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小企业陷倒闭潮调查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姜蓉
针对各种不同说法,本报记者赴温州调查
针对温州中小企业陷倒闭潮的传闻。日前温州当地银监局等部门的官员出面否认,中国银监会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组成的调查组初步认为,中小企业“倒闭潮”的说法“立不住”。
“3月底,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书记全哲洙带领工商联调研组到杭州调研浙江中小企业情况,我专程前去向他做了汇报。”周德文,这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对上次汇报温州中小企业情况的机会印象深刻。
不只是全国工商联,几乎在同一时刻展开调研的还有工信部、中国银监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多个国家部门和社会团体,而调研的报告,将送往国务院,交国家领导人审批。
困境的真相
今年4月,波特曼、江南皮革、三旗集团三家温州当地老牌企业“不约而同”陷入破产境地,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事件凸显了当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
“今年上半年以来,温州中小企业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困境,又将出现新一轮倒闭潮,倒闭的数量会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多。”周德文对此评论。
不过温州政府方面迅速否定了这一说法。温州市工商业联合会调研处处长周德斌也表示,三家企业的倒闭是个案,并不具代表性。
温州中小企业是否陷入了比2008年更大的困境?位于温州永嘉县境内的黄田镇,曾传出一个月有100多家小企业关门,《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考察。
“今年环境肯定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差。”在黄田镇黄田西街,拥有四五名工人的精诚五金模具厂老板徐志远,面对提问不假思索的回答,“今年这条街上至少关张了三家做模具的。”
黄田镇的家庭式企业主要都是从事装饰扣和模具生意,据说有上千家,规模都很小,能够拥有10台“金雕”(做模具的设备,贵的每台大约十几万元)的就算规模大的企业。
“原材料价格一个劲地涨,生产出的模具价格却不见涨,现在毛利才20%。”徐志远抱怨,去年招一个工人需1500元一个月,现在必须得2000元,企业根本没有利润。有的企业想把铣床卖掉,但是价值四五万元的铣床,卖掉只能值一万多元。
温州真青眼镜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剑清从事眼镜制造15年了,手下有100多个工人。“企业不是人办的,没什么意思,我是灰心了。”叶剑清的产品大部分出口,企业在原材料上涨、人工薪资看涨以及汇率大幅上涨的层层挤压下苟延残喘。
李中坚,温州打火机制造骨干企业——温州东方轻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有同感。“上世纪90年代,温州有1000家打火机制造企业,今年只剩100家了,而其中真正在做的只有二三十家。”李中坚的企业有500多名员工,每年出口额上千万美元。“利润大幅下降,现在一个订单结汇期3到6个月,害怕汇率风险,有时都不敢接。”
在温州,很多中小企业老板都表示,今年日子比2008年难过。
五大原因
今年温州中小企业陷入严重的困境,这次困境和2008年的困境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孔庆泰指出,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复杂。
“2008年的困境是因为国外订单减少,这次不同,订单并不少,但是利润大幅降低,接了甚至要亏本。”周德文分析,在他看来,这次五大原因导致这种困境。
首先是人民币大幅升值,现在升值已经突破10%。其次是通货膨胀带来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原材料的上涨,叶剑清深有体会,以制作眼镜原材料银来说,已经从去年的每公斤2000多元上涨到现在的3400元。
再次是用工荒和加薪潮带来的影响。叶剑清表示,目前他雇一个工人的保底工资是1800元一个月,所谓保底成本,就是没有活干每月也不得少于1800元,而活多了按件计酬,该给3000元也得给。各地的用工工资都在涨,民工已经不太愿意到外地打工。
限电节能,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拿温州来说,去年就实行过每周停电几天的政策。“那时是‘软停电’,目的是为了节能减排,而现在是硬停电,因为供电不够。”叶剑清表示,停电对企业伤害很大,因为工人虽然停电没事干,但是为了保证人手,也必须给他们发工资。支出加上停产损失,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
以上四种原因,都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困难,但是第五种原因带来的困难可能更大,这就是国家收紧银根,使原来融资就很困难的中小企业更加雪上加霜。不得已,中小企业只有依靠民间借贷,融资成本大幅攀升。
据温州市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当地各大银行贷款利率已上浮30%到80%。另外该行监测显示,3月末,温州市民间借贷市场综合利率水平为24.81%,合月息超过2分,再创温州实行民间借贷利率监测以来的历史新高。
“跟其他地方不同,温州人中小企业之间都会有一些资金往来,如果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会引起三四家同时倒闭。”温州增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志军表示。
“变形”求生
在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形下,温州中小企业一部分破产倒闭,一部分开始主动脱离实业,进入投资市场。
“现在观念都变了。”叶剑清表示,如果在以前,温州人很怕企业关门,因为关门会在邻居面前丢面子,被街坊笑话。但是现在却相反了。“朋友打来电话,他们会问我‘还在做眼镜吗?’,我说还在做,他们就会叹口气‘怎么还在做?那玩意不赚钱’!”
叶剑清也有些遗憾,“一年去外地买两套房子,也就是签签字就能赚钱,不是比你一年在这里拼死拼活却还要亏本强多了?”
这样的想法早就成了大量温州中小企业的实际行动。大量资本脱离实业,变形成为资本市场“游击队”。“我管这叫‘空心化’。”周德文解释,“我们粗略估计,温州每年外迁的企业有1000家左右,外流的资金量更大,也难以统计。”目前,温州人手中有流动资本大约7000亿元到8000亿元,这些钱大量流到省外,参与炒煤、炒楼等行动。
“留下来坚守的企业也在变形。”一位当地企业家评论。拿当地的一些服装企业来说,一些有规模的服装企业向政府要地,然后在征地上盖厂房出租。一亩地政府批下来只需要30万元,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企业盖上几层楼后,只留下很少的面积维持生产,其他按照一平方米最少10元到12元的月租出租,几千平方米、上万平方米的厂房,一年就能回本。企业用租金养活员工,这些企业实际上成了房地产企业、物业公司。
“还有一些有规模的企业保持实业只是为了能向银行贷到款,但是,企业获得贷款后并不制造生产,而是把钱以更高一些的利率放出去,从中赚取利率差。”一位当地企业界人士表示“一家年产值1亿元左右的企业,居然能获得银行总授信10亿元。”这位人士说,“很多情况下,企业也是没有办法,它们知道贷款投入实业没利润,还可能亏本。与其这样,还不如投入资本市场,赚得更稳妥一些,这些企业实际变形成了投资公司。”[!--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