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引爆新一波制造业革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英国人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良了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波工业革命,让制造业从手工劳动转向动力机器生产,引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波工业革命。
1908年,美国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T型车上市,他以流水线装配方式,改善了汽车生产流程,大幅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成本,让汽车售价一夕间由原本的2,000~3,000美元,暴跌至850美元,这次的生产线流程革新,被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1975年,德国Honeywell和日本Yokogawa Electric分别推出自己的DCS(分散式控制系统),改变了当时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方式,让运算控制功能分布到系统各端,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这是工业革命的第三波转型。
以上这三波革命让人类的工业产生脱胎换骨的大跃进,随著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原本即相当成熟的自动化方案开始结合,2012年德国提出了「智能工厂」概念,透过大量数据的采撷与分析,改变了服务模式,也让工厂真正朝智能化迈进。
在市场竞争加剧与软硬件技术的相继成熟下,制造业已俨然进入新的时代,智能工厂概念将在短期内改变厂务系统的软硬件架构与思维,引领制造业进入下一世代。内外环境改变 刺激制造型态转型
「目前大家在谈的智能工厂,主要包括三大架构。」研华智能副总经理李守仁表示,这三大架构分别为物联网、海量信息、创新服务架构,而这三大架构构筑成的讯息实体集成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就成为现在智能工厂的建置主体,解决了现在制造业面对「生产资源调度」与「制程弹性化与客制化」的两大难题。
架构智能工厂概念的三大技术,并非各自独立运行,而是交叉运用相互集成,让制造现场的所有设备均可发挥最大效益,在此系统中,物联网位居第一线,负责讯号的撷取与少量控制。
物联网透过大量布建的传感器,密集撷取特定区域或物件的特定讯息,再将讯号回传至后端系统,物联网被视为继PC与互联网后,再一次改变世界的重要技术,应用相当广泛,从生态环境监控到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几乎无处不可设置。
在智能工厂端,物联网成功应用了近年来已然成熟的3D IC技术,让传感器内可建入微机电(MEMS),例如研华将传感器与本身产品ADAM系列集成,集成后可让ADAM同时具有控制、感测、通讯等功能,不必像以往感测与控制和通讯分开建置时,需分别将讯号送至控制阀的复杂作法,而改以统一用工业总线负责传递,此一作法不但大幅降低了现场端的布线复杂度,对于系统成本考量也有助益。
Big Data改变服务思维
海量信息则是物联网成形后所带动的概念,在这之前由于传感器的布建数量有限,所获得的信息量稀少,不足以成为决策分析时的有效样本数,尤其是在制造端,单点的数据量仅能反应制程单一环节的状态;然而当物联网全面导入后,快速读写现场环境而累积的庞大实时资料库,可以反映出制程系统的运行全貌,让厂管人员无论再第一时间处理事故或是后续研拟相关策略时,都有更精确全面的依据。
海量信息在智能工厂的主要作用在于,可充分掌握生产现场的所有资源,但必须经过储存与分析整理方能为客户所用,进行最佳化调度,因此如何应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过去工控领域所应用的资料采撷软件平台,无非是SCADA(数据采撷与监控系统)。李守仁表示,在物联网应用逐步扩增后,SCADA所必须处理的信息量大增,因此平台效能也必须同步提升,以WebAccess为例,利用本地SCADA RTDB实时数据库功能,每秒可读取30万笔,同时写入20万笔资料,其快速的处理效能,让必须24小时运转的厂房,可以实时且全面的进行监控,也大量降低了资料传输所占据网络带宽的困扰,加上原有冗余架构(Redundant Architecture)使得资料的安全性更获得了进一步的保障。
相较于物联网与海量信息,创新服务模式并非属于技术面,而是供应商对制造业者的服务再进化,透过创新服务模式,制造业者可在最短时间内,以适当成本打造出全然符合需求的客制化系统,这些服务必须倚靠长期耕耘特定领域所累积的技术做后盾,让导入者可以选择专为该领域量身打造,或可在短时间内调整出符合导入者需求的系统。
智能概念带来改变
仔细观察过去三次的工业革命轨迹,可以发现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夕完成,而是经过时间的累积逐渐改变,然而这次的变革会否与以往一样需经过长时间的转型?在产业环境的变动速度加快之下,制造业者的竞争压力加剧,加上智能工厂所需的软硬件技术都已臻成熟,相信新一波工业革命不但已经来到,而且不久后便可看到相关概念的落实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