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海归创业闯关东 光环褪去后的问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叶慧珏 大连报道
海归创业项目越来越多,地方“挑花了眼”,标准逐渐提高
“老一辈为了个人生计被迫闯关东,我现在也要‘创’(业)关东。”66岁的上海籍医学教授乔治贵带着自己研究的无创数字化医学检测技术来到大连,即将开始他雄心勃勃的创业之路。
他60年代就去挪威留学,是挪威医学界的高级教授。在聚集到大连的千余位“海归”中,他恐怕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能把乔治贵们吸引到大连来的,是6月29日开始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下称“海创周”)。这个举办了十二年的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1600多名留学人员、88个海外华人团体参会。
这一批归国创业潮的主力人群,多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2000年后出国的理工科技术精英。在缺乏本土机会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出国,而如今更多的本土机会又将他们吸引回来。
“我知道,辽宁省回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没有回来。”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开幕式上说,“没有回来的也该回来了。”
据承办方披露,此次海外学子创业周签约项目共计682项,其中合同129项,项目意向书553项,签约金额20.2亿元人民币。
海归闯关东
海归创业正在成为全国各地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生力军的潮流。此次海创周聚集了3000余家国内企业参与项目对接,全国24个省市率团参加海外人才引进洽谈会,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统计,仅仅2010年回国创业或者就业的“海归”就达到13.5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4.7%。
身为海归的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亦强调,强大的祖国或者中国元素是海外华人的最大优势,好些海外学子对此认识不够,海归要抓住这一机会创业。
“现在的确是海归回国创业最好的时候。”芬兰中国发展与交流中心的首席执行官杨二林告诉记者,“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各地都在扶持好的创业项目落地。”
海归创业的热情在遍地开花的政策优惠助推下,水涨船高。
不过,与早期相比,海归创业潮已经进入2.0时代,逐渐趋于理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政府选择项目,还是海归选择地方,各自都很谨慎。
栾庆伟指出,现在情况已经改变,海归学子是否高层次人才,就看是否有好的大的项目,而不是看你是哪所学校、海归博士与否。“好些海归回来谈条件,要优惠、要土地,但真正的好项目大项目是不愁没人要,而是会有人抢着要。”
栾庆伟强调,好些海归动辄要多少支持,但好些项目真不知道能否产生效益,希望海归们有货真价实的项目,少些忽悠,“我们要的是能对我们产生效益的项目,否则你是世界500强,100强我们也不要,否则我们这么多支持下去,自己也说不过去,怎么交代,好的项目,别说200万、1000万,上亿都愿意支持。”
“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海归联合创投协会会长林琳告诉记者,“海归创业和其他人创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创业项目多了,各地政府必然有一个选择淘汰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资本市场正在趋于理性,投资人更看重的是项目团队和项目本身,而不是背景。”
千名海归闯关东
刚刚开始有创业计划的乔治贵也受到了大连生态科技园的欢迎。他的首创项目,由于涉及到医学药品行业,必须得到药监部门的支持。
“30日下午,大连生态科技园的第一把手,也是副区长,把我们接到园区现场,当场表态能够做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接下来辽宁省药监局医疗器械负责人也会专程到大连来与我谈这个项目。”乔治贵透露。
2008年底我国启动实施的“千人计划”已经分五批引进了11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六批计划,预计还将引进300多名优秀人才。
无论是政府还是留学生,都觉得如今是海归创业最好的时候。
来自硅谷的王炜告诉记者,他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这样的活动,包括在硅谷当地也是。“他们对于新能源新技术等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也给厂房给土地,但是和国内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
从“大开网”到“重点捕鱼”
大连第二批“海创工程”签约仪式的现场。今年入选的12名海归带着他们的项目和大连市签约,他们每人获得“海创工程”200万元创业专项资金,免费使用三年1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以及100平方米的生活公寓等。
这并不算是支持力度最大的。辽宁省和大连市的部分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海归创业项目越来越多,他们也“挑花了眼”,标准逐渐提高,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项目都投钱。
从2008年开始的这一波海归创业潮,如今逐步趋于理性。
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薛晓峰这几年和多个政府机构打过交道。他自己也带着项目游走中国各省市。他表示,如果说去年和政府部门谈,还是务虚的比较多,那么今年整体上更加务实了。
“什么都不用说,首先拿项目说话,如果这个项目符合中国市场发展,并且匹配当地优先发展的产业链,那么才有可能谈下去。不会因为你的组织者身份而同时邀请你前去洽谈。”他说。
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2005年到2006年期间,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并不多。那个时候各个园区为了抢夺人才抢夺项目使出了各种招数。
“如今是从‘大开网’到‘重点捕鱼’,项目多了,所以必然有一个删选的过程。并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有创业准备,项目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上海青浦区科技创业中心副经理刘青告诉记者。
不过与此同时,海归们对于落地的城市也越来越有要求。他们相信,真正好的项目,是永远不缺“买主”的。
去年,江西省某市看中了一个留美海归的几十亿规模的锂电池项目。这是一个世界级领先的技术,电量可以达到现有锂电池的三倍,而价格则是三分之一,对于发展新型电动汽车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江西是全中国新能源的示范产业区,当地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提供了1000万的启动资金,并且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后续也可能加大资金投入。
“这个技术在美国也没有进入产业化阶段。由于江西给的扶持力度大,他就把自己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投在那里了。”薛晓峰介绍。
王炜在硅谷几乎每周都会接到国内各城市招商局或者科技园区的活动邀请函。他说,前两年活动都以一线城市为主,现在则普遍是二三线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更大:“尤其是江浙一带,还有内陆部分城市,都开出了相当具有吸引力的条件。”[!--empirenews.page--]
对此,刘青深有体会:“现在海归们被二三线城市的优厚条件养大了胃口,上海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光环褪去后的问题
“所有海归回国都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海创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入选“海创工程”的创业者杜进平表示。
不过,栾庆伟认为,其实海归不见得就对海外比对中国有更好的了解,他颇有针对性地指出,很多海归自诩不熟悉中国,其实无论你在国外5年、10年、30年,回国必须要转变思想、适用国情,要成就海归创业梦想,就得适应环境熟悉环境。
实际上,海归回国创业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合同条款到法律法规,从商业逻辑到交流文化,这些都是他们会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创业的公司,由于不了解国内的融资贷款情况,被国内投机者骗去不少资金的也不在少数。
刘青表示,目前在青浦创业园区,有10个左右的海归创业项目:“这其中我能看好的也就2个左右,他们可以做大,其他的准备都不够充分,只能维持小规模的水准。”
而根据一般孵化基地3年孵化期的标准,很多创业项目最终都无法成功在这个期限内做大。“3年都做不出来,一般就是做不出来了。”杨二林表示。
海归的光环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去后,剩下的究竟靠什么赢得成功?
从日本回国的林琳本身从事投资咨询顾问的工作,也担任海归联合创投协会的会长。她告诉记者,在她自己参与投资咨询的项目中,本土和海归创业的大约各占一半,但是她自己认为,本土创业者更加成熟一些:“我总感觉他们对于国内市场和商业规则更了解一些,社会阅历还会丰富一些。”
她表示,由于很多海归创业者都是理工科的学生,他们拿着技术,却不懂市场,对于商业模式等更是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乐观地进入市场,风险很大。
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投选择投资哪一些海归创业项目是需要全方位考虑的事情,如商业模式、团队、市场规模、进入壁垒,这些是几个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在不同领域的权重不一样,有的领域可能更看重团队,有的商业模式更重要,有些是执行力。
面对这样的市场不确定性,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并没有选择回国创业。对此,荷兰华人学者工程师协会主席阳宗全建议应该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这批“海不归”人群,为他们建立当地的人才工作站,为他们有勇气回国创业提供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