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光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的尚德正在经历着最后的挣扎,破产几乎已成定局,施正荣曾经带领的这家明星企业诠释了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由盛及衰的全过程,也将成为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被记入史册,而此时施正荣的同行们还在苦苦支撑或是寻找出路。或许,光伏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同时更值得警醒的是,下一个“光伏”会是谁?
新尚德,东家回来了
“尚德电力恐怕将宣布破产,由无锡国联接手”
山雨欲来,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尚德电力”)的各利益方却显得格外沉默。
尽管尚德电力与GSF的和解以及3月15日可转债的延期是两则利好消息,但公司却并未朝着公司高层的理想方向发展,尚德电力终于在3月14日美股收盘后发表声明称,公司“没有完成将于明天(3月15日)到期的5.41亿美元债券本金的偿付计划”。
3月15日,接近尚德电力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3月16日尚德电力恐怕将宣布破产,并且由无锡国联接手。
似乎施正荣、无锡市政府和银行、海外投资者这三个利益方对尚德电力的控制权之争将很快明了,而“新尚德”又将有哪些变化?
无锡国联将接手?
时间像是跟无锡市政府、无锡国联和施正荣开了一个玩笑。2005年尚德电力上市前,无锡市强令无锡国联退出尚德,成全了施正荣,彼时无锡国联为首的国企占公司股份75%,施正荣仅仅占25%。而如今,身为施正荣的大股东恐怕要给“昔日东家”无锡国联让位了,颇为有意思的是,此次依然有着无锡市政府的意愿。
3月14日,尚德将被无锡市政府旗下控股公司无锡国联部分或全部接手的消息甚嚣尘上,并且还有媒体称,无锡国联工作人员透露,与尚德电力的协议已经达成。
到底尚德电力会否被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国联”)部分或全部接手,面对《华夏时报》记者的追问,包括尚德电力副总裁龚学进、无锡国联工作人员以及海外投资方等在内的人要么沉默以对,要么讳莫如深。
“目前还在谈判阶段,只有政府决策层高管和无锡国联清楚此时的状况,我们并未介入,所以不太清楚。”无锡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吴虹娟对本报记者说。
无锡国联旗下的无锡国联信托投资公司正是尚德的控股股东,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面对本报记者关于尚德电力的问题显得语无伦次,很快便挂断了电话。
而在3月10日和11日短短两天时间,便有两则好消息从尚德传出,不仅尚德与GSF Capital之间就环球太阳能基金达成了和解协议,GSF将所持股份转移给了尚德,而且在3月15日便到期的5.7亿美元可转债也有了解决方法,尚德与60%以上的可转债持有人达成了延期两个月到5月15日支付的协议。这似乎给了尚德电力宝贵的喘息之机。
然而残酷的实际情况不容尚德电力松一口气。据记者获悉,总额3亿美元的环球太阳能基金虽然因双方和解而解冻,且原来占90%股份的尚德电力如今将所有股权收入囊中,但是靠其正常运营的资金则帮助有限,除非在两个月内将旗下的电站资产卖出。
另外,还有不到40%的可转债持有人没有答应延期,这笔钱具体数目不太明晰,如果数目过大,再加上尚德是否仍需补齐5.6亿欧元的“反担保”缺口也都不能盖棺论定。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尚德的负债总额已达到35.8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1.8%。很显然,虽然侥幸度过第一个关口,原本就资金链断裂的尚德电力依然危机重重。
资产将被拆分?
在此尚德电力变局前夜的敏感时刻,一名接近尚德的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媒体报道多为猜测,个人感觉肯定是上市部分和无锡尚德分开。”
该人士分析道,“如今的尚德虽然惨败潦倒,但是现在包括施正荣、无锡市政府、海外投资派都是"保尚德派",同时银行也不会希望它破产,因为如果破产意味着此前投入的巨额资金将打了水漂。”
要避免尚德电力整个公司直接破产,那么尚德电力前方的路可能选择也不多了,一是让下属子公司无锡尚德直接破产,保全上市公司,这是金纬代表的海外投资派所极力主张的,也是无锡市政府和银行极力反对的;二是让核心资产无锡尚德申请破产保护程序然后重组,由无锡国联部分或者全部接手;三是让无锡尚德不破产,银行、投资人等资金介入,缓解债务问题,同时企业也瘦身,这样会比较艰难。
有媒体报道,尚德电力的核心资产无锡尚德将在3月15日至3月20日之间正式启动破产保护程序。
引人关注的是,无锡尚德是尚德最核心的资产,更是最大的贷款平台,无论是资产规模、负债规模还是银行借款规模,无锡尚德均占尚德电力的70%左右。
“现在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很难的情况下,很多上市企业选择了私有化,私有化虽然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是这需要大笔资金进行收购中小股东的股票,对于现在的尚德来说,恐怕是比较难的。”卓创资讯光伏行业分析师李凌轩如是说。
李凌轩分析,如果是政府接盘的话,一般是控股,有可能会把海外资产剥离掉,因为海外资产在人力等各项成本上较高,而且会减少股东数目,将控股权更加集中起来。而且很有可能会拆分资产,应该是把烂掉的资产关停掉,通过卖掉其设备等来偿还债务,只能是帮助最核心的部分,不可能去为企业买单。
而记者获悉,尚德的另外3家子公司包括洛阳尚德、镇江荣德和上海尚德很可能会遭到破产清算,因为洛阳尚德的生产线、设备过于老化,镇江荣德的生产成本过高,上海尚德之前投资3亿美元的薄膜生产基地造成设备折旧负担过重,这3家企业不太会有盈利的空间。
虽然不再是尚德的CEO和董事长,但是,目前施正荣依然是公司的控股股东。根据尚德2011年年报,施正荣个人在尚德电力拥有30.2%的股份,其家族信托持有29.4%的股份。
“如果无锡国联入主尚德,那么尚德就变身国企了,施正荣所持公司股份应该会转移给无锡国联。”李凌轩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无锡国联控股的话,公司人事任命将听从当地组织部的,恐怕届时会有人事调整。”
“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尚德破产了,那么施正荣将一无所有,包括名声、财富和上市公司。所以尚德不倒,他就还有戏,尚德倒了,我觉得他再重掌大权就难了,他就彻底没了任何筹码。”上述接近尚德人士告诉本报记者。[!--empirenews.page--]
同行
被地方政府催肥的光伏
“现在大家是青蛙鼓肚子,都还在撑着,但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能撑得住,那些进入晚的、只想赚一笔就离场的企业熬不过这个冬天,现在还能撑着的大多是在2008年以前进入光伏行业且一直稳扎稳打的企业。”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的一句话道破此时企业的尴尬处境。
与施正荣并称为南北“光伏双雄”的苗连生,在英利的经营决策和内部控制上不同于尚德,所以,在行业集体寒冬之时依然逆水行舟,小有成就。英利2012年财报显示,2012年全年组件出货量达到2300兆瓦,同比增长43%。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整个光伏产业估计有500多家,但全产业链上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之间,大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让人颇为震惊的是,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行业的迅速膨胀与地方政府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短短两年时间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全球多晶硅产量20万吨,我国占近9万吨。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告诉本报记者,地方政府当时对光伏产业的定位就是一个问题,李凌轩也称,在产能扩张的时候,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地引导,也没有进行制约,方便了企业的产能盲目扩张。
“需要看清的是,光伏行业从巅峰迅速跌落到深渊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投资者也就是实干家他们对行业前景预测不够,对具体的发展规划不够清晰,有些盲目,主要是在决策方面失误导致的。” 任浩宁强调。
其实,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而这些企业目前也大多处于亏损严重的状态。
不仅如此,还有诸如尚德电力、赛维LDK等依靠地方政府而迅速被“催肥”的光伏明星企业,它们背负着上百亿元的巨额债务,如今却因其已经在地方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变成影响一方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鸡肋”。
或许,政府如今已经看到了此前光伏行业的无序恶性竞争之错,也看到了政策推动的杠杆作用。
3月13日,从发改委传出了已经向地方下发《光伏上网电价征询意见稿》的消息,此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各自沉默地挨日子的光伏企业再度爆发种种争议。此次意见稿将对4个资源区制定不同的电价:青海等西部地区为0.75元/千瓦时、0.85元/千瓦时;而北京、江浙一带则为0.95元/千瓦时、1元/千瓦时范围内,这也意味着电价与此前的“一刀切”光伏标杆上网电价1元/千瓦时已有所下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向本报记者解释此次上网电价补贴中体现的政府的良苦用心,“政府既要支持光伏发展,又要防止企业获取暴利,政府发展这个行业的目的是,市场规模有多大,财政要跟上,但也要避免发展过热的现象,既要发展又要防止超过目标,价格机制上要保持良性健康的发展。一句话,不能盲目发展也不能阻碍发展,这是基本原则。”
“欧洲在这方面就出现过一些问题,最后造成财政负担过重,中间需要考虑,政府投入这么多钱补贴它,反过来,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到底起什么作用,两者不能失衡。”孟宪淦如是说,“价格机制是靠市场来检验的,如果发展太慢的话,目标完成不了,那么政府可以上调,如果投资冲动太大,那么政府也可以下调,用价格机制来进行政府调控,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如何遏制盲目扩张,李凌轩建议借鉴德国的经验。在德国,他们颁布《可再生能源法2012》,在对新能源行业给予支持的前提下,也引入市场因素。
或许,等待光伏和光伏企业家的将是大浪淘沙,而他们的命运也会从此有了不同的际遇。
预测
下一个“光伏”是谁
我国光伏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衰”的过程仅经历了短短十余年,它拥有众多的上市公司,更有着数不清的一夜暴富以及一夜暴穷的极端案例,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机遇与风险并存下,疯狂地恶性竞争导致的大红大紫后的“一地鸡毛”。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任何事情不做便不会有经验教训,只有在发展中找问题,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才能够最终走向成功,如今的光伏行业正处于这个阶段。
那么,中国的下一个“光伏”行业可能是谁?
孟宪淦强调, 新能源汽车和页岩气或许需要借鉴光伏行业的经验教训,避免以后走上光伏的老路。
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与光伏有所不同,它的发展将不是在国际市场而是在国内,尤其是在最近国内雾霾天气显露的空气污染的状况之下,汽车尾气污染是主要因素之一,政府要改善环境势必会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推动工作。
而事实似乎正如孟宪淦所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的官方规划也在向此靠拢,预计到2020年,以电动车为主打的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保有量达500万到1000万辆。
面对国家财政补贴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车企纷纷拟定各自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目标,各地努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的申报工作,并拟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新能源汽车立即红遍全国,而媒体舆论不断,也是助力新能源汽车更加火热的“东风”。
华晨汽车有限公司总裁祁玉民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懂不懂电动车的都在说,干不干的都在讲,已经炒过头了。”
另外,让记者颇为关注的是,提醒避免下一步走光伏行业弯路的行业中,孟宪淦和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都提到了页岩气行业。
与光伏行业类似的是,我国的页岩气行业也是跟随外国走的,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如今美国气电占比上升,煤电占比由之前的50%以上下降到了36%。
根据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完成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建成一批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页岩气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年。中国石油(601857,股吧)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约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市场扩张方面有很大前景。[!--empirenews.page--]
这些都让我国投资者看到了页岩气行业是块肥肉,于是掀起了页岩气区块竞标和勘探、开采热潮。
然而北京奥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风岗曾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国家也出台了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但是相对于企业进行勘探等前期投入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由于不同于国外的我国特有的地质地貌也加大了开采页岩气的难度,所以说国家的财政补贴力度可能会越来越大,但是到了可以大规模开采转化为效益后国家的补贴将会越来越少。
任浩宁表示,个人担心页岩气这个概念炒作过于密集,包括页岩气储藏条件和开采条件都要求很高,且多位于中西部,利用起来较困难。与光伏不同的一点是,页岩气有进入门槛,国家通过招标形式,一般没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不让进去,而光伏行业则不同了,很多都是从多晶硅做起来的,几乎没有技术门槛。
任浩宁根据其多年研究能源领域的经验分析道,我感到页岩气和地热能这两个领域,两者都有发展前景,但是效益不太明显,担心会走光伏行业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