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手机业务是诺基亚的明智之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昨日网络上充满了对埃洛普的各种批评,他被指控为微软的“间谍”、犯有“阴谋破坏罪”、作为“卧底”策应将诺基亚交到微软手中。埃洛普曾在微软工作,现在又将重新回到微软。
鉴于埃洛普在诺基亚不怎么成功的表现,有关他将接替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出任微软首席执行官的传言可信度不高。但评论人士的观点有失公正,原因有二。首先,埃洛普尝试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公司战略壮举:让一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进行了第二次激进转型。其次,诺基亚现在离消亡还远着呢。
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任内进行的第一次抢救工作,使诺基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一家经营木材、轮胎等多种业务的企业集团转型为一家手机公司。此举或许比埃洛普于2010年设定的转型计划更加雄心勃勃。但埃洛普的批评者低估了前任给他留下来的问题——2011年初他在“燃烧的平台”(burning platform)备忘录中对此有过概述——更不用说诺基亚面临的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自埃洛普上任以来,移动通信领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黑莓(BlackBerry)、摩托罗拉(Motorola)等老牌竞争对手以及台湾宏达电(HTC)等相对新进的企业均已风光不再。
在这个关于企业“创造性破坏”的活生生的案例中,移动通信行业自身的演进速度甚至超过了像诺基亚这样已成功加快转型进程的企业。
诺基亚的新战略当然是由埃洛普选定的——即与微软联手开发用于自身智能手机的Windows软件,同时抛弃本土开发的同类软件。他还负责了这一战略的执行。毋庸置疑的是,他未能如计划设想的那样扭转诺基亚的形势。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的诺基亚手机未能像埃洛普及其团队所预期那样在市场上抢占可观份额,其用户数远远少于搭载苹果(Apple)操作系统或谷歌(Google)安卓系统的手机。与此同时,该公司功能手机销量在中国等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而增加功能手机销量在2011年曾被诺基亚视为自身智能手机转型之路的坚实基础。
但诺基亚以前的领导人——包括在埃洛普之前任首席执行官的康培凯(Olli-Pekka Kallasvuo)以及奥利拉本人(作为诺基亚的董事长,奥利拉对康培凯和埃洛普的任命都起过推动作用)——而不是埃洛普,应当承担起未能发觉iPhone威胁的责任。即使在埃洛普押注微软之后,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被别人收购也并非不可避免。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让这种结果变成了定局。
一个因素是,有关人士日益认识到,诺基亚设计的硬件与微软开发的软件之间的分隔毫无意义,特别是在微软已然明白自身需要加大对移动领域投入的情况下。为便利双方合作,诺基亚已经组建了平行的团队,其职务名称与微软方面的团队类似。因此,为什么不干脆彻底消除两家公司之间的分隔呢?
另一个因素是,两个合作伙伴财务状况之间的不平衡不断加剧。通过直接支持诺基亚的Windows手机,微软拥有的充裕现金可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最后一个因素是,诺基亚的电信设备业务——诺基亚西门子通信(NSN)实现了强劲复苏。今年7月,当埃洛普同意买断合资伙伴西门子(Siemens)在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中的股份时,就已奠定了诺基亚走向另一种未来的基础。
微软将可在诺基亚现有机型上使用诺基亚品牌,许可期为10年,到期之后,诺基亚的手机品牌可能会不复存在。正如人们在谈到黑莓(BlackBerry)的衰落时所说的,谁都不应认为历史悠久的企业品牌能够永远存在。但诺基亚自身似乎能够依靠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存续下去。该公司的很多“继子”公司——即由前诺基亚员工创建的芬兰游戏、软件以及其他科技公司——也在蓬勃发展。
未来的管理学研究或许还会聚焦于微软的这笔收购交易,将其作为诺基亚又一次转型的开端。此次转型不会像奥利拉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那次变革同样剧烈,也不会如埃洛普两年半前所预言的那样是一次辉煌的复兴。但要记住,本世纪初当诺基亚成为商业研究人士推崇的对象时,苹果——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最终遇到的克星——正因错误理解市场而饱受抨击。
那时,诺基亚管理层的错误在于,他们认为世界对该公司做出的“体质强健”的诊断是永久性的。他们听任组织和技术方面的“硬化症”危害该公司手机业务的未来。姗姗来迟的埃洛普试图为诺基亚重新注入活力,但他没有成功。
不过,目前对诺基亚而言,出售该公司最具标志性的手机业务或许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