路由硬件参数上大致相同。话不多说,上几张实物图。
上表是根据京东的参数表格做的参数对比
可以看到,两者主要参数大致相同。不过水星MW150R在lan口数量、WPS、天线增益还上优于极路由。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心里有数了吧。不过极路由和水星的出货量和成本控制显然不能比,加上这个因素,极路由板子成本在50元以下。此外,极路由多一个4G的缓存,价格在15元左右。
根据极路由之前发布的成本揭秘的一篇软文,极路由的包装、外壳成本高达55元。到这里,我只能呵呵了,他真把自己当路由器里面的苹果么?苹果的成功也不是靠的包装外壳。至于他们宣称的55元包装外壳成本,这其中有多大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东施效颦 终结饥饿营销
此前极路由是每天限量五百台在京东发售,一度给人销售火爆供不应求的假象,一些的消费者也被极路由的宣传忽悠,可能也确实给极路由带来了销售增量。现在却以五折的价格甩卖,极路由之前一直宣称的几万台的销量,就目前来看可能远远没到这个数目,不过是其团队为了制造“饥饿营销”的繁荣假象。
从其产品和营销风格上来看都有小米的痕迹,走的是“粉丝经济”的路线,不过自身产品达不到那个高度,饥饿营销不成却造成了产品的大量积压,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从营销的角度看,降价实际上让利给客户的一种活动,既然是让利就要策划好。 不要让人觉得这个让利随便就能得到,否则无法对前面的客户交代。如果不设条件直接降价,可能会极大伤害老客户的感情。然而极路由为何顶着这么大的风险大幅降价抛售?笔者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新品即将发布,仍积压大批旧产品,需要迅速处理掉积压库存。
炒作能走多远?
相比其他硬件制造行业,路由器确实没有那么引人注意,很多人连自己用的哪个牌子的路由器都不知道。路由器行业的发展关键是在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变革,营销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智能路由确实是路由器的发展趋势所在,但智能路由软件开发都还在起步阶段,且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隐患问题也该及早引起重视。
智能路由开发还任重道远,极路由反而反复强调外壳、包装,只恐怕是金玉其外。宣传炒作也要有底线,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一味的忽悠、炒作能走多远?降价清库存的行为即伤害老用户的心又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不要最后等到失去用户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小米模式是伪创新 雷军却玩到了极致
还记得年前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铁娘子”董明珠与小米CEO雷军的10亿赌局吗?
雷军开始只赌一元钱,而董明珠开口就是10亿!你能感受到董明珠对小米的不屑吗?
这不屑并不是针对雷军本人,而是针对小米模式。董明珠非常清楚,雷军不可能赢!因为,作为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董明珠一眼就能看出雷军的小米模式是伪创新!
跟雷军下了战书的董明珠,近日参观了小米的“死对头”魅族的总部,一时之间让外界对格力、小米和魅族的关系越发的感兴趣起来。董明珠当然不会为了一个玩笑式的赌局跟小米较个高下,但是她一定看到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
千万不要小看这伪创新
尽管小米模式是伪创新,你可千万别小看它!3年300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米模式就算是伪创新,也是发挥到极致的伪创新!
雷军用三年时间把小米做到300亿,肯定不是因为投机倒把或所谓的机缘巧合!看似3年,其实背后蕴藏着他在金山软件25年拼搏所沉积下来的商业智慧。光从投资回报上讲,伪创新不伪创新并不重要,能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才是关键,而雷军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我不是米粉,但就凭点,我赞雷军!
为什么说雷军的小米模式是伪创新
首先,说说产品!
小米手机实在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玩意儿,在中国市场如此,放到世界市场更是如此。直到现在,小米手机仍没有摆脱“高端山寨”的用户认知怪圈!尽管“雷军团”们到处摇旗呐喊,发布会场面也效仿苹果“乔帮主”的高、大、上,但小米还是小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用户对它的核心认知。
并且,小米与魅族剪不断理还乱的口水战,让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小米手机只不过是聪明的雷军,用了黄章的独家秘方,将一款收购来的山寨货改头换面重新上市而已!暂且不论雷军是否抄袭,光从产品外形设计上看,小米与魅族的确十分相似,产品品质也不分伯仲。说白了,小米手机比魅族手机强不了多少,也差不了多少!
此处,编辑提醒各位看官注意,由于雷军对产品没有黄章那种工匠精神,表面上小米手机和魅族相差不多,但实际上,小米手机无论从制造工艺和产品用户体验,都与魅族手机相差很大,这从双方的产品的售后反馈上可以看到巨大的差别。
其次,再聊聊小米模式!
之所以说小米模式是伪创新,因为从本质上讲,小米模式就是团购!而团购是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
没错,就是团购!
雷军成功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团购,只不过每次团购的产品都叫“小米手机”,团购时间改成预售时间。N秒售罄都是假像,就算没售罄也要说售罄了,这样能理直气壮地结束“团购”。饥渴营销也好,故弄玄虚也罢,这样做是为调足用户胃口,吸引用户参与下一次的团购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再弄出各种噱头,用传播手腕借媒体之力放大影响,吸引用户参与下一次团购盛宴!
一次又一次的团购活动,让用户产生一种错觉:小米手机是要抢的,否则买不到。这种错觉,会让用户在买到小米手机时,产生一种中彩票的快感。如果你是米粉,那雷军吃定你了!可这是雷军策划出来的假象!其实买到小米手机并没有那么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简单!
小伙伴们,明白了吗!
小米模式,你也能玩!
说小米模式太抽象,说互联网思路太唬人,不接地气,说团购,你就了然了。既然小米模式本质上是团购,操作起来也就没啥难的了。还是帮小伙伴们总结一下吧:
第一步:找一款不是太差的产品,最好是在某方面表现突出。产品是根本,营销只是手段,如果产品太差劲,以下几步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第二步:找一个能够激起用户强烈购买欲的噱头,吸引媒体关注,放大影响。(控制媒体传播,有很多非常简单可行的方法,后续文章再和大家详细聊)
第三步:设定“团购时间”。坐等肥鱼上钩。一定要控制好团购的起始、结束时间。时间一过,产品要马上“售罄”!
第四步:再弄出各种噱头,借媒体的力量吸引用户参与下一次团购盛宴!
第五步:自由发挥!
行了,说了这么多,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么就请我作顾问吧,保证包教包会!如果这么做了,可是没有成功,那么还是请我作顾问吧,大家都知道了这种方法肯定不好使了,我再教你点新的!呵呵,开个小玩笑!欢迎大家骚扰、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