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工程变更单管理时,“各自为政”的设计环境与统一的设计环境有什么区别?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统计结果是有依据的,就其本质而言,创新也需要设计复用或变更,这些都需要时间。复用是电子设计流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工程师也是通过复用过程不断地创新。不幸的是,工程师持续改进设计的愿望与公司按时发布产品,同时满足产品成本和开发成本的目标往往是不相符的。设计后期,变更会更为复杂,新的设计工作会因此中断。设计的变更会影响到整个产品的时间安排。阿伯丁集团在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设计阶段,一个典型工程的变更成本约为2000美元。一旦将设计投入到制造阶段,变更成本会飙升到近11000美元。
对于许多现代电子企业来说,最头痛的一件事是:低效率的工程变更(ECO)管理。如今,电子工程师必须处理整个工具链上每个环节的不同流程和格式,从而不得不延长了变更时间。工程师还必须面对其他挑战:变更速度、每个变更会所影响的文件数、以及为标明变更意图而做的人工标记等。这些挑战对于任何一个工程师来说,都是很痛苦的。这些成为工程师处理设计过程中的复用和变更时的巨大障碍。
“祈祷”成为设计策略
工程师处理工程变更以及其他挑战性的问题时,常用方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多半是手工操作,极容易出错。工程师更多地寄“希望”于,所有需要的变更都已经做过了、所有的文档都是正确的、所有的文档正确地传给了接收者(图1)。从本质上讲,设计中的任何变更,就像打印出一份可传递的文件,将它装订在一个可扩展的马尼拉文件夹中,然后从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转移到下一个环节。在每个设计阶段,相关人员都会手动打开文档并验证各项变更内容。这个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电子邮件、手绘图纸以及一大堆的荧光笔高亮。工程师一旦创建完成设计的网络表,就会把它丟给Layout工程师,在边上屏息以待,“祈祷”所有变更都能够正确,使用了正确的元器件,引脚连线都是正确的...... 图1.传统的“工具链”方法在生成、传递和文本化工程变更的过程中存在大量人的人工操作,容易出错。尽管这些变更会对客户有利,并且能够提升产品的性能,但对于工程师来说,它们太让人头痛了。
尽管21世纪的解决方案仍然无法解决自电子设计自动化行业出现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全世界的工程师还是在一直使用这些方案。工程师会认为与传统的工程变更相关的“官僚体制”是无奈的现实,他们只能被迫接受,极力忍受,但是事实却本不该是这样。设计变更本来是设计中常有的事,只是受到随之而来的手动操作和行政体系的制约,工程师都会主动地避免设计变更。这里的底线很清楚:在处理工程变更时,“祈祷”绝对不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统一设计策略
很多工程师都曾遇到这类情况:印制电路板和原理图不同步,网络表有问题,原理图与材料清单(BOM)不匹配,只能手工记录工程变更,不能在指定时间或预算范围内设计产品。现在,终于有一种方法来替代传统的ECO控制过程。这种方法就是:将各种编辑器集成到一个工具,同时设置成统一的设计策略和环境,这个工具能够实现自动的、可追溯的工程变更,可以追溯每个设计要素(图2)。使用这种方法,工程师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实现目标,完成所有以前需要人工完成的变更过程。 图2.统一设计环境采用自动化的工程变更流程,从而取代了传统方式下,在变更过程中极易出错的,所有手动操作。
工程变更自动化是清晰明了、复用性强、可追溯的方法。工程师每次把变更从一个设计传递到另一个设计时,都会自动弹出一个工程变更指令对话框。在提交变更之前,工程师可以在对话框中验证每个设计变动。可以准确地判断某项变更是否需要执行,如果执行了会影响到哪些设计?如果工程师感到满意,他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执行变更。最后,工程师可利用电子文件或纸质文件以报告的形式记录这些变更,从而确保整个设计变更过程都有适当的记录而满足认证的要求。
结论
时间宝贵,利用传统的工具链执行、传递和文档化工程变更的方法已不再有效。这种方法本身就是手工的操作方式,浪费时间,为工程师带来无尽的烦恼,极易出错。采用统一设计策略来管理设计变更过程的方法给工程师带来诸多好处。这种方法不需要手动标记、手工书写工程变更,可以便捷地更改在产产品中的错误。可以确保在每个设计阶段,所有设计数据都是同步的。更重要的是,它让工程师拿回使用传统工程变更方法浪费的那26%的纯设计时间,完全抛弃容易出错的手工操作。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公司更容易实现成本目标、减少开发时间、如期发布产品、实现质量目标——所有这些因素都至关重要,这些决定着一个公司是否能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