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电子产业供应链市场发生质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经济增长停滞、终端产品市场需求受到冲击、智能终端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形势下,昔日以发明而自豪,曾风靡全球的日本品牌败下阵来。苹果的创新科技成果开始冲击亚洲电子产业的供需平衡。过去,亚洲的电子产业供应链一直是全球IT产业、数字通信产业的重要基石。不过,随着韩国与中国大陆电子产业品牌力量的崛起,以及移动智能终端带来的革命效应,亚洲各国市场的消长情况逐渐发生质变,从而也使供应链产生了不小的变化。
亚洲新势力正在崛起
除了苹果外,亚洲厂商在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亚洲新势力正在崛起。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部iPhone手机,自此,手机市场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洗牌。紧接着,平板电脑问世,更是打乱了传统PC市场供应链的一池春水。苹果的崛起也拉动了亚洲电子制造业代工、零部件供应的发展,并刺激了品牌厂商的崛起,其中以为苹果代工的我国台湾厂商鸿海、广达最为知名。这些从我国台湾起家、如今多在中国大陆设厂的代工厂商,成为了由美国创意、中国生产的流程中不可分割的关键环节,它们通过自身擅长的、精准的代工流程,将苹果的创意与设计变为现实。
智能手机发展迅速,在成熟市场,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功能手机的销量正逐步下滑,即便是在近几年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也将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从而将传统的手机厂商推入残酷的淘汰赛。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厂商,纷纷在这一轮智能触控的演进中迅速衰落,摩托罗拉移动直接被谷歌并购,诺基亚则积极与微软合作,希望能开创新局面。
同样受到波及的还有功能独树一帜但相对封闭的日系品牌手机。原本就已逐渐走入死胡同的日系厂商,在iPhone与Android手机的冲击下,目前正在陆续调整,比如日立、卡西欧结盟,东芝与富士通成立富士通东芝移动通信公司,索尼也收购了索尼爱立信中爱立信的持股。
在这新一轮的震荡调整中,部分中韩厂商趁势崛起。韩国的三星、LG和我国台湾的HTC,纷纷借助Android平台拓展市场,三星更是取代诺基亚成为手机市场中销量最多的品牌。国内厂商如中兴、华为、联想,以及最近风头正劲的小米手机,也凭借低价格和高性能获得了市场知名度。这些例子表明,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方面,除了苹果外,亚洲厂商在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亚洲新势力正在崛起。
关键技术由日本向韩国等各国转移
虽然日系品牌在没落,但日本厂商仍拥有多项关键技术,掐住了供应链的咽喉。然而,近年来关键技术的所有权正逐渐由日本向韩国等各地转移,在最大的零部件中,除内存之外,就属液晶面板了。虽然液晶面板是由日本夏普率先开发,但其在产能上已经先后被韩国三星和LG超越,日本不得不让出“液晶面板第一生产国”的名号。
韩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崛起,可从飞利浦与LG、索尼与三星各自投资共建的液晶面板公司看出一些端倪。2012年,索尼正式退出与三星共组的液晶面板公司,韩国逐渐奠定了液晶面板产业的老大地位,其生产的液晶面板横跨大中小尺寸,从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到手机,终端厂商都要依赖于韩国厂商提供的液晶屏。
其中,三星在AMOLED领域就独占9成以上的份额,再加上三星的产品横跨多个领域,其垂直整合能力让各方厂商都备感威胁。面对韩国的强势崛起,日本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产业在经过日本政府重新主导后将有所改变。由日本政府主导,东芝、日立和索尼共同成立的日本液晶面板公司将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场进行抢攻。目前唯一能与韩企相抗衡的当属我国台湾面板厂商,其中奇美与友达在经过了多次调整之后,其产量在世界排名中已居于前列。不过,由于前几年扩厂投资的速度不及韩国厂商,企业目前在产能和技术上相对落后。没有高端技术支撑,企业在经济不景气和毛利较低的条件下陷入严重亏损的局面。而过去凭借苹果的订单赚取大笔现金的鸿海,在入股奇美之后又大举投资亏损连连的夏普,这不免引发人们的猜想。
未来,夏普、鸿海、奇美之间是否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扭转韩国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取得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高端液晶显示技术,并进攻高端、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我们拭目以待。
三星取代索尼成电子产业新巨人
三星成为继1980年代的索尼之后的亚洲电子产业新巨人。TrendForce认为,亚洲电子产业供应链市场的转型和调整,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落后的市场参与者纷纷被淘汰出局,而新的应用与技术诞生后,又将迎来新的一轮的市场洗牌。这种生生不息的产业更新,是亚洲电子产业供应链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源,也是全球品牌都依赖于亚洲制造的原因。
三星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快速调整。该公司持续分拆旗下关键零部件事业,并与其品牌事业相分离,随即又在国际市场上筹资。这一系列的大调整让三星无论是作为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还是独立的品牌厂商,都取得了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成功。TrendForce认为,三星作为亚洲公司,如今成为全球市场上重量级的品牌厂商,实属难得,无疑是继1980年代的索尼之后的亚洲电子产业新巨人,而其具备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和量产能力,将对传统亚洲电子制造业生态产生冲击,从而成为另一个推动亚洲电子制造业生态更新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