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法则之IP篇:ARM--小公司,大生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arm,知道,胳膊麽”
这是笔者办公室里流行的一个经典笑料,这段对话放在电子圈,如果在5年前,听者也许云里雾里没有任何笑点可言,而如今必然是哄堂捧腹的结果。不可否认,这也印证了ARM的成功和迅速崛起。
作为IP授权模式的代表,ARM成功的背后,是IC产业发展大趋势的必然,即逐渐降低厂商进入IC设计领域的门槛,让产业生态越来越多元化、差异化,Fabless模式的产生是推动这种趋势的第一次变革,IP授权可称为第二次。
而在所有IP授权厂商中,究竟是什么成就了ARM的今天,ARM的明天又将向哪里去?带着这些问题,与非网记者采访了ARM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听他给出怎样的答案。
ARM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
小公司,大生态
确实,作为IP授权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对授权客户和生态圈的依赖可想而知,没有授权客户就无法生存,授权客户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就无法构成生态系统,影响力和品牌也就无从谈起,而ARM生态圈的规模和影响力已是有目共睹。“台积电等代工厂让芯片的生产制造平民化,红海等厂商让设备制造平民化,谷歌让操作系统OS平民化,ARM所作的事情就是让核心处理器技术平民化。” 吴雄昂如是说。
吴雄昂向与非网记者介绍,目前ARM生态圈的组成包括最直接的客户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IC厂商阵营;IC厂商下游的系统厂商;以及提供更多附加价值和服务的第三方算法、软件和设计服务厂商等。
谈及ARM在国内的生态系统建设,这和国内IC产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吴雄昂也提到,国内IC产业尤其是处理器产业发展重要节点,应该是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款触屏手机iPhone从而带动的触屏体验和移动互联产业的迅速崛起,触屏尤其是大屏的移动终端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国内的电子产业和IC企业进入一个从替代性设计到创新创造的质变阶段,国内处理器厂商包括瑞芯微、全志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决心把握机会进入移动处理器领域,出于自身研发经验积累的不足以及缩短与国际大厂的竞争差距的压力,ARM提供的低功耗处理器IP就成了越来越多的想进入移动互联领域的IC厂商的不二选择。就在2013年ARM中国合作伙伴的出货量超过了10亿片。
而ARM在其中的作用除了提供最核心的处理器平台,还是最重要的生态粘合剂和创新催化剂。“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产品创意和新兴应用都基于现有的生态系统,ARM强大的生态系统和IP技术让这些成为可能,有相当数量的新的消费类产品基于ARM平台。”吴雄昂如是说。
吴雄昂总结ARM的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有强大活性和创新力的生态圈;为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种共赢模式,参与其中的企业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利润空间;ARM生态圈的成员并不受限于ARM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目前ARM全球有2800多名员工,外界对ARM的评价最贴切不过--“小公司,大生态”,不可否认,ARM虽小,但却在做着一件颠覆性的事情。这里吴雄昂一再强调,随着电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任何厂商都不可能单纯依靠独立作战来赢得胜利,打造生态圈将是每个厂商必须不遗余力去做的事,而ARM对未来的乐观也正基于ARM生态圈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