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仓库飞出一个中关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破旧仓库诞生了中关村第一家企业。
现在的中关村高楼林立。
这是一幅上世纪八十年代典型街景:红砖旧屋顶、烂窗破火炉,几辆斑驳的自行车对着屋门。照片很土,题名很洋:中关村的DNA!这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破旧仓库诞生了中关村第一家企业……
中关村的DNA
照片上的红砖房子其实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仓库,半间!纪世瀛讲起这张照片特热闹:“中国科学院最高殿堂的角落里,鸡窝的旁边,有这么一个常年无人问津的地方,我领着几个人清理蜘蛛网,把破仪器材料倒到另一边,在稍微干净的半边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叫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别看这门小,这小门推开就是一次突破,国有体制下冒出一个民办企业,科学家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二不四自’就是中关村元老们的思想武器。”
1980年10月25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在仓库里成立,其创立者是三个人: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物理研究所一室主任陈春先,中科院最年轻的工程师、原子核专业毕业的纪世瀛和中科院物理所高压电气技师崔文栋。纪世瀛敢想,大洋彼岸的惠普公司就是诞生在一间车库里,那间车库后来被尊为美国硅谷的DNA,他认为,鸡窝旁的半间库房就是中关村最早的源头,所以叫它中关村的DNA!当年陈春先48岁,纪世瀛38岁。
在面临调查中坚持
中关村“第一企”没含着金汤勺出生,甚至那间破仓库也不能容身,短短一年后,纪世瀛被迫搬家。
在服务部的带动下,闷了多年的知识分子很快组成强大的科技游击队,大家晚上或者周末上班,为外行人提供咨询服务,1981年他们完成了27项合同的一半,挣了3万,于是发奖金,每人15块。区区15块,震动了中科院,服务部被人家查账、封门、跟踪、盯梢,濒临倒闭。中科院设立专案组,“认为我们有经济问题,扰乱了科研人员的思想,搅乱了科研秩序,腐蚀了科技队伍。”就这样,创业时都没拍合影的纪世瀛在被迫离开之际拍下旧址,照片里的自行车就是搬家的运输工具。服务部搬到了街道提供的蓝色板房,在面临调查、倒闭中坚持着。
1983年1月29日,《经济日报》头版刊文,陈春先的做法完全对头,应予鼓励。这大概是中关村头一次进入中央视野,纪世瀛和同事们反败为胜。
1983年4月,纪世瀛搬进花园路6号海淀标准件厂2楼车间搞研发,另外,他们还买下中关村大街上的大雅餐厅,装上玻璃钢就当是门市部。所不同的是,这次搬家地址是海淀区政府提供的,服务部更名为“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纪世瀛说,中国最大的科学金字塔,裂变了。“华夏”的挂牌“裂”出了中关村一条街原始班底:中科院科技处陈庆振创建了科海公司、计算所工程师王洪德创建了京海公司、计算机专家和金燕静创建了四通和信通,这就是传说中的“两通两海”。
从一条街到实验区
就在四通公司成立后一年,纪世瀛所在的研究所研发出黑匣子破译系统,中央领导再次批示:“有何困难,支持一下。”区政府在上地帮着征了10亩地,纪世瀛在体育大学南墙外盖了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楼,之后的26年,纪世瀛的“家”只有扩大,没再变动。就像中关村在世人眼中的分量,只有上升、扩张,从未动摇。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中央给了18条鼓励政策,区域从F型的电子一条街扩展成100平方公里试验区。8年时间,中关村终于从“服务部”走到了中国的“硅谷实验区”。“如果说以前是民间推着政府走,再后来,就是政府带着民间发展了。”纪世瀛说得很实在,如果早期没有政府的保护,也就不可能有中关村的传奇。
“往后捋中关村的发展脉络就很清晰了,数中央文件就行。”纪世瀛对中关村大事记倒背如流。
中关村天天在创新
让纪世瀛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别的地方老问上级允许我做什么呀?中关村人就不这么想,在这里,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只要法律没说不允许,我都可以大胆地试验。所以中关村天天在创新。”
中关村的现状无须记者赘言。倒是照片里见证历史的仓库,纪世瀛非常熟悉:“翻盖了,与原貌差不多,是物理所的复印室。近几年,纪世瀛转型做教育,现在的头衔是北京企业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市应用科学研究院院长。
这么多年,那张写着“中关村DNA”的老照片一直与“硅谷DNA”并肩挂在办公桌的正对面,激励纪世瀛去拼去创。现在老照片被收藏在档案室里。
晨报记者 朱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