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内逆变器行业恐陷低价竞争尴尬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逆变器供应商正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在中国,逆变器平均价格已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2013年中国将成为逆变器出货量最大的市常随着市场被低价中央型逆变器占据主导地位,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下降。
逆变器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光伏产业在经历行业寒冬后,国家相关部门鼓励国内光伏市场快速发展,出台了分布式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电网强制收购等政策,在一连串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大规模的光伏市场开启在即。
国内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似乎因欧美的“双反”而“因祸得福”。处于下游的光伏逆变器企业,同样受到国家政策的惠及,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继前期光伏“国八条”,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六项新政剑指光伏行业后,9月29日,财政部网站再次发出通知,为光伏自营发电减税50%。几个月时间内,光伏行业政策接踵而至,无论是政策力度还是扶持频率均大幅超出预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政府扶持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决心大,预计四季度分布式光伏电网接入流程和发电资质豁免等细则政策将陆续落实,未来两年中国光伏应用的高需求将延续,其中分布式光伏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
事实上,2013年四季度光伏电站将迎来“抢装潮”,而“十二五”相关规划提出的35吉瓦光伏装机目标,依旧会对未来两年国内逆变器市场带来积极的信号。
“由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政策,9月1日前拿到核准年底前建成的光伏电站,仍可以享受1元/千瓦时的标杆电价,预计目前拿到核准的装机规模在4吉瓦~5吉瓦,四季度预计最终装机或在3吉瓦~4吉瓦,目前国内一线厂商已经满产,对于全年出货量在15吉瓦~18吉瓦组件厂商而言,3吉瓦~4吉瓦需求拉动有限,国内市场抢装对逆变器环节拉动最大。”曾捷告诉笔者。
价格压力倒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逆变器的市场价格出现了一波快速的补降,大功率产品由每瓦约0.8元左右腰斩至目前的0.4元左右。对于单瓦价格本来就不高的逆变器而言,如此快速且高达50%的降价幅度,无疑对其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逆变器生产企业在2011年便已突破150家,且不论2012年有多少新进入者,单是2011年的数据已经让行业显得臃肿异常,这些企业争食市场蛋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低价竞争态势进一步恶化。
由于逆变器价格在2013年继续承压,供应商们在如何节省成本及为客户创造价值方面变得更具创新力。众多供应商发布了拥有高级功能或全新设计的逆变器新品。对他们而言,逆变器制造商发布了最新的户外及成套产品,可帮助客户削减劳工、安装成本以及运营和维护的相应成本。“目前西门子在中国国内采取与系统集成商合作的方式,由西门子提供光伏逆变器的核心部件,集成商提供整体逆变器的模式推动中国市场的销售。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产品价格,因其性价比很高所以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驱动技术集团大型传动部产品经理齐红飚接受采访时表示。
而在曾捷看来,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光伏逆变器在对成本控制日益严格的市场上更具优势,随着中国所采用的逆变器核心元器件逐步摆脱进口依赖,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光伏逆变器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光伏逆变器行业中的翘楚。
同时,度电补贴的方式让用户更加关注发电量,从而对逆变器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很显然,2013年的中国制造业热词应该包括调整结构和产能过剩。因为从很多数据和经济形势的走势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多重不利因素,其中最为人们所热议的当属结构性失衡造成的运行不良和业绩下滑。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恰好在这样一个经济漩涡之中心,也就是说,工程机械是人们公认的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之一。这一点从近几年来装载机、挖掘机、旋挖钻、起重机等等一系列产品产量的生产与销售中可以看到,似乎在2010年前后的峰值,已然成为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对于很多市场人士而言,这就好比一个正在狂奔中的人,被外力突然打断,硬生生地让奔弛的脚步戛然停滞,其痛苦和不甘可以想像。
然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却并非偶然。有研究者告诉我们,工程机械行业包括了十八大类近万种产品,涵盖了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品。它的产品之丰富、涉及产业之广泛,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像。简而言之,很多生活中的工具品,比如水泥抹平、庭院除雪等等,说起来都是工程机械。但是在中国,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超大型产品制造,因此而形成了工程机械产品种类不多并不断向大型化发展的印象和趋势,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工程机械产品的“一窝蜂”制造,因此而形成产能过剩也就不足为奇了。
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其实是一回事。分析以上原因,在观察者来看,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在越来越多的高端、大型化趋势背景下,同时隐现了小型及实用型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这一类产品的市场应用与推广还十分贫乏。有事实为例,曾经被外资品牌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挖掘机,在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后,终于在2010年前后扳回了半壁江山。改变这一局面的数量突破口,正是小型挖掘机以及中端主流挖掘机产品。
通常人们的心目中,工程机械大概属于比较粗放的产品。得益于中国的基本建设等投资拉动,以往时期,国内市场多来自于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基本投资如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大型项目上,总之一个“大”字,基本注定了小型机械的发展尚无明显机会或者与市场缘份尚浅。
然而风水总是轮流转的,今天和未来的市场表明,小型工程机械的发展蕴藏了极大生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中国市场仍然大有可为,小型工程机械市场机遇已经来临。小型工程机械将会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又一股新生力量。[!--empirenews.page--]
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并存的形态。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或者换一种方式和思路,将会赢得又一片新天地。
转眼已是寒露,工程机械行业在2013年中跌跌撞撞也走过了2/3强的历程。面对今年依旧低迷的市场行情,行业、企业及其从业者所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转变?
前些年,在装备制造领域大显身手,壮怀激荡的工程机械行业似乎很有成就感甚至是有些许的自负。然而时过境迁。在遭受到2012年市场低迷的“重创”后,今年工程机械市场仍然呈现持续调整的走势。这从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半年报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证。仍在消化中的库存、应收款的沉重压力、市场需求的低迷,使上市公司股价跌入“地下室”。海外市场的拓展几乎成为今年行业内惟一值得一书的亮点。所有这些,使得一度热闹嘈杂的行业在2013年显得格外寂静,企业似乎连吵架、斗嘴的劲头都在消退。如果说,近期山推中止收购马尼托瓦克一案还算值得一议的话,其他也就剩下感慨又有哪家企业退出之类的烦心事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两年,相关工程机械展会也较前些年减色不少。谈到士气,更有企业人士表示,以当下的市场形势而论,大多数企业能做的就是比谁具备更强的耐受力和抗击打力而挺下去了。果真如此,似乎倒是很像马塞马拉大草原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狮子,在期盼着食草动物早些迁徙回归一般。问题是,挺过了今年,2014年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如果相信“朱格拉曲线”的话,那么,2014年也许仍旧不会是乐观的。
其实,眼下工程机械行业所经历的,在装备制造领域各分行业中具有普遍性,中国产业似乎总是在习惯性复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而无论经历过多少次有如关公“刮骨疗毒”般的痛楚也在所不惜。从纺织、白色家电,到汽车,再到眼下的工程机械、风电、光伏产业,大多如此。
尽管,知识界包括政府智库直到现在仍然在不懈地研究着中国制造产业更合理的带状布局与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结。然而现实很残酷。那么,到底是不能为,还是不可为呢?
眼下,更多的观点都聚焦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但内容上多显得空泛和概念化。事实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早在“十五”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而十多年过去,为什么仍然是调而无果呢?这是不是就像中国尽管拥有在全球范围内处罚最为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但山寨、仿冒现象仍然大行其道一样呢?
一位原国资委官员在其国企改革专着中指出:国有资本应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而侧重于公共及公益领域。这看上去更像乌托邦式设计的构思或许是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的形成与投资资本性质的构成的确有必要做个理清。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资本更为热衷于“大跃进”式的产业构建模式?解释这一问题应该并不困难。比如,将国企中凡涉及挖掘机项目包括已投产和立项至今并未达产的在内,做个全面统计就是。如果再将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于此的资金一并统计在内的话,相信事情一定会很清楚。
重要的是,转变不应只停留在概念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绝不应仅是针对产业和企业而言。否则,压缩产能仍会像经济周期一样不时到来,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建立只能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