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Kindle闯中国:一本电子书 多少许可证(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众人期待的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即将正式登陆中国,但它面临着行政许可等种种麻烦,能否撬动中国电子书阅读市场、打败中国对手难以定论。
众人期待的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即将正式登陆中国,但它面临着行政许可等种种麻烦,能否撬动中国电子书阅读市场、打败中国对手难以定论。
在谷歌输给百度、MSN败北QQ之后,全球第一大网络书店、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最近带着电纸书Kindle来了。
▲ 当地时间2011年9月28日,亚马逊公司CEO杰夫贝·佐斯宣布推出4款全新Kindles产品。
Kindle是亚马逊5年前开始推出的一种使用电子墨水(e-ink)技术的便携式电子书阅读器。借此硬件,亚马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子书销售平台。2010年,就在美国实现了电子书销量超越纸书。
5年来,依靠强大的中关村水货市场和淘宝海外代购,中国已然聚集起了一批Kindle拥趸。他们和中国的电纸书制造商一直想知道,亚马逊什么时候会带着Kindle来中国。
2012年这一年,Kindle入华的步伐越来越快。亚马逊中国公司的一名内部员工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2012年年初,这个团队已经组建好了。
据中国无线电管理网显示,2012年有4款Kindle设备获得了无线电设备许可。此前,只有一款Kindle3在2010年获许可。
在2012年最后一个月,Kindle书店悄悄出现在了亚马逊中国的网站上,两万多本电子书同时上架。只是,拥趸心目中的“阅读神器”Kindle并没有来,发售的电子书也只能在苹果和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上阅读。
这些都还不够戏剧性,12月14日,Kindle书店上线翌日,竟然有一家网络媒体报道称,新闻出版总署表示亚马逊并未获批Kindle书店的运营许可,借道有相关牌照的“中文在线”网站运营属于违规行为。当时,Kindle书店页面有这么一小行字:Kindle 商店由中文在线提供运营支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
这难免让人想起6年前的谷歌入华。同样是业界老大、众生期待;也同样在入华伊始借用别人的ICP牌照(谷歌借道“赶集网”一年多),而后才名正言顺。不过,谷歌终究黯然收缩了中国业务,而相同的戏码再度开演,亚马逊的过程和结局依然会跌宕起伏吗?
一本电子书,多少许可证
如果一家公司希望从事电子书的平台运营业务,必须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也就是亚马逊借道的“中文在线”名下的那一纸许可;更要命的是,这纸许可不能颁发给外资企业。
上线翌日即被有关部门判定违规,亚马逊似乎面临着比当年谷歌更为严峻的政策形势。但事实并非如此。
12月18日,南方周末记者找到上述报道提到的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科技处处长王强,他赶忙对此做出了解释。所谓的“亚马逊此举违规”,是由两个完全分离开的问答嫁接在一起的。一个是“亚马逊借用牌照对不对”,另一个则是“借由其他公司牌照运营的行为是否违规”。
“此事刚刚发生,需要调查了解,目前并没有针对此事的结论性意见。”王强再次强调这才是他回答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是版署目前对待此事的态度。
在进一步向版署负责行政审批业务的综合业务司咨询之后,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如果一家公司希望从事电子书的平台运营业务,必须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也就是亚马逊借道的“中文在线”名下的那一纸许可;更要命的是,这纸许可不能颁发给外资企业。
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这一条的依据应该是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电子书制作出版被列为了外商禁止目录,因此作为美国企业的亚马逊无法在中国单独申请。
即便版署大度地对借牌照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亚马逊还要想办法去克服第二个牌照壁垒——电子书制作发行的许可。
按照前述版署综合业务司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Kindle电子阅读器要想入华,还必须获得电子书制作和发行的牌照。
相关的法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是在2010年出台的,确立了电子书行业的准入制度。之后两年,版署先后给三十多家企业颁发了电子书出版、制作、运营的许可证。
有趣的是,在大众熟悉的电子书出版运营商中,只有盛大和汉王获得了复制和发行的资质。当然,国资背景的中版集团、新华瑞德自然名列其中。
一个可资佐证的事实是,Kindle3虽然早在2010年5月就获得了无线电设备许可证,但至今在中国市场无踪无影。
尴尬的开局
2012年年初,二三十人的Kindle团队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美国总部和中国公司各抽调了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外部招聘而来。
如果Kindle这个阅读神器不能在中国发售,那么Kindle书店即便兵行险着地存活下来,也只能是瘸腿前行。
在国外,亚马逊电子书业务的成功就是仰仗这款产品近乎纸书的阅读体验和庞大的电子书库;在国内,Kindle的拥趸们也一直希望能在其上看到优质正版的电子书。
这是一群最有潜力养成数字阅读消费习惯的中国用户,但当下,他们还只能在亮闪闪的苹果和安卓系统的数字终端上阅读Kindle中国书店买来的电子书。“为什么不能推动到我的Kindle上?这跟当当、京东、盛大又有何异?”一位网友在Kindle书店的页面下面留言抱怨。
而在中国绝大多数出版社还只是尝试着拿出一小部分非畅销书的当下,Kindle中国书店并没有拿出好过竞争对手的产品来。亚马逊美国上线时,《媒体》的畅销书榜上9成都出了电子书,如今对应的《新京报》畅销书榜,出现在Kindle中国书店里连零头都没有。
这么尴尬的境地,却是亚马逊中国筹备了一年的结果。据亚马逊中国一位内部员工透露,2012年年初,二三十人的Kindle团队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美国总部和中国公司各抽调了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外部招聘而来。一年来忙活的就是跟政府谈审批、跟出版社谈合作、当然也缺不了市场调研。
数字出版行业网站“百道网”CEO程三国对Kindle这么急于进中国感到不理解,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第一道的“互联网出版许可”拿来作为电子书运营平台的准入门槛,其实有些文不对题,一个是出版,一个是销售;况且版署真正在意的应该还是外资进入互联网出版领域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宋建新在2011年新闻出版年会上的一番讲话或许可以佐证这个分析:“在互联网出版环节,我们现在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是不允许外资进入的。但在其他环节应该是可以的,比如说分销、制作环节。”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版署科技处处长王强也表示,相关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条例》是早在2002年发出的,如今涌现了很多新业务新问题,因此规定2013年会予以修订。
据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道,亚马逊中国其实已经向北京新闻出版局递交了申请,并且进一步上报到了新闻出版总署。
撬动中国市场?
“中文电子书比英文的更难转换,总会有人为了阅读体验而埋单。我们和Kindle其实都在寻找将中文电子书制作工业化的更好的方法。”
“Kindle当前入华,恐怕真的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一方面,贝索斯惯常会选择在行业低潮期入市,以最低的成本完成试错和市场培育,当下的中国电子书行业符合这一条件;另一方面,没有iPad那么高升级换代率的Kindle在美国市场已经略显饱和,中国实在是全球最具想象力的一个市场。
多看是行业内跟Kindle渊源最深的一家企业,起家于Kindle的中文系统,随后又发展成了电子书制作发行平台。只不过,它更像是个手工作坊,一本本的排版校对修图,量少质优。
胡晓东最近写了一篇名为《Kindle,你到底在急什么》的网文,网友批评说,这篇文章是源于“Kindle进来,多看死去”的担忧。但胡晓东在言谈中倒更多在表达对Kindle的失望——政策擦边球的风险、糟糕的阅读体验、并不令人惊喜的数量、生搬硬套美国的定价机制。
“其实Kindle在美国的电子书就是这么转换制作的,并没有特别敷衍中国市场。”蓝狮子图书工作室数字业务负责人崔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只是中美市场不同,美国电子书拼的就是价钱和方便,中国电子书如果阅读体验不好,消费者觉得不如回去看盗版,或者去光顾阅读体验更好的多看、唐茶这类“手工作坊”。
这也是胡晓东并没有太害怕“狼来了”的原因。“中文电子书比英文的更难转换,总会有人为了阅读体验而埋单。我们和Kindle其实都在寻找将中文电子书制作工业化的更好的方法。”Kindle书店上线之后,多看书城的日销量反而一下子多了两成。
至于畅销书太少,作为电子书内容提供商的崔璀倒是给出了中肯的解释:一个新上线的平台,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压箱底的货都拿出来,只能一步步来。“我从来没有期待过哪个平台,即便是亚马逊,能够改变当下中国的数字阅读付费习惯,能够一下子刺激起这个市场来。”
无论是失望还是静观其变,业内人士的共识倒都是:“Kindle入华,是一件好事”。一直跟踪数字出版业的易观分析师孙培麟将当下的中国电子书市场定位为“瓶颈期”——越多越强的参与者前来搅动市场、教育用户,这个市场的发育就会越好。
遗憾的是,对于南方周末记者发去的涉及牌照、运营、未来战略等千余字采访提纲,亚马逊中国几乎悉数以公司政策或中国法律为由不予置评。截至发稿前,由中文在线提供运营支持的那一小行字已经从Kindle书店的页面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