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擘回归美国制造:回流还是对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还记得2010年秋天乔布斯对美国总统奥巴马那段不留情面的回答吗?当被问及苹果产品为什么不在美国生产而选择中国时,性格倔强的乔布斯向奥巴马抱怨在美国建厂困难,指责美国相关政策让建设生产工厂比中国手续更加繁琐和困难;生产制造企业在美国面临的各种风险更高、生存环境也更恶劣,所以苹果公司的工厂几乎都建在了中国等地。
“这些工作不会回来(美国)。”乔布斯斩钉截铁地说。
但现在,那个曾经直言生产线难再回来的苹果正在做出改变。近日,苹果公司CEO库克对外表示,苹果计划于2013年在美国花费1亿美元打造生产线。这一生产线的设立,是苹果零部件“美国造”的开始。
苹果并非第一个加入制造业回流的美国企业。在苹果之前,以通用电气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公司已经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回美国;惠普也削减了中国生产线,并把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在美国“制造业回流”以及提高就业的问题背后,或许也暗含了美国对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一轮的争夺和转移。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美制造业不是“回流”而是“对流”, “回流”只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战略调整,并不代表整个行业趋势;而苹果1亿美元的生产投资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更像是象征性的试水。
“回流”还是“对流”
“苹果将有计划地将一些电脑产品的生产迁移回美国。明年(将PC生产迁移回美国),我们在计划和实施这件事情很长时间了,现在我们越来越接近完成这件事了。”库克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苹果将自己制造电脑,库克说苹果会与其他人合作,同时苹果投资。按照他的规划,这将会在2013年最终完成。1970年以前,苹果的产品都是在美国本土原装生产,但是在1990年左右苹果将生产线搬到了国外,大部分在中国。
库克宣称,明年苹果将会在美国生产部分Mac。“如果只是装配的话我们可以做得更快,但我们想要做更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已经为此投资了超过1亿美元。 ” 但苹果并没有透露Mac电脑具体的生产地点。
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把生产制造移回美国,这对于就业率一直在8%左右徘徊的美国是个好消息。库克也称,给美国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很重要。“如果要看苹果为美国创造就业的效果,估计我们现在已经创造了超过60万个岗位。”当然,这些岗位并非全部来自苹果,还包括加州的研发岗位、零售店员工和第三方应用开发人员。目前,苹果已经在北卡罗来纳州、内华达州和俄勒冈州建立三座数据中心,并计划在得克萨斯州新建一座。
市场研究公司Enderle Group分析师罗布·恩德勒(Rob Enderle) 预计,倘若库克将苹果的电脑组装业务转回美国,这些产品很可能是针对本土销售的大型、低价值产品。
“像iPhone或iPad这样的高价值产品则会成为更大的手笔。”罗布·恩德勒说,“库克希望给苹果带来一些好消息。他不想让人们认为,苹果没了史蒂夫·乔布斯以后便开始衰落。”
和苹果有着类似想法的IT企业还有惠普。不久前,惠普负责业务运营工作的高级副总裁托尼·普罗菲特(Tony Prophet)也表态称,惠普公司计划将部分家用电脑的生产工作迁回美国。
惠普五年前供应给欧洲的台式机大多数都来自中国,但今天,该公司已经将部分生产转移到捷克、土耳其和俄罗斯,还有三分之一商用台式机、EliteBook系列商用笔记本和所有工作站则在美国工厂生产。
“在美国工厂生产的好处在于,跟亚洲制造相比,美国制造令产品更具价值。这里有大量的定制化客户订单。高层次的客户希望按照订单加工和近距离加工。把电脑生产工作迁回美国,更有利于服务客户。至于劳动成本,并不是主要因素。”托尼·普罗菲特说。
苹果、惠普的举动同时触发产业链上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库克接受媒体采访当天,富士康发言人胡国辉也对外表示:“我们正考虑在美国进行更多制造业务活动,原因是整体而言客户希望更多产品在那里生产。”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日前也透露,鸿海将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为美国培养制造人才,这被解读是为美国设厂铺路。
但也有细心人士指出,富士康的表态暗示,搬到美国是客户苹果希望,而非富士康意愿。
供应链挑战
出色的供应链管理一直被外界看作是库克最大的优势。正是在库克的带领下,苹果将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转移出美国,交给亚洲代工厂生产。现在,享受惯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库克,为什么愿意放弃这种好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记者表示,苹果作出改变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二,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确实在提高,沿海不少代工厂对于劳工保护正在加强,苹果在美设厂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代工厂富士康的压力;另一原因是美国国内正在提出重振美国的制造业, 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提出了“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口号,而且提议给予企业税收激励,为的是将工作机会留在国内,政策鼓励对厂商的吸引力变大。
“前一种情况是现实的,但是大规模的转移出中国的做法不现实。”姜奇平说。他认为,目前只能说出现制造业回流的苗头,但目的是增加制造能力多元化。因为中国最主要的优势除了劳动力成本外,就是熟练工和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例如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加工集成,再到组装等一系列成熟的配套产业链,规模效应明显,包括一些外企正在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
“而从美国角度来说,制造业回流未必能达到提高就业的目的,一个趋势是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力。况且,对苹果而言1亿美元的生产投资解决不了问题,相当少的一部分高端制造能力迁移回去,更像是象征性的试水,不会是太大的潮流。”姜奇平判断。
制造业电子采购平台MFG.com亚太区总裁金晓兵则把“制造业回流”比作“雷声大,雨点小”。他告诉记者,近一年来有不少欧美供应商都在热议制造业回流,但更多的仍是在商言商,他们依然热衷在中国寻找优质供应商。MFG公司一项对中小制造企业调研显示,有超过60%的中小企业表示2012年的海外客户数较上年有增长;总体而言,中美制造业不是“回流”而是“对流”, “回流”只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战略调整,并不代表整个行业趋势。
金晓兵认为,之所以有IT企业将制造业进行转移,运营成本是关键,如果希望靠近消费市场并对其进行快速响应,或对产品库存要求较高等,转移美国的优势确实可以抵消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此外,还要看制造业本身附加值大小,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零部件没有必要转移,知识产权含量较高的零部件,成本不是企业唯一考虑的因素。但他同时表示,以苹果产品为例,其中约90%的零部件在美国以外采购或生产,供应链的全球性特点不可逆转。[!--empirenews.page--]
供应链问题也是富士康进军美国的担忧之一。胡国辉担心,在这一市场上的任何制造活动都需在高价值的工程人才与低成本的中国劳工之间取得平衡。富士康到美国后,再也不能采用像在中国使用的大规模劳工管理手段,必须遵守当地劳工法,否则会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怎么保证有效而低成本的产出,这对富士康会是个难题。
此前,美国制造协会曾通过美国外交官杨苏棣邀请郭台铭来美国投资,郭台铭就称,对美国的工会和律师有顾虑。“你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一个问题?你把所有工人告我的律师信,全帮我摆平,我就去投资!”郭台铭这样回复对方,并称中国的环境资本最优秀。
事实上,尽管苹果表示明年起将在本土组装部分Mac电脑,但苹果也称,依旧会将大部分的组装业务外包给富士康,留在亚洲地区。
库克同时坦言,将所有制造业务搬回美国很难,苹果选择中国代工的原因不是价格,而是技能,“有些技能已经离开了美国,未必是人的问题,但美国的教育制度已经不会培养出此类人才。”库克说。
苹果“回流”中国制造业是否会空心化
夷施
谷歌今年上市的Nexus Q真的很酷,一个平底的球状体,环绕着它的LED光带可以随播放的音乐而闪烁。当然它的价格也不菲:299美元。
如果要探究为何这款产品售价远高于苹果的同类产品,也许底部的这样一段文字可以作解:“美国设计和制造。”
同样的,库克计划投资1亿美元,将苹果的部分制造生产线转移回美国,再次让科技企业“回流美国”引起关注和讨论。
不管这是不是一种新趋势,苹果、谷歌等科技巨擘在制造端的“回流”,足以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代工国家感到担忧——产业链中最核心最高端的技术都没有掌握在代工企业手中,一旦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中国制造业会不会面临空心化的结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益民曾对记者这样说,为外界津津乐道的中国制造,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和尖端的产品,而是廉价的劳动力和低端的加工配套设备。
在制造业中,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是可以被逐步化解的。比如,在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下,企业可以让机器人像工人一样装配制造,这些机器人将很快比一般劳动力要便宜。
其次,是人工智能技术,苹果手机里Siri那样的语音识别系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之一。硅谷奇点大学负责研究人工智能跟踪项目的尼尔·杰卡布斯坦教授说,人工智能技术将来必在制造业大施拳脚,制造出大量个性化产品。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传统制造业的“规模生产”将被“个性化生产”所取代。
这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正是美国的强项,也是美国在科技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产业每年需要投入高昂的研发费用,才能保证产品可以走在行业的前列。而美国科技公司的R&D投入一直位于全球首位,创新能力更是其他国家的科技产业无法匹敌的。
反观中国的科技企业,近年来虽然不断成长壮大,在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小有名气,但其产品始终是凭借以量取胜的法宝,在中低端市场徘徊。
以联想为例,目前,联想PC的全球份额约为15%,在美国只有8%,居于惠普、戴尔、苹果之后。虽然拥有ThinkPad品牌的联想已成为全球第一大PC生产商,但事实上,它在美国市场上的地位并不像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市场那样牢固,在美国一般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并不大。
当然,中国科技产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比如拥有迅速的模仿跟进能力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而美国在制造这一块断层太久,缺乏最新制造技术,一时半会很难快速补缺。这一点,库克本人也表示过,转移回美国生产,问题不在于成本高低,若将低端组装移回美国,对苹果也没有好处。他认为,电子消费品制造业从未真正在美国建立,因而关键问题不是如何把生产线带回美国,而是如何建构。
如果有一天,美国也能思考,能拿什么留住华为、联想,苹果是否回流美国这类问题就不再引起热议和讨论。
台湾厂商仍垄断苹果组装业务
李娜
最近,一部分苹果新款iMac电脑机身标注了Assembled in USA即“在美国组装”的字样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对苹果回流美国制造的讨论:从2004年将代工生产线迁移至亚洲国家后,苹果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开始生产组装苹果的产品。
“不过我们得到的消息是目前iMac的组装订单应该仍是由台湾厂商广达独家组装。”DIGITIMES Research 资深分析师兼主任简佩萍近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对于另外一家代工厂鸿海供应链是否在美设厂,需要上游零部件供应链的配合,目前是否有可能赴美仍须再做更多观察判断。
此前,上游供应链曾传出鸿海精密工业计划在美国建立制造工厂,目前正在对底特律和洛杉矶等城市进行评估。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苹果美国的组装业务与此有关。
据了解,苹果目前主要有2款笔记型计算机产品,包括较轻薄的MacBook Air,以及功能较强大的MacBook Pro。广达和鸿海(富士康)均为苹果MacBook系列机种主要代工厂,其中苹果桌上型计算机iMac由广达独家组装,鸿海所负责组装的主要是15英寸新款MacBook Pro。
“2012年已有四大厂出货量达200万台以上,但因2013年品牌订单分配比率变化不大,且以绝对量来说,100%交由广达代工的苹果订单量增加将较显著,致使广达AIO PC出货量在2013年可望重返600万台以上。” 简佩萍说,但因苹果 iMac出货不振,2012年全球AIO PC市场将创下成长新低纪录。
一边是出货量不振,一边是美国组装尝试的开始,苹果此举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此前苹果CEO蒂姆·库克在参加D10大会时曾表示,苹果并不排斥在美国生产产品,而苹果的部分产品目前已在美国生产,但实际上“美国制造”很难在短期实现。
“苹果在一些区域甚至可以找到填满一个城市的工具和模具制造商,美国的教育体系,以及工具和模具制造行业应当有一些基础性的改变,从而吸引消费电子产品的组装返回美国。”库克认为,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工具和模具制造厂商就开始走下坡路。“现在你还知道多少这样的厂商?我可以打个电话,召集美国所有这些厂商,但是我们可能都填不满一个会议室。”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的一个工厂可能为了赶工,在晚上叫醒8000名工人,所有人在半小时内走上工位。虽然这样的情景很难想象,但事实是,高效的生产节奏每天都在其亚洲代工厂中发生。 [!--empirenews.page--]
不管怎样,苹果完全实现“美国制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以iMac产品为例,因为受到零组件如机壳、组装等问题影响,上市时间已经从11月延后到了目前的12月,台湾业界人士表示,由于苹果要求相当苛刻,尤其新产品厚度变薄,更增加制造上的困难,不仅所有苹果零组件厂叫苦连天,也传出在广达的组装也不大顺利,几乎整个10月没什么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