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叫停对进口多晶硅“双反”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因为农历新年的临近,2013年的2月份让人格外期待。而对于跌落谷底的中国光伏界而言,这种期待还来自另外一个层面。有消息称,商务部对产自美韩及欧盟的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将于2月20日正式出炉,初裁税率可能会在20%-50%。但海外机构并不这么看。一份来自MaximGroup的研究报告断言,中国很可能最终不会对进口多晶硅课征重税;因为此举对国内光伏组件制造商造成的冲击,恐怕会高于多晶硅厂商所获得的收益。
平心而论,贸易战本来就没有赢家;尤其在早已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光伏产业,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欧美还是中国,但凡祭起贸易制裁大棒,都不免“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如今美国“双反”靴子已经落地,而欧盟方面也是引弓待发,显然从他们的角度权衡,尽管也是有得有失,但对华制裁或许不失为一笔划算的经济账。那么,在我们为中国迟来的反制叫好之前,也不妨认真看待来自海外的怀疑,冷静分析“双反”的利弊得失。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真枪实弹的战争如此,在看不见硝烟的贸易战中同样如此。
20%-50%为合理“双反”税率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1年,中国总计进口多晶硅6.46万吨,同比增长36%,进口额超过20亿美元。而在2012年1-11月份,我国总计从德国、美国和韩国进口多晶硅7.6万吨,占据总进口量的88.6%;从三地进口多晶硅总价为19.6亿美元,已接近2011全年的多晶硅进口总值。虽然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业内认为突破8万吨已是毫无疑问,再创历史新高。
对美欧韩的多晶硅“双反”申诉是由江苏中能硅业、江西赛维LDK、洛阳中硅高科技和重庆大全新能源这四家多晶硅企业共同发起。根据这些企业提交的意见,中国光伏界期望在最终的裁决中,商务部能对以上三地多晶硅厂商裁定征收40%-50%的惩罚性关税。
笔者认为,相对于美国对中国光伏电池厂商征收最高达249.96%的惩罚性关税,如果基于杜绝低价倾销考虑,40%-50%的额度应该处于合理区间。去年四季度,我国进口多晶硅现货价格约在16-16.5美元/公斤;据此推算,一旦“双反”正式立案,进口多晶硅的价格将上涨至20-24美元/公斤之间。对于国内同行而言,这意味着25%左右的获利空间。而如果最终税率定在20%-30%左右的低水平,则国内厂商亦有望维持不赔不赚的保本局面。
巨额海外长单或借机“解套”
与多晶硅业者相比,国内光伏下游企业对于多晶硅“双反”早日立案的期待可能更为迫切。压在这些厂商身上的200多亿美元海外长期订单,或将因此一夕解除。这两年来,海外长单已经成了中国光伏组件厂商无法言说的痛。在早些年近似于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的阶段,企业之间为了拼规模、上产量,争相采购多晶硅原料。很多公司当时以40-50美元/公斤的价格与海外原料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这些合同少则几年,长则十多年。
正是世事无常,2008年起多晶硅价格一路下滑,即便市价已低至17-18美元/公斤,中方企业还要硬着头皮按照约定的高价履行这些多晶硅海外长单。毕竟,如果单方毁约,信誉上的损失不说,将要支付的大笔违约金也是这些企业的“不可承受之重”。未来10年,中国光伏企业背负的海外长单总额仍高达200-300亿美元。中国对美欧的多晶硅“双反”,无疑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个顺理成章的“解套”契机。按照国际贸易商业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双反”这类贸易制裁措施通常适用该条款,中方企业就可以此为据“就坡下驴”,与上游的海外多晶硅公司顺利解约,彻底卸掉这个包袱。
中国可以对进口多晶硅说不
来自MaximGroup的报告很有“规劝”中国的意味。报告称,如果中国对进口多晶硅课税将会增加下游企业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压缩组件厂商的利润空间。由于组件制造商对中国经济与就业市场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多晶硅企业,中国可能投鼠忌器而叫停对欧美“双反”。
报告的逻辑是这样的:假设中国对进口多晶硅课征50%的惩罚性关税,则进口多晶硅价格会升至30美元/公斤以上,将让中国光伏组件的最低制造成本升至约0.65美元/瓦,这将高出或持平组件的平均售价。报告还煞有急事地警告,这不但会冲击中国组件厂商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光伏装机目标乃至全球太阳能需求。
这份报告中的假设若要成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因素:中国市场对进口多晶硅的依赖无法替代、中国多晶硅价格整体大幅上扬。事实真会如此么?
有支持论者搬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十大多晶硅厂商中仅有6家还在开工,其中仅有美国的REC生产开工率还维持100%,而包括德国瓦克、中国保利协鑫、韩国OCI等也只有50%-80%的开工率,国内其他如赛维等厂商都处于半停产阶段。中国光伏业的复苏离不开进口多晶硅。
可是不要忘了,这个现状是国内多晶硅行业饱受海外低价倾销之苦造成的。依照中国多晶硅企业的成本,如果对美欧“双反”出台,当多晶硅市价回到20美元/公斤时,中国四家全球前十大的多晶硅企业将有足够的动力满负荷开工,全年供应9-10万吨;如果恢复到25美元时,部分中小企业及上下游配套的多晶硅企业,如青海亚洲硅业、四川瑞能、天威硅业、宜昌南玻等10家企业开足产能也可提供约3-4万吨供应量。而目前中国下游企业年消耗多晶硅不会超过15万吨。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对海外多晶硅完全关上大门,国内现有产能也足以在合理价格下保证原料供应。
何况,作为同气连枝的整体,国内多晶硅企业也深谙“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道理。在目前国内下游企业比较艰难的情况下,即便中国对欧美多晶硅“双反”出炉,上游企业也将自觉控制涨幅、继续保持低价策略。有相关企业的管理层人士就明言,并不希望国内多晶硅市价涨得太快,维持在成本略高的水平即可;反之,如果多晶硅涨得太快,刺激企业短期出货量大增,反而会再度拖累行业的利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