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人不爱搞晶圆厂?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详细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讲得太笼统又恐怕有缺失;笔者将以一个1984年出道的中立观察者角度来谈英国电子产业。英国半导体晶圆厂不兴盛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权,在1950到1960年代初对英国国力产生严重冲击,影响甚至持续到今日。另一个原因则是,与科学领域相较,英国的人文艺术发展历史更悠久。
我认为症结点在于科技并不足以代表英国的政治与经济成就,但也许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在遥远的过去,英国企业的拥有者与经营团队,通常都没有科技背景;诸如ARM、Wolfson、CSR、Vodafone等数家表现出色的公司,都是比较近期才诞生的例外。
回溯到1960年代,英国的科技公司管理阶层都把工程师当成奴工般对待,不需要也不应该支付太高的薪资;这种“将就凑合着用(make do and mend)”的心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毒,而且英国许多电子公司还是以早期对电子业有所需求的军事防卫应用为主。这类公司通常会有以下缺点:
1. 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2. 无法支应电子产业所需的、不断升高的营运成本;
3. 吝啬而且眼界狭隘。
在1960与1970年代,当面临“该花费数百万英镑竞逐薄膜单石集成电路(thin-film mon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s)?”,还是“只花数千英镑来生产厚膜混合IC与PCB?”的抉择时,英国大大小小的电子业高层都选择后者,只看到成本没看到两者间的其它差异性。
在那个时候,美国与英国的电子产业在财力、抱负与创业精神方面的差距,以及美国可提供高薪、英国本地薪资微薄等等条件,造成了英国出现严重的人才外流。例如曾任职于摩托罗拉(Motorola)与快捷半导体(Fairchild)、并创立LSI Logic的资深工程师Wilf Corrigan,就是英国利物浦码头工人之子。
人才外流进一步加深了英美电子产业之间的差距,间接让美国发展出顶尖的芯片制造产业,也让英国在这方面更为落后。我记得在1984年参观英国的一座晶圆厂,它位于一座几十年历史的老建筑,有破窗户与堆置在角落的化学品圆桶,看起来就像是骯脏的修车厂。
英国电子业者总部通常座落于空间狭窄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对于布建需要独立厂房、设备成本动辄数万英镑的制程兴趣缺缺。因此大多数的英国晶圆厂,其实是在某段时间外商投资者为了因应可能兴起的“欧洲堡垒(Fortress Europe;编按:成立欧盟的初始构想)”,所以预先在欧洲寻找据点。
到了1980与1990年代,面临要花数百万英镑设计ASIC,或是进行几乎没有非重复性工程费用(NRE)的FPGA编程的抉择时,英国业者通常选择后者。在1990年,就算有Apple、VLSI Technology、Acorn与一家日本投资银行的支持,创建一家处理器公司几乎不需要资金;这种模式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智财(IP)业务模式,也是ARM迄今奉行不悖的。
看到这里,你有发现任何极度吝啬或是资金匮乏的因素在其中吗?那到底为什幺目前在法国仍然拥有当地业者自有自营的、接近顶尖的晶圆厂,但英国境内晶圆厂那幺少?嗯…撒切尔夫人与意法半导体(ST)执行长Pasquale Pistorio 是两个原因。
在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的1979年到1990年之间,英国走右派路线,废除了给予GEC、Plessey、Ferranti与Marconi等半导体业者的补助,虽然GEC-Plessey Semiconductors曾一度成为全英国最大的芯片厂商,但显然在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式微。
在此同时,曾在美国半导体大厂Motorola工作的Pistorio,满怀热情地认为半导体产业会带来财富;他与中间边左派的法国与意大利政府合作,这些国家采纳政府干预策略,给予Philips、Siemens与ST等欧洲大厂不少支持。
如同英国曾经历过的,全球化效应现在看来让美国开始走下坡;从某部分看来,风险资金(如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原因,英国几乎不曾涉入这种投资)正转向其它领域,目标由信息技术所需的半导体产业,转向发电、节省能源与诉求环境永续性的半导体。
总之,没错,在放弃半导体制造这件事上,英国确实领先美国;他们也走在台湾、中国的前面。但这到底是好、是坏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呢?这又是另一个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