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价格持续下滑 寄望双反利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价格产量双下滑 亏损面扩大
受下游电池组件产能利用率不断调整、采购更加谨慎影响,预计第四季度价格仍呈下滑趋势。
2012年,全球多晶硅产量预计与去年持平,约为24万吨,其中我国7万吨、美国6万吨、韩国5万吨、欧洲4.5万吨、其他1.5万吨。主要多晶硅企业产能和产量如表所示。我国第三季度多晶硅产量约为1.5万吨,预计全年产量约为7万吨,同比大幅下滑。
多晶硅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从我国海关统计数据看,9月份多晶硅平均进口价格较6月份同比下降8%,从美国、德国和韩国进口多晶硅价格分别为19.3美元/千克、26.8美元/千克和22美元/千克,与6月相比分别下降11%、6%和15%。而根据REC公司公布的财报,其第三季度多晶硅价格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59%,而Wacker公司则表示其多晶硅价格同比下降40%,环比略有下降。在具体产品报价方面,块状硅现货报价已低于18美元/千克,粒状硅则低于14美元/千克。受下游电池组件产能利用率不断调整、采购更加谨慎和多晶硅企业或下游企业为了清库存等影响,预计第四季度价格仍呈下滑趋势。受价格下滑影响,多晶硅企业减产或停产,库存明显减少。
多晶硅进口量保持旺盛。我国7~9月份的多晶硅进口量分别为7127吨、7706吨和8719吨,1~9月份多晶硅进口量达到6.5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6万吨,占比达到40%;德国进口1.6万吨,占比24.6%;韩国进口1.53万吨,占比23.5%,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8万吨。美国多晶硅进口量的增加主要源于REC的粒状硅,其工厂超过70%的产能为粒状硅,在REC关闭其硅片工厂后,粒状硅的消费主要在我国,加上其价格低,导致粒状硅大量出口至我国,但因质量差,用途明显受限。
企业生产状况呈下滑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双反等影响,下游电池组件出货不畅,第三季度多晶硅出货量普遍不理想,导致部分企业多晶硅库存增大,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如Wacker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至80%,OCI的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滑,REC公司也由于其硅烷气体的技改,产能利用率略有下降。我国多晶硅产能利用率则更低,洛阳中硅、大全(重庆)等工厂相继停产,开工的保利协鑫、亚洲硅业、四川瑞能等产能利用率也不足,而大全(新疆5000吨)、特变硅业(12000吨)、陕西天宏(3750吨)、内蒙古盾安(3000吨)和黄河上游(二期1250吨)也在开工调试生产线。
企业逐渐转向全面亏损。在库存控制方面,由于Wacker握有较多的长单,其根据合约情况调整产能利用率,库存控制较好。由于售价的下降,虽然息税前利润率仍为8%,但环比下降了近60%。REC由于生产的粒状硅现金成本较低,产销量大抵持平(产4802吨,销4809吨),但由于售价的下降、生产成本的上升及存货减值等原因,REC的息税前利润率为-39%。OCI则由于销量持续下降,加上产品价格的下滑,使得其第三季度收入环比下降39.3%,也使得其第三季度大幅亏损,营业收入亏损318亿韩元(约0.25亿美元)。为使企业财务结构更为健康,一些多晶硅企业的扩产计划也在推迟,如Wacker将其在美国的多晶硅厂投产时间由2013年推迟到2015年,OCI也暂停了其P4和P5工厂的建厂计划等。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也难以幸免,第三季度企业的焦点主要在于去库存。
降本提质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成本方面,多晶硅企业也在利用行业低迷期通过技改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如OCI准备将成本在2011年基础上下降24%。成本的下降主要来自于产能的提升和原材料采购的多元化,预计其2013年通过技改提升1万吨产能后,将使得其生产成本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美元/千克。我国中硅高科、大全(新疆5000吨)、特变硅业(12000吨)、陕西天宏(2500吨)、内蒙古盾安(3000吨)和黄河上游(二期1250吨)在寄望于通过技改,以提高质量、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调查对多晶硅产业中远期利好
多晶硅贸易壁垒调查不会对多晶硅采购带来太大影响,下游厂家不必过分担忧。
近日,我国商务部已对来自美、韩和欧的多晶硅产品发起贸易壁垒调查。虽然业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但笔者坚决支持此次多晶硅贸易壁垒调查:一是在WTO框架下,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WTO贸易自由化允许采取诸如关税措施等必要、适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幼稚产业,如美国的“特保”保护政策;二是美、韩、欧洲多晶硅企业在政府大额补贴条件下,以明显低于企业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其多晶硅产品,导致中国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我国多晶硅产业确实遭受到来自外部的严重冲击;三是此次调查也是对光伏外部贸易环境恶化的一个策略性回应;四是可有效推进上下游企业整合,通过全球布局,在国外建厂采购国外硅料,从下面的分析也可看到,多晶硅贸易壁垒调查不会对其多晶硅采购带来太大影响,下游厂家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多晶硅贸易壁垒的初裁结果将于明年6月做出,因此从中远期看,此次调查将对我国多晶硅产业带来利好,但短期内情况未必会那么乐观,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下游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国内多晶硅需求下降。美国已对我光伏产品做出“双反”终裁,欧盟的贸易调查正在进行,而一些新兴光伏市场如印度、澳大利亚等也意欲跟进,总体出口情况不容乐观。下游电池组件企业为了规避“双反”,出口部分的产能需求可能会转移到国外,而国内的电池组件产能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未来几年,国内光伏市场年新增装机量最多为10GW,再加上部分新兴市场,近几年国内的电池组件产量需求预计在15GW左右,按耗硅量6克/瓦计,年所需多晶硅仅9万吨,仅我国中能和赛维的产能就已接近此需求,而今年又将有4家企业产能迈入万吨级行列,如特变、大全、永祥和瑞能,再加上中硅,因此未来我国多晶硅供需仍将呈阶段性失衡状态,对价格大幅反弹带来一定压力。
此外,由于部分光伏产能将会转移到国外,而国外的人工等成本较高,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在国外建设的生产线可能会考虑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以高效电池生产为主。而留在国内的电池生产线多以普通电池为主,这些电池对多晶硅质量要求不高,这也将影响到产品价格的提升。[!--empirenews.page--]
下游市场不确定性高,价格倒逼趋势明显。主要装机大国纷纷下调其光伏补贴,有些甚至直接喊停,现有装机大国年新增装机量放缓将不可避免。为确保电站收益,下游系统集成商将会将补贴下调压力推向其供应商。而电池组件环节供需也严重失衡,产品同质化较高,低价策略已成为企业一张重要王牌。以2012年第三季度为例,大厂的组件生产成本在0.63美元/瓦左右,而欧洲的市场报价已低于0.41欧元/瓦,国内的报价也低于4元/瓦(含税价)。为了在整合中存活下来,电池组件企业也在实行精细化管理,压缩包括采购在内的成本,因此这种由下游向上游的价格传导,在某种程度上将抑制多晶硅价格的大幅反弹。多晶硅工厂目前也大幅亏损,包括美、德、韩多晶硅工厂,企业不可能长久生产、供应,预计多晶硅价格的反弹最多恢复至正常价格区间(20~30美元/千克)。
双反存漏洞,恐存规避渠道。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信息,多晶硅贸易壁垒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太阳能级多晶硅,用于生产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等半导体产品的电子级多晶硅不在此列,事实上这较难操作。首先,入关时较难界定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加上目前电子级多晶硅的报价也接近甚至低于30美元/千克,光伏企业完全可通过进口电子级多晶硅的方式,用于满足其高效电池所需的原料需求。其次,生产半导体级硅片的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界入到太阳能级硅片的生产,如中环、峨眉半导体厂等,较难监控电子级硅料的用途。最后,我国光伏产品多依赖国际市场,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极易被采用。根据海关总署公告2001年第9号,加工贸易中涉及被诉倾销产品时,只有在内销时才会被征反倾销关税或保证金。因此,国外的多晶硅产品依然可通过某些规避手段,从而影响到国内多晶硅产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