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九大工程促人才“宜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昨日公布
人才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重要保证。过去三十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引才新政,缔造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而未来十年,深圳将继续重视“人才特区”的建设。昨日,《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通过最新一期的《政府公报》对外公布,这也是全市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记者看到,该《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十年全市人才发展的“五大战略”,设计了九项重点人才工程,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逐步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把深圳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创新活力、最优创新环境、最具国际氛围的人才“宜聚”城市之一。根据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500万人,人才占全市人口总量比重比2010年增长四成。
文/记者阮晓光、廖嘉明
图/记者轩慧
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了人才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出台了高层次人才“16”文件、海外人才引进“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措施。
昨日公布的《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更可以看成是深圳未来十年全市人才政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市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现状——
去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57万人 人才总量达357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年来,也是人才聚集的三十年。正是因为大批优秀人才来深创新创业,深圳才得以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为357万人。在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全职“两院”院士7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4人,深圳市领军人才1796人,研发人员29万多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近4万名。此外,在深圳持外国专家证的外籍人才15万人次,拥有4个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去年,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5584件,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76亿元,而“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数均为全国第一。
人才吸引力弱化
市委市政府认为,虽然在过去三十年,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才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国际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市场有效互动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人才住房等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吸引激励人才的服务保障体系还有待健全,人才吸引力有所弱化等。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指出,在国家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深圳在人才竞争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已经不如过去那么明显。“今天的深圳与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工资待遇已没有突出优势;相对于当年创新创业机会的‘风景独好’,今天全国各地的创业环境、创新氛围也都在迅速改善,因此,深圳在人才吸引上正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规划纲要》提出量化目标
到2020年,深圳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市人口总量比重逐年递增,达到500万人,比2010年增长40%;人才结构更趋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76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良,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5%,形成系统高效、扶持有力的创新创业环境,舒适宜居、配套齐全的生活环境和开放包容、竞争择优的人文环境。
规划——
未来十年打造“人才特区” 将为吸引人才工作立法
在该《规划纲要》中,对全市人才发展提出了总体的目标,即到2020年,把深圳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创新活力、最优创新环境、最具国际氛围的人才“宜聚”城市之一。
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市委组织部表示,将着眼于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从人才的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完善,为全市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如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上,提出重点创新完善虚拟式人才培养开发模式,以虚拟大学园为经验,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拓宽专业领域,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上,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
作为国家创业型城市试点之一,深圳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将创新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重点对处于创业初期的人才、青年人才给予扶持性激励保障,更以探索人才工作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加强人才权益保障。
探索外籍永久居留权制度
在《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未来十年全市人才发展的“人才特区”、人才国际化、人才市场化、人才区域合作、人才载体支撑战略,它们被称为人才发展的“五大战略”。
“剑指前海”的 “人才特区”战略是本次规划的重中之重,包含多项创新政策。规划指出将实施一系列特殊的科研、创业、产业发展、法治、财税金融、人才管理与服务政策,以创新创业机制和开放多元的社会人文环境。
在人才激励方面,鼓励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引才竞争力的薪酬定价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人才与国际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
特别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通过的规划指出,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试行便利的外籍人才口岸通行制度、永久居留权制度。
深港联手造世界级创新中心
人才国际化也是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规划纲要》提出,将加大国际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体系,健全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措施,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将加强与港澳台及珠三角地区人才合作步伐,特别提出以“深港创新圈”为载体,探索共建共享的有利于区域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深港技术创新合作基地,支持其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此外,全市还将不断加强人才载体支撑的建设,包括重点支持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设,加大博士后载体建设,到2020年,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量达到12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总量达到100家。[!--empirenews.page--]
九大重点工程:五年内重点引进逾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实施人才战略,《规划纲要》还提出实施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客座专家“智库计划”等九大重点人才工程。
1.“孔雀计划”——
到2015年,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吸引带动10000名以上各类海外人才来深工作。
2.客座专家“智库计划”——
到2015年,各类客座专家年均流量达到300到500人次。到2020年,建成基本覆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客座专家库。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从2011年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民营领军骨干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每5年组织轮训一遍;利用境外培训资源,有计划地分批组织选派优秀年轻企业家到境外培训。
4.教育名师造就工程——
到2015年培养和造就20名以上在国内或省内享有较高声誉的名校长,200名以上在国内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名教师,350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5.文化菁英集聚工程——
到2020年,各类文化名人名家达到200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一流创新创业团队50个,形成一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6.医卫人才梯队工程——
到2015年,培养引进5名医学领军人才,30名学科带头人,250名具有专业特色并有较高诊疗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医学骨干人才。
7.公职人员能力提升工程——
到2015年,建立15个以上覆盖各级各类公职人员的培训品牌项目。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公职人员能力提升体系。
8.技能精英培育工程——
到2020年,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0家,培养各行业技能精英1000名。
9.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到2020年,由政府资助和购买的职业社工数量达到6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