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 学生的新装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两年,上海不少区县中小学正在推行“电子书包”项目,iPad等平板电脑引入课堂和教学。昨天的教学现场,记者听到了对于“新课堂”的各方评价,随之而来的问号也是一连串。不少老师实践后肯定了新课堂的有趣性。而很多家长则偏向传统课堂,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其实与技术无关。
教学切勿陷入“唯工具论”
刘昌海(教师):人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可以断言,平板电脑进入课堂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再先进的设备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不能被它牵扯着鼻子走。其实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上中下,人口手”,最原始的“以荻画地”和使用平板电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一些公式的书写,用电脑还远不及普通的纸笔更方便快捷。教学工具应该为教学服务,需要则用,不需要则不用,切勿陷入“唯工具论”怪圈。
教育和教学的主体永远是人,电脑的速度再快、容量再大,也不可能彻底改变教学节奏,把小学六年变成一年。iPad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当然可以进入课堂,但永远不会变成课堂的主导。
课堂不必拒绝“电子书包”
郭文斌(教师):“电子书包”相比传统课堂,在展示方便、形象,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方面占了绝对优势,而这些也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因为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一切功能还没有真正被掌握,“电子书包”的优势还没有被真正突出。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工具,“电子书包”只不过是教学工具的一种,不能因为现在还没有掌握,就加以拒绝。未来的课堂教学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预知,但显然,课堂教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容纳性也决定着课堂变革的进程。教育的胸怀很宽广,当然该有“电子书包”的立足之地。课堂教学本就不该拒绝“电子书包”。
将iPad引入教学弊大于利
王琦(公务员):将iPad引入中小学弊大于利:其一,有损身心发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黄金阶段,尤其是眼睛,长期使用iPad,必定对学生眼睛造成负担。其二,形成学习惰性。现如今的人们,因为过度依赖电脑等产品,提笔忘字,遇到什么问题就“百度一下”。中小学正是学习汉字,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的时期,使用iPad,难免不会让学生遇到问题求助机器和网络,产生依赖心理。其三,偏离素质教育。使用iPad看起来好像确实能为孩子们减“负”,让孩子们不必再背负动辄几斤甚至十几斤的书包,只需要手拿一“本”就可以上学了。但是此“负”非彼“负”,书包轻了不代表课业就少了。使用iPad,不如多带孩子们去科技馆,看天文,制作机械模型,做一些小的化学试验等,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其动手能力。只有开展素质教育,才有望让下一个“乔布斯”生在中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子书包”
江德斌(自由职业者):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病。比如老师只能向所有学生传授同样的知识,难以一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电子教学”则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即时反馈信息、自动整理数据等功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传授和辅导。再如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受到课堂空间和时间限制,教育对象很有限,而“电子教学”则通过互联网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理论上而言,老师可以面向全世界的学生授课。
可见,“电子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优质教育的潜力得到无限扩张,并将教育主导权由教育者转到受教者,使每一位受教者都能主动享受到最适宜的教育。如果“电子教学”模式全面普及之后,目前困扰公众的,诸如教育资源不平衡、择校难、高学费等,也都将迎刃而解。
当然,对于眼下的“电子教学”而言,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不妨以发展的目光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