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智能设备或将掀起移动互联下一个风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可穿戴智能设备或将掀开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更壮丽的篇章
释放的魔力
国外研究机构IDC预计,如果可穿戴技术的智能产品获得成功,5年内可以带来4000万件的销量。同时,配合其使用的App将会为开发者带来4亿美元的收入。另外一家美国信息咨询公司HIS发布的一份穿戴式科技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16年可穿戴式设备将达到3900万件到1.7亿件的出货量。瑞士信贷发表的最新报告预测,在苹果和谷歌拉动下,未来2~3年,可穿戴设备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亿美元~50亿美元增长至300亿美元~500亿美元。
虽然市场期待度很高,前景被多方看好,但各大中外企业在发力穿戴式智能设备的过程中真正取得大规模实质性进展的很少。像智能手环几年前就已经上市,早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因为技术含量低、创新性不足、产品并不成熟,所以只是在小众市场中流通。
而从去年12月传出苹果与英特尔合作开发一款1.5英寸OLED显示屏的智能手表,到今年2月,又有媒体报道,苹果正在试验一款采用曲面玻璃的“iWatch”设备,再到最近关于“苹果弃康宁用LG的柔性屏幕”的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苹果iWatch仍然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踪,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开发穿戴式智能设备的难度,要成为市场的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单靠谷歌、苹果、三星某一个企业发力,缺少产业链关联,这种模式很难打破技术壁垒,让穿戴式智能设备真正达到用户的期待,引爆市场热情。由此也引发了全新的命题:是单打独斗还是合纵连横?尽管不少科技公司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穿戴设备时代虎视眈眈,然而这个时代的玩家,显然不可能只有科技公司唱“独角戏”。只有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各显其长,相关难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在可穿戴设备这一新时代,引领创新的科技公司将与传统行业水乳交融,合纵连横,用前者的技术和创新对接后者的品牌和资源,以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市场的角力
可穿戴设备目前产品热点集中在眼镜、智能手表以及健康穿戴设备上,未来发展前景将深刻影响三种势力的此消彼长。飞思卡尔亚太区高级市场及业务拓展经理蔡震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从目前来看,智能眼镜风生水起;智能手表主要是及时获知手机的来电、短信和邮件信息,应用场景与手机差异性不大,很可能成为手机的配套件;健康穿戴设备可反映身体健康情况,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有用的数据与数据垃圾只有一尺之隔,而且现在医院和穿戴设备的检测手段、方法不一样,与可提供准确诊断的差距还较大,数据如何处理、如何提供有价值的结果,决定了其未来走向。如果能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健康穿戴设备将最有前景。”
有分析也认为,从大趋势上看,穿戴设备的未来一定要采集更多的个人健康数据,而手表和眼镜显然无法承载这样的需求,所以服装和鞋子的智能化一定会是大势所趋,健康穿戴设备大有可为。
此外,业界对可穿戴设备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比如智能手表是跑操作系统还是不跑操作系统,都值得探讨。介入厂商有不同的背景,比如传统手机厂商如索尼、三星,有运动品牌厂商如耐克等,还有移动互联网厂商如百度、谷歌等。蔡震提到,由于各种势力的愿景和动机不一,价值取向和增值业务不同,未来谁能掌握话语权,谁就会使其产品在市场上产生真正的影响力。
但智能穿戴设备是不同于智能手机时代的新领域,比如对于健康穿戴设备来说,采集数据仅仅是第一步,后面还需要“激活”这些数据,释放用户数据价值方式的探索绝不轻松,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硬件软件”的生态系统。正因如此,如三星般仅靠硬件通吃一切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让诸多可穿戴智能设备围绕各自的用户体验挖掘创新机会将会成为趋势,也将引爆更多的创新。
芯片的机会
从技术源头来看,目前国内外很多IT厂商已经成立专门的团队来进行穿戴设备的研发,也为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做好了准备。蔡震介绍说,穿戴设备主要模块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无线芯片和电源IC,这些技术相对都比较成熟。在软件方面,基础的智能计算平台和云也都已经比较成熟。
目前无线连接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蓝牙、低功耗WiFi、红外、ZigBee等,哪种会成为主流要看应用场景。蔡震表示,如果只需要很少量的带宽传输速率,如心率计等,那蓝牙有优势,而且手机蓝牙一般都是标配。如果需要拓展出语音服务,那低功耗蓝牙有优势。
传感器则涉及多种,包括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飞思卡尔亚太区消费及工业用压力传感器产品应用经理郭培栋提到,现在时兴的智能眼镜就包含高度计,智能手表则包含高度计、陀螺仪、地磁传感器等,还有诸多健康穿戴设备包含的传感器种类就更多,比如触摸传感器替代按键功能,操作更方便。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未来传感器要致力于更加小型化,也需加快集成,比如地磁传感器就需要和加速度传感器集成。
在控制器方面,“根据应用的不同,市场上相关传感器有的内嵌ASIC芯片,可解决简单的数据处理问题,如果采样数据比较复杂,就需要MCU的‘支持’。”蔡震提到。
电源IC的要求则是在工作时工作,在该休眠时休眠,从而可充分利用电池,延长使用寿命。索尼移动通信大中华区CTO刘川里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索尼在研发第二代智能手表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耗电问题:“这一问题在手机上都还没解决,而智能手表的电池的尺寸是它的1/5,甚至更小。如何在小尺寸且设计美观的前提下,提供长时间续航的用户体验呢?另外,体积越小、科技含量越高的产品,往往成本也更高,而消费者希望它的操作简单,这是穿戴式智能设备面临的一系列挑战。”[!--empirenews.page--]
柔性显示亦是值得关注的技术。前不久奋达科技联合EInk(元太科技)在中国台北发布了智能手表Smartwatch,其屏幕就是采用EInk的电子纸技术,实现可弯曲、高解析度、触控式的显示。“柔性屏幕目前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因为现在还只能够弯曲,如果把它叠成一个死折,再把它还原的话,现在还做不到。”刘川里解释了穿戴式设备在屏幕选取上的瓶颈。
无论如何,可穿戴设备缔造的芯片空间仍待“补位”。如今移动互联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芯片市场格局初定,大牌厂商优势尽显,但可穿戴设备由于涉及芯片和传感器种类繁多,相关企业或都有可能分羹,市场充满了想象空间,就看厂商如何溯流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