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旧江湖的进化与阵痛转型潮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果你是一位软件工程师,最近想创业,那不要买服务器了,去亚马逊租吧,用租的计算资源写应用软件,再通过Facebook或微软平台卖出去,创业在今天就可以这么简单。用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的话说,过去创立雅虎这样的公司大概要用3年时间,现在用云计算平台只需3个月。没错,云计算在今天已经不只是概念,它带来的便利正在真真切切地得到显现。
“云”概念落地近50年来,IT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型机时代,计算机开始商用化,IBM360系列的出现让IBM垄断了所有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第二阶段进入个人计算机时代,电脑成为普通人都能用得起的设备,微软、英特尔和惠普推动了这场革命并因此受益;第三个阶段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时代,IT企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谷歌、雅虎等成为明星。今天,云计算把我们带入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对云计算有这样的比喻:大型机时代对计算机的使用,就像原始社会人们要用水时,必须跑到很远的湖边去取水;个人计算机时代对计算机的使用,就像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水井,用的时候就打水,不用时水井就闲着;而在云计算时代,下一代计算机仅仅是一个屏幕,把这个屏幕连上宽带网络,就能成为一个超级计算机,完成各种工作任务,这就像我们已经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有个大大的蓄水池和水网,需要水的时候打开水龙头即可。
仅仅靠一个屏幕和一些工具,就可以获得与超级计算机相同的计算能力。这么便宜的事儿怎么到现在才有?那是因为过去驱动力还不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何宝宏认为,“云”已在2010年从概念宣传阶段进入实质发展阶段。从最近召开的第三届云计算大会上看,这一看法现在已经得到业界普遍认同。今天,“云”市场的出现,正是受宽带应用、虚拟化软件及云应用的日渐成熟所驱动。
根据现在最常用的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标准,云计算按用户体验分为三种服务模式: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云计算中最基础的业务形式,其基础是以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整合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务,作用类似于目前的操作系统,可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提供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是新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关键环节;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软件即服务,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软件应用服务。目前,在中国,以SaaS最为成熟,但现在关注的焦点已集中到IaaS。
围绕云计算这三种模式,IT产业链将会重构。在基础设施层面,将来可能每个城市会有两三个巨大的数据中心(类似于电厂),在数据中心存储的设备需要大量新一代CPU;在操作系统平台层面,上亿终端都需要操作系统来管理,租用操作系统就可以开发各种各样的应用,平台将成为非常核心的部分;在应用层面,将包括各行各业的应用,过去所有的IT业务将在云计算结构中以服务的形式来提供,软件则是免费的;在用户层面,将面临多种多样的终端。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场“云”变革中,优势渐渐淡化的传统IT巨头们摩拳擦掌,纷纷在新的产业链中重新定位,转型成为他们共同的战略方向,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占据新的制高点成为他们迫在眉睫的目标。
IT基础架构百花齐放
今年是IBM成立100周年。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IBM经历了多次转型,才成就了今天的霸业。但在这场云计算变革中,蓝色巨人并非走得最快。
当IBM与思科、EMC、甲骨文等老牌巨头还在研究云计算市场时,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都已经在大规模投资了。微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投资20亿美元,并部署数十万服务器后,推出了云计算平台Azure。谷歌一直以拥有全球最高效的数据中心而闻名,其应用程序引擎(Google App Engine)早在3年前就已在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服务,这也是一个建立在谷歌自己的基础设施之上的软件平台。而亚马逊是最早提供远程云计算平台服务的公司之一,能提供基于自有后端技术平台的基础架构服务。
两年前,Zynga推出第一款热门社交游戏《Farmville》后,正是依赖亚马逊的服务器去支撑那些庞大的用户数。Zynga副总裁马克·斯托克福德(MarkStockford)表示:“如果我们只通过传统数据中心去做,那么就没有办法扩大我们基础设施的规模。”此后,亚马逊又一直在其弹性云计算平台EC2中新增服务,包括数据库、自动缩放和监视等。
涉足基础架构的不只是它们,全球社交网络老大Facebook也位列其中。最近,Facebook公开了其在建的新数据中心的底层服务器和具体方案。此举显然将冲击到像IBM这样的基础架构供应商。
但这一切并不影响IBM在“云”中进行全面战略部署。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将云计算应用纳入IT建设的时间表,针对云计算的软件研发已经成为IBM中国开发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蓝云”计划发布后,IBM一系列云计算产品和服务已被扩展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公司宣布投入大约200亿美元进行并购、开发云计算终端、推出网络软件等。除巨额投资以外,作为一站式科技企业,IBM在云计算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个层面都推出了方案,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均有涉及。
为迎接云时代的到来,IBM在五大产品线之外成立了云计算中心,该中心直接向CEO汇报,专门负责云计算的开发、应用和实践。[!--empirenews.page--]
IBM云计算中心白皮书显示,IBM云计算解决方案将对企业现有的IT资源进行整合(硬件可以包括x86或Power的机器、存储服务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软件可以包括各种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及应用等),形成统一资源池,为企业内部用户、外部中小企业及公众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该方案提供了六种云计算应用场景,即:软件开发测试云、SaaS云、创新协作云、高性能计算云、云计算IDC和企业内部云。
在云计算领域,这家并非起步最早的传统领军企业依然充满自信。王阳认为,IBM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云计算全方位支持的厂家,因为无论是硬件、软件和服务,IBM都是业界的领导者。IBM能整合其软件、硬件和服务的能力,为企业搭建企业云、公共云以及混合云计算环境。
在网络设备领域,思科也在云时代再次转型。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2011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该公司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7.9%,其传统业务明显在走下坡路。
不过,东边不亮西边亮,与传统业务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思科云服务器年进账达到6.5亿美元,同比增长700%。两年前思科布局的云计算服务器,如今见到了成效:思科和主机服务提供商Savvis利用思科的统一计算系统(Unified Computing System,“UCS”)联手为企业用户打造云计算服务,目前已经得到欧美两个市场上百家用户认可。
云计算给思科带来的甜头不仅体现在服务器上,而且还体现在一度下滑的交换机上——以云为中心的交换机销售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曾在Salesforce和Sun微系统公司担任要职的卢·特克在思科担任云计算的CTO,其丰富的云经验让思科充满底气。思科董事会主席兼CEO钱伯斯表示,转型是公司成长的动力。
Wintel联盟瓦解背后
美国当地时间1月6日,拉斯维加斯,第44届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微软总裁兼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将运行在“一切设备”上,包括用在采用英特尔竞争对手Arm架构芯片的平板电脑上;英特尔全球副总裁MoolyEden也高调展示其基于x86架构的谷歌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成品。由此,微软和英特尔Wintel联盟宣告瓦解。
过去的20年多来,Wintel联盟在PC时代无往不胜,从DOS到Windows,从286到奔腾,微软新软件与英特尔新芯片“夫唱妇随”,为两家公司赢得暴利。
但曾经的绝佳组合不再固若金汤,这背后是云计算变革给这两个霸主带来的巨大挑战。云计算时代,个人计算只需由终端显示器通过宽带连上中央服务器即可完成,个人终端对微软操作系统将不再依赖。云计算也让英特尔芯片的不可替代性大大减弱,英特尔把芯片做小,是为了放在电脑里,而云计算的机器在一栋大房子中,没必要将芯片做太小,也没必要在同一个芯片里做几个核,因此,英特尔原有优势将不再明显。
所幸,微软已经在直面挑战,主动迎接这场变革。鲍尔默表示,微软将把未来的发展押在云计算服务上。他还认为,价值3.3万亿美元的全球产业都对这场云技术变革下了注。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最近也在IT领袖峰会上表示,微软已经在完全转型,虽然微软目前还有Windows、Office产品,但是主要的研发投入及产品线已经走向“云”和“端”,微软现在已经不是一家Windows的公司,而是“云”的公司。
早在2008年,微软发布Windows Azure云计算计划,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操作系统,让企业既能在自己的电脑网络上运行某些程序,也可以委托微软在其大型数据中心处理某些任务。微软希望,自己能凭借在软件领域的影响力,依托现有企业客户,以Azure来开拓云计算市场。
对此,美国《商业周刊》评论道,如果Azure成功,Windows将成为微软手中利器,因为许多公司和个人用户对制作和运行基于Windows的软件已经非常熟悉,而Azure能引导他们轻松地将这些软件拓展到网络领域。
最近,微软还与惠普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在未来3年投资2.5亿美元,合力为企业用户提供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与甲骨文和IBM等企业展开竞争。双方认为,此次合作是全球最大的技术公司与顶尖软件公司的强强联手,将通过集成度最高的技术组合推进云计算。
云时代来临,Wintel联盟的另一主角、芯片霸主英特尔自然也不甘落后。
英特尔CEO欧德宁多次强调,英特尔不再是单纯的处理器制造商,它已经转型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计算公司。英特尔投资总裁Arvind Sodhani近日也表示,未来的技术关键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和移动平台等,公司将投入2.45亿美元进行新的一轮投资,重点领域是云计算和移动平台。
进入云时代,英特尔希望复制PC时代的经验,打造生态系统。为此,英特尔联合全球70余家用户企业成立了“开放式数据中心联盟”(ODCA),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包括百度、中国人寿、中信银行、中国电信等,该联盟给各行各业的企业灌输削减IT开支的理念和方法,促使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厂商遵循联盟制定的开放标准,希望由此打破由IBM、惠普和思科等厂商制定的标准。
此前,英特尔“2015年云愿景”也已推出,该愿景旨在提高基于云的互联网计算的互操作性、安全性和简易性。这也是英特尔官方正式宣布全面涉足云计算领域的标志。在今年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上,英特尔及其合作伙伴戴尔、Enomaly、富士通、华为、浪潮、联想、微软、东软、宝德、Stoneware和Vmware展示了8款企业级云计算参考架构。
不过,英特尔能否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复制PC时代的辉煌却反复遭到质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在更小终端上运行更丰富的应用,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下一个趋势。一个明显变化是,与PC相比,智能手机拥有大量的芯片供应商。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Analytics数据显示,高通、德州仪器和三星在这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7%,其中高通份额最大。而且,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将近95%的芯片采用的是Arm架构,而英特尔芯片采用的是x86架构,这也阻隔了它与这两个极富前景的市场的缘分。
终端的革命
与IBM一样,戴尔自创立以来也从未中止转型步伐,最近从PC向IT服务和云计算的转型走的是跟IBM相似的路线。
最近,在“2011戴尔中国技术论坛”上,戴尔公共事业与大型企业事业部总裁Paul Bell宣布,戴尔将在一年内投资10亿美元,实施在下一代数据中心计算(云计算)、解决方案等领域的转型。据了解,戴尔目前在全球运营着36个数据中心,今年,数据中心的数量还将出现大幅增长。[!--empirenews.page--]
从PC向IT服务和云计算转型,戴尔在资本层面有较大举动。过去4年来,它至少进行了16次并购,这些并购几乎全部都在软件与服务领域。它甚至和惠普在云计算市场“短兵相接”。去年夏天,为跟后者争夺全球存储虚拟技术企业3PAR,戴尔将最初报价一口气提高了10亿美元。戴尔近期还宣布,将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以支持新战略扩张,该中心将覆盖网络设计研发、存储研发和云计算研发。
不过,与IBM相比,戴尔此番转型似乎还不够彻底。就在去年,公司CEO迈克尔·戴尔还亲口承认,“转型过程还未完成,如果我必须给评价,那就是未成功”。
直到今天,戴尔旗下仍然保持着规模庞大的PC制造业,戴尔的软件业务主要是出售其他公司的产品,公司是希望通过更高效的服务来获取业务,重点仍然是硬件。目前,戴尔服务业务的年收入约占其总收入的12%,其转型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但这还是没法跟IBM相比。IBM软件集团计划到2015年为IBM贡献一半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戴尔并未放弃消费类业务,它还推出了Android系统的手机,并已开始在全球范围销售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
同为PC,与戴尔不同,联想的云转型更侧重于移动互联网,其模仿的对象是苹果,后者的iPhone和iPad是典型的云终端。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表示,在云计算方面,联想首先是立足于把终端做好,使从终端到后台的硬件设备能更加适合云计算或云服务的需求。这些终端包括:传统电脑、移动互联网终端、数字家庭终端设备以及后台设备,如:服务器等。
联想要把终端做成老百姓最喜欢、最适用的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内容的供应商能够基于联想的平台,为广大的消费者用户提供服务和内容,但内容本身不是联想的战略重点。与此同时,联想也会在局部领域尝试,给现有客户提供远程服务或整套解决方案。
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加快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移动终端巨头也面临着重大转型。诺基亚早在2007年就已提出转型,但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诺基亚却并不“给力”,在苹果等公司的夹击下,其转型至今仍难言成功。
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诺基亚在今年年初再次发表声明,声称2011年和2012年是诺基亚的“转型年”。
不过,曾经给诺基亚带来辉煌的Symbian系统已经江河日下,如今,风头正劲的是Android系统。诺基亚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正因如此,诺基亚决定与微软结盟,采用微软Windows Phone作为诺基亚主要的智能手机平台。不过,诺基亚不会轻易舍弃Symbian。诺基亚计划,今后几年仍将出售1.5亿部Symbian手机。对原本被视为未来主要移动平台的MeeGo,诺基亚也不会完全放弃。诺基亚希望,MeeGo能成为一个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项目,它将更着重于对下一代设备、平台和用户体验的长期市场开拓。
互联网公司的云战略
如果说,大型机时代成就了IBM,PC时代成就了英特尔和微软,那么,云时代将成就谁?
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但谷歌已经显示出先行者的气势和实力。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服务供应商,谷歌也是最早提倡和实践云计算技术的企业之一,其互联网搜索服务正是建立在云计算基础架构之上。
今天,云计算概念已经逐步落地,在其他企业还在抢滩时,谷歌云计算技术却以其先发优势而日趋成熟。针对自身特点,谷歌已经建立起一套颇为有效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组合。在此过程中,“开放”始终是其发展的关键词。大量开发者利用谷歌的工具和服务器开发出精彩的网络应用,谷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
实际上,在互联网领域,最先想到开放平台的并非谷歌。早在2006年,Facebook平台就首次对开发人员开放,开发人员可以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供Facebook用户使用——这些程序小到一个简单的手势,大到一部完整的游戏。Facebook能在今天快速取得成功,与这个开放的平台战略密不可分。
与国外互联网企业相比,本土互联网企业却深受中国商业文化影响,在开放的问题上常常显得比较被动。
一直以来,腾讯都因其封闭体系而饱受诟病。但其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却不承认腾讯“封闭”,并表示,腾讯将借助云计算实现用户和平台资源开放化。
近日,科技部863中国云项目研究中心公布了参与该项目的企业和机构名单,腾讯与华为一道名列其中,腾讯将负责该项目中“面向用户和企业的云计算”课题研究。对此,腾讯即时通信产品助理总经理纪顺友表示:“腾讯云计算将凝聚12年海量技术运营的结晶,依托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用户资源,结合产生中国最大用户黏性的运营、营销和客服能力,打造对互联网创业者最有价值的计算平台”。纪顺友还透露,做云计算是腾讯开放共享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腾讯“云计算中心”已经落户天津。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营阶段,二期工程也即将完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腾讯还将追加投资,整个项目占地面积将超过9万平方米,投资规模35亿元,是原规划方案的两倍。
同为网络搜索服务商,百度与谷歌大不相同,它曾经对云计算表现得不屑一顾。就在去年的IT领袖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还直言:“不客气一点讲,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但在今年的政协会上,李彦宏却一改过去的不以为然。他对记者表示,百度目前正在大力发展“云计算”。他说,云计算已成相对通用的一项技术,“国内、国外对此项技术都非常重视,快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了”。李彦宏还透露,百度正在对山西一些地方进行考察,并考虑在当地建设一个全亚洲最大的云计算平台。近日,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等机构指导下,中关村云服务平台授牌大会举行,包括百度云计算服务中心在内的九大典型云服务平台被授牌。作为北京市首批典型云服务平台之一,百度云计算中心还将参与到北京公有云服务体系建设中。
与李彦宏相比,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云计算的敏感度似乎更高。就在去年李彦宏还在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时,马云当场提出了不同见解,并表示对云计算充满信心。他甚至认为,如果阿里巴巴不做云计算,竞争对手就会将阿里巴巴赶到电子商务的大门之外,“客户需要云计算,如果我们不做云计算,将来就会死掉。”2009年,在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之际,集团成立了第五个子公司——阿里云计算公司。[!--empirenews.page--]
链 接
我国云计算发展迅速
2008年6月,IBM在北京成立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2008年11月,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计划在东莞松山湖投资2亿元建立云计算平台;2008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与江苏省南京市政府计划在南京建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
2009年11月,全国首家云计算产业协会在深圳成立;2009年12月,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在京成立,四十多家企业共同倡议成立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
2010年8月,上海公布云计算发展战略,3年内,云计算将为上海新增1000亿元服务业收入,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转型,培育10家年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10个云计算示范平台。
记者手记
谁将在转型中延续辉煌
严格来讲,云计算并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种新的IT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云计算也并非今天才有,它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看到云变革时代真正来临。这当然要归功于光纤化(带来宽带升级)和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但更重要的一点是,IT需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特定的阶段。
但云计算本身的应用并未完全成熟,这让“云”的世界不免带上虚火。而安全等问题也为云应用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抢滩者们还需要冷静地看到,虽然云计算很火,但中国云计算的发展环境与国外有所不同。
在美国,谷歌和微软可以用市场价格接入宽带城域网,加上可以自行建设整个北美大陆的光纤传输网络,使得其整体带宽费用相对低廉。
谷歌和微软还可以大幅度利用非经济发达区域获高度补贴的清洁能源(如哥伦比亚河谷清洁的水电)及自然冷却/全直流供电等技术,使其数据中心的运营费用仅仅是中国的40%,计算资源利用率平均高达42%(约比中国高三倍)。
而在中国,宽带及其他运营成本都会比较高。
但不管怎样,云应用爆发期很快就要到来,IT产业格局也将由此改写。与以往的每一次变革一样,在这个令人兴奋的节点,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这场变革中,我们看到,老牌IT企业纷纷走上转型之路,但同样是转型,各家敏感度和相应的行动速度并不同步。
谁将延续辉煌?只有那些真正对产业变局理解到位,并能迅速做出反应甚至不惜颠覆自己的公司才有可能一直走在别人前面,傲视群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