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板好景气可延续至明年上半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国内的面板业正在崛起。”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告诉记者,当前国内已经实现量产的有华星光电的8.5代线,京东方的数条面板线和中电熊猫的6代线。如果再加上上述三条在建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杨东文认为,这些生产线一旦都达产,国内将成为全世界最重要和最大的面板供应与销售基地
当华星光电和京东方集中发力32吋液晶面板时,韩国三星、LG和台湾奇美、友达等主流面板厂商已转向差异化大尺寸面板,以及比高清画质高出4倍的超高清(UD)面板上,尤其三星、LG和索尼更在研发OLED技术上下足功夫。
美国消费电子产业研究机构NPDDisplaySearch最新预测,OLED电视到今年底就会有500台出货,而2014年出货量有机会超过100万台;到2016年,OLED电视的市场普及率可超3%。
这一时间表比中国面板企业的预期要紧张得多。华星光电相关人士仍乐观地对记者表示,未来8-10年LCD(液晶显示器)电视仍将是市场主导者。其他国内企业对OLED的研发也只停留在起步层面。在业内分析人士刘步尘看来,国内企业对OLED态度过于保守,大多持“等等看”的态度,“这是非常要命的心态,有可能导致我们陷入被动”。
中国面板产业的主要特征是“量大但附加值低”,一直处于对外跟随状态,在技术、工艺以及良品率上,与韩国和台湾地区成熟面板企业有很大差距,仍处于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的被动局面。
好运气可至明年上半年
10月26日晚,TCL交出了一份不错的三季报。公告显示,华星光电项目提前三个月实现设计产能10.8万片,良品率达到95%,成为海峡两岸产能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工厂,并在9月实现经营性盈利(即不计补贴的主营业务盈利)。TCL作为华星光电的第一大客户,前三季TCL多媒体业务的液晶电视销量达1085万台,同比增长51.5%。
与此同时,京东方的三季报也令市场振奋。报告显示,京东方第三季度实现营收75.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0.2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52亿元,同比增加116.34%。
“面板行业也该盈利了,长期亏损不符合企业发展规律。当前面板业产能并未增加,需求还在增长,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PAD)。”杨东文表示。
事实上,从今年4月开始,液晶面板行业就有明显变化。先是国家相关部门将32吋以上面板的进口关税提升到5%;6月,国家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开始实施,32吋产品成了市场最热销机型,下游整机厂商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十分旺盛。
目前,32吋面板占国内内销的40%,主要提供方是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尤其华星光电的32吋面板产品出货量全球第一。从当前情况看,32吋产品价格从4月到9月连续提价,上涨5%,涨势在继续,下游整机厂商纷纷表示“货不好拿”。
竞争对手的让步也给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腾出了空间。受2011年面板行业亏损影响,日韩和台湾面板厂商几乎都没有新项目投产,奇美、友达等台湾面板厂商也逐步减少32吋面板的生产。
“这种趋势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四川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总经理徐明分析,由于去年电视整机厂商积压了很多资源,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不好,各家主要是清理库存。下半年对上游资源的需求恢复,导致屏资源供应趋紧。
奥维咨询平板显示事业部副总经理刘闯也认同,在没有新增产能的情况下,国内面板企业的好运气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广州LGD8.5代线和三星的8.5代线到明年年底能否量产还看不清,从在建来看,京东方北京8.5代线和华星光电都超期完成,按照京东方的情况,明年第四季度其合肥的8.5代线就可以实现量产,这比三星和LG要快。”
刘闯认为,从下游整机市场来看,在明年5月31日第一批节能政策退出之前,新老产品的替换以及传统CRT(显像管)电视退市,可能导致明年上半年厂商们出货欲望加强,淡季不淡。
明年下半年可能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徐明认为,国内电视机市场从CRT到现在的LCD时代,年销量维持在4000万台,明年也不会有大变化。而发达国家如北美、欧洲的需求会下降,南美、中东一些国家需求会增长,“但增长不会像以前那么快。因此,对上游面板的需求,明年上半年依然会比较旺盛,下半年则可能恢复正常。”徐明表示。
LCD日企赚大头
总投资规模达245亿元的华星光电,号称是深圳市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制造项目。自2010年初动工建设,17个月建成投产、10个月爬坡达产,在同类生产线中建设速度最快。在行业分析师梁振鹏看来,华星光电这条高世代线这么快就开始盈利,出乎市场预期。
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的京东方,目前在北京、成都、安徽合肥、河北固安、江苏苏州、福建厦门、内蒙古鄂尔多斯拥有七个制造基地,拥有4.5代线、5.5代线、6代线、8.5代线等多条面板生产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相形之下,华星光电比国企京东方更有活力。“TCL投资华星光电时,目的就是盈利赚钱,而京东方更多代表政府,政府出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考虑,要大力发展面板产业。因此,不管是人才聘用、激励机制还是运营模式,两者都有很大差别。”
当前,京东方在加速合肥8.5代线建设同时,又与重庆洽谈新的面板生产线。“因为京东方不怕亏损,而华星光电一旦做不好,TCL就会被拖死。”梁振鹏认为,华星光电也得到深圳市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大量优惠,目前其主攻的中低端市场在总体市场萎靡、高端市场需求不高的情况下,“前景仍比较乐观”。
当华星光电发力32吋液晶面板的时候,台湾奇美和友达6代以下面板生产线开始转向切割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面板,而6代以上高世代线则倾向39吋、47吋、60吋等差异化的大尺寸产品。同样转向切割更大尺寸和更高附加值液晶面板的还有韩国三星和LG。三星对中国的面板供应正不断减少,其主要客户是日韩家电厂商,主攻中高端市场。
“32吋其实不赚钱,如果涨价幅度再大些,其他厂商也会跟进,价格会很快下行。”徐明认为,当前国内面板厂主要还是以数量和提升成品率为发展目标,这方面跟台湾和韩国企业还有差距,“虽然这些差距暂时不影响销售”。 [!--empirenews.page--]
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面板企业现在都力推UD面板,这也是针对面板同质化趋势采取的差异化竞争手段。LG、创维、康佳等国内外电视厂商纷纷推出超高清电视等高端产品来占领市场。高端市场厂商多采用三星、LG和奇美、友达的面板。据刘闯介绍,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当前还只能生产超高清面板的样品。
“从全高清到超高清面板,技术上可延续,华星光电和京东方未来一年内可能量产超高清面板,但至少落后日本和台湾厂家半年到一年。”梁振鹏表示。
不过,超高清市场到底有多大,业界也有分歧。“虽然看起来更加清晰,但超高清的片源和3D的片源一样少。”刘闯认为,国内企业在运作各种新概念上面,比消费者的需求还要前卫。
下游厂商已开始把重点放在50吋以上的大尺寸产品上。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50寸以上液晶面板出货量将接近2000万,同比增长约167%。2013年50寸以上大尺寸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一是因为32吋虽然量大,但拿不到货;42吋有货,价格又太高;都不如拿50吋以上的面板做高端。”据刘闯介绍,年初50吋以上大尺寸彩电放量只有10%,国庆期间这个数据提升到了17%,50吋彩电更是比年初增长了3倍左右。在提供大尺寸面板方面,华星光电和京东方从技术到良品率都还需要提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液晶面板的竞争是韩国、台湾、日本的竞争。随着中国本土面板产业的布局以及日本彩电制造业渐趋没落,全球面板资源竞争逐步转向国内、台湾和韩国三者的竞争,尤其国内成长更快。
但日本彩电企业没落,并不意味着日本在面板上失去竞争优势。“整个面板行业真正赚钱的还是日本企业。制造面板所需的玻璃基板和彩色滤光片主要来自日本。一条8代线接近40亿美元的投资,有一半会用来购买佳能公司等生产的相关设备。”京东方刘丹告诉记者,假设一条8代线总共能产生30亿元利润,一开始就会被日企拿走15亿元。
在家电业内人士刘步尘看来,未来韩国的液晶面板竞争力也会很快下降,因为他们在图谋向OLED转型。
缺席OLED
三星电子会长李健熙曾说,“电子企业们正展开混战的显示器领域,是决定未来哪家企业获得领导权的复杂领域。”从CRT到LCD时代,面板技术变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彩电业的竞争格局。如今,业界开始了对下一个可能引领行业趋势的新技术OLED电视的研发争夺,三星更是在集团层面将生产OLED电视看作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OLED和LCD不同,自有光源,更薄更柔软,甚至可挂可卷,反应速度比LCD快1000倍以上,同时更加省电。这无疑是显示领域的一场革命。
当前,OLED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在大尺寸切割方面,虽然三星和LG曾展示过其OLED电视,距离量产还有很长的路。“尺寸越大,良品率越低,所以只能用在中小尺寸上,比如三星手机以及PAD上。大尺寸的良品率在20%到30%之间,工艺成熟度和良品率问题影响了整个OLED的终端推广。”刘闯表示。
此外,超高清电视逐渐推向市场后,也可能延缓OLED电视上市的时间。梁振鹏认为,一方面超高清电视能抢走等离子面板的市场份额,因为后者在分辨率上很低;另一方面,超高清电视的推出将迫使OLED生产厂家进一步投入人力、物力提升OLED的分辨率,在技术上也会将量产时间表至少推后两三年,“因此未来三到五年内,OLED对面板行业不太可能造成实质性影响。”
杨东文也认为,OLED电视要真正产业化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他表示,当前的超高清电视在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对OLED电视是强劲的竞争,“国内面板企业与其在OLED技术上大量投入,不如提升LCD技术,比如在超高清上多下功夫。不仅投入少,价格更便宜,技术也更易突破。”
华星光电相关人士则更为乐观,“目前OLED技术尚存在技术瓶颈,难以在大尺寸面板上进行商业应用。LCD目前依然是市场主流,占有市场90%的份额,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OLED电视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普及,未来8-10年LCD电视依然是市场主导者。”
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两三年后,OLED可能会量产,一旦OLED大批上市,将对LCD带来巨大冲击。“预计2015年之前OLED将大规模走向市场,最迟明年消费者有望在商场看到大屏幕OLED电视产品出售。”刘步尘告诉记者,三星、LG和索尼都在积极推动OLED,但没有看到中国企业在OLED上有实质性动作,尚停留在前期准备层面。
“OLED技术也是三星和LG在中国迟迟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他们在考虑是直接建一条OLED生产线,还是继续投资LCD8.5代生产线。”刘闯认为,三星和LG的中国项目在金融危机前就已获批,除了受前两年面板行业过剩等因素影响延迟开工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想清楚到底投哪种生产线。如果等OLED生产线在韩国成熟时再来中国投,时间上跟不上。“因为产出后还要爬坡,面对市场挑战。而OLED更薄、应用也更广,除了手机、电视、电脑,在公共显示器比如大型活动现场的显示设备方面可能市场更大。”刘闯表示。
当前国内企业还在大上液晶面板高世代线。业内有种声音认为将LCD技术工艺和设备花少量资金升级,也可生产OLED。但看看三星在OLED上的突破之难,这种升级转换恐怕不易。“现在中国企业与日韩企业在技术层面差距并不大,一旦三星推出新技术,台湾拿到样品三个月后就能研发出来,而国内半年后也能研发出来,技术差距越缩越小,市场却未必会等你。”刘闯表示。
杨东文认为,除了技术上需要进一步突破,国内面板企业还面临两个重要挑战,一是投资主体太多,各级政府的介入导致运营效率降低;二是OLED的投资主体可能更多,满地开花、资源不集中,技术难题就更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