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巨头贴身肉搏 行业整合暗潮汹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美国双反调查阴云未散,国内光伏市场却已陷入内部混战。
引发价格战的是英利。继2月28日,英利绿色新能源以5.18元/瓦中标宁夏中卫30MW并网光伏电站项目后,3月底,又在黄河水电50MW硅片换组件招标中,以2.99元/瓦超低报价战胜了其他竞争对手。
据悉,英利的报价低于行业平均价格20%以上,英利的举动也引发了其他巨头的跟风降价潮。
一位江苏光伏企业高管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如今,光伏行业外部遭遇美国双反,内部同行却掀起亏本的价格战,在内忧外患中,今年将会有大批企业倒闭破产。”
价格战
巨头们之间的价格战也是出于无奈,你不降价出售,产品放在仓库里,资金链很快会断裂,企业必死无疑。
英利从来都是不甘寂寞的搅局者。
黄河水电的“硅片换组件”项目即是黄河水电拿出硅片产品,让下游组件企业加工为光伏组件,黄河水电再支付加工费。在这个招标中,共有15家公司参与竞标,其中不乏尚德电力、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比亚迪(28.37,-0.56,-1.94%)等一线大厂,竞争激烈。
在现场的报价过程中,多数企业的报价均在三四元之间,其中尚德的报价为3.23元/瓦,而谁也无法料到英利最终报出了一个2.99元/瓦的超低价格。一位尚德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如今欧美市场遭遇双反调查、削减补贴等贸易壁垒,销量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企业库存大增,“所以这个50MW虽然规模不大,但仍引起国内众多企业的低价竞争。”
“英利每年都会在行业里搞出两个低价来博眼球。”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Siro对记者说,他认为,英利的此次低价意在与黄河水电建立长期的合作项目,这笔单子亏了,但可在下一笔生意中赚回来。
“正常的报价应该是在3.5元/瓦左右,低于3元/瓦的基本上是不赚钱的。”上述尚德人士表示,他认为英利此次报价是出于战略考虑,是一种广告效应,此前中国光伏市场每到了一个重要节点的时候,英利总是第一个以行业领袖的姿态跳出来搅局。
英利的一战成名始于2009年,始于当时的敦煌10MW项目招标,这是我国第一个并网的光伏电站,具有示范意义。出人意料的,英利报出了一个0.69元/度的价格,这个价格只有尚德等当时一线大厂的二分之一,由此引发轩然大波,也引起巨大争议,英利也因此最终未能获得该项目,但此役却让此前默默无闻的英利名声大噪,跻身国内一线厂商行列。
三年之后,国内光伏市场从无到有,经历了爆发式增长。2010年,国内安装量只有300MW左右,而到了2011年已近3GW,一年时间增长了10倍,而今年的安装量普遍预测在5GW左右。如今的国内光伏市场再次处于一个大规模开启的关键点,英利再次举起降价大旗,意在争夺更多的国内市场。
“英利降价之初,众多业界巨头均指责它在做亏本买卖,在玩火自焚,但而今包括尚德、晶澳这些巨头们都在偷偷摸摸的降价销售,幅度也并不比英利小。”一位江苏光伏企业高管对记者直言,他认为,而今尚德、晶澳、天合、英利等一线企业在规模、成本上已经相差不多,国外市场已经没有多少扩展空间,因此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国内市场,都想在市场份额上坐上头把交椅。
“巨头们之间的价格战也是出于无奈,你不降价出售,产品放在仓库里,资金链很快会断裂,企业必死无疑;而降价销售,虽然亏本,但毕竟部分资金可以回流,死的就能慢一点。现在大家就是看谁能够撑到最后。”上述高管对记者说。
一位光伏组件厂销售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今的价格战具有双面性,一方面,价格降低可促进光伏电站的普及和开发,对消费者有利;但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价格战超过了正常的降价区间,难免有些中小企业会以次充好,导致劣质产品横行。
整合风暴前夕
而今众多光伏企业亏损经营入不敷出,除银行贷款之外,已几乎没有资本进入,而今银行贷款也越来越紧,这导致很多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
价格战只是第一波,更大的行业整合风暴正在酝酿。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到2013年,整个行业将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大整合和格局巨变,到时候将形成几家超级巨头而十多家中小企业将在夹缝里生存。”Siro向记者表示,他认为,从2011年初至今,光伏行业始终未能走出行业低谷,而今众多光伏企业已是强弩之末,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Siro说,而今众多光伏企业亏损经营入不敷出,除银行贷款之外,已几乎没有资本进入,而今银行贷款也越来越紧,这导致很多企业资金链岌岌可危。“如今的中国一线光伏企业很多在成立之初,都是依靠国内或国外资本启动的,但是在2007年之后,PE已经几乎不关注光伏行业了,因为这一年前后,中国主流的光伏企业都已陆续在美国上市,剩下的几乎没有多少实力雄厚的企业了,新能源概念也不新鲜,因此就失去了炒作的价值。”
一位投行界人士说,近期曾有一些中小企业主动与他们接触,希望出售部分股权以融资,但均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这些企业无规模也无品牌,根本难以生存,而一些大企业盈利困难,回收期漫长,也完全没有投资的必要。“2007年左右,光伏企业有的毛利一度达到了140%,而今连10%都不到了,PE们这个时候进去根本不可能赚钱。”
“在资本进入无望的状况下,行业的整合会从巨头内部间的以大吃小开始。”一位江苏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认为,从上游的保利协鑫、赛维,到下游的尚德、晶澳、英利、天合、阿特斯等,这些一线厂商要么向下游收购中小企业扩大规模,要么实现互相之间的整合。
上述人士透露,控制着中国多晶硅行业半壁江山的保利协鑫就曾在去年下半年主动接触过苏州一家大型光伏企业,提出收购计划,但最终被该公司所拒绝。“如今国内光伏市场有七八家企业规模上相差不多,但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兼并整合,估计会形成3~5家的巨无霸企业。”
另一种整合则来自央企的进入。近期,央企中国化工集团强势进入光伏行业,据该公司声称,组建航母级的光伏企业是中国化工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也得到了国资委的大力支持。
尚德市场部一位人士说,“目前中国光伏行业正处于低谷期,整个产业链上的成本都是史上最低的时候,有的海外上市公司股价只有高峰期的一半还不到,中国化工此时进入,是很好的机会。”
不过,他也表示,中国化工进入时机虽成本很低,但也是光伏行业最不景气之时,光伏产品价格一直狂跌不止,此时,中国化工将很难盈利。“另外,与保利协鑫、尚德、英利等龙头企业相比,中国化工在技术、成本、销售网络等方面显然难以与他们竞争。”[!--empirenews.page--]
而Siro则认为,与民企相比,央企身份的中国化工优势明显,其强势进入光伏行业后,不可能依靠自己慢慢建厂来扩大规模,必然会对一线光伏大厂进行收购,在收购方面不仅会获得国家巨额贷款,也会获得相关政策支持。
“如今的光伏圈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Siro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