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工程师文化:英特尔新CEO面临困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欧德宁时代即将正式结束,英特尔2日宣布,现任COO布莱恩•克兰尼克(BrianKrzanich)将于5月16日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接任CEO一职,在担任COO前,克兰尼克曾担任英特尔负责全球制造的高级副总裁。这一人事变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英特尔仍将继续保持工程师文化和制造优先思维等传统思路,并不会出现暴风骤雨般的改革场面。
作为新任CEO,克兰尼克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他的前任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按照英特尔公司法规定,现年62岁的欧德宁本应在三年后才正式退休,但他并未抓住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机遇,使英特尔市值被高通赶超,倍受诟病。如今这一问题被转交到了克兰尼克身上,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和CEO这一新角色将是这位继任者最大的难题。
回归工程师文化
即将正式卸任CEO一职的欧德宁曾被视为英特尔在接班人问题上的一次尝试,欧德宁之前的三位CEO均为技术背景出身,欧德宁以财务背景进入英特尔,同时以营销见长而闻名于业内。不过这次尝试并不成功,或许正是这一原因,外界视克兰尼克的接任为英特尔重回工程师文化的一个信号。
2005年,欧德宁英特尔全球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围绕“平台模式”,英特尔的业务被重组为移动、数字企业、数字家庭、数字医疗和渠道平台几大事业部。今天看来这一业务划分方式颇有远见,但在8年前这一调整却很难为英特尔带来立竿见影的营收效果。
2006年,在做完架构调整之后,欧德宁又启动了新的营销大战。英特尔投入了20亿美用“Intel.Leapahead”(超越未来)及一系列标识来取代了安迪•格鲁夫时代创造的“IntelInside”,但影响甚微。同年,欧德宁将XScale手机芯片部门以6亿元的价格出售了XScale手机芯片部门,彻底放弃了手机芯片业务。
在欧德宁锐意创新的2006财年,英特尔的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下降了9%和39%,并裁掉了1.2万名员工。陷入了巨大的低谷,尽管2007年依靠酷睿处理器性能功耗的领先,英特尔重新回到正轨。但这一成就被普遍归于欧德宁前任贝瑞特的功劳,因为酷睿产品的研发时间恰恰是贝瑞特任期内的工作。
显然,在经历了欧德宁式的“创新”后,英特尔认为还是传统的接班人更适合英特尔,与欧德宁不同,克兰尼克更符合英特尔传统的领袖选拔标准,据海外媒体报道,他最初在英特尔亚利桑那州工厂担任生产制造经理;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他负责在英特尔全球工厂实施0.13微米逻辑制程技术;2003年至2007年期间,他还负责了英特尔封装测试业务。
移动互联网挑战仍难解决
尽管克兰尼克不需要背负出售XScale手机芯片部门的巨大责任,但如何将X86芯片引入ARM主导的手机行业仍是个巨大难题,对克兰尼克来说,困扰欧德宁的移动互联网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直至2013年5月,英特尔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仍旧微乎其微。
毫无疑问,如果克兰尼克在这一领域毫无建设,那么他将面临欧德宁一样的命运,依照英特尔公司法,欧德宁本应在3年后才卸任CEO一职,未来将接任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为新CEO的工作提供帮助,出书,安享晚年……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这一切。
2012年11月,高通在市值上首次超过英特尔并长期保持了这一排名。这是英特尔历史上的一大污点,在2009年英特尔前任董事长贝瑞特的退休仪式上,贝瑞特曾对欧德宁表示,英特尔在1992年已经成为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过去的17年一直保持第一,欧德宁的工作就是要继续保持,显然欧德宁未能兑现这一承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欧德宁留给克兰尼克的并不是一盘死棋,目前英特尔已经有了联想、摩托罗拉等一批手机合作伙伴,此前收购的英飞凌也在不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在此前召开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大会(IDF)上展示了一张关于英特尔生产工艺的研发路线图。英特尔表示,采用14纳米工艺的产品将在2013年底之前做好投产准备。
对克兰尼克来说,除了保证14纳米工艺的产品能够顺利投产外,还有一项工作将是他最大的挑战——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英特尔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战略中去,对这位长期负责制造的新CEO来说,这将是个全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