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硅谷银行探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每经记者 罗伦 发自上海
3月末一个普通的傍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友邦堂的大教室里黑压压的人头一片。讲堂前,一位戴着圆形眼镜,看起来憨态可掬的“外国佬”正用他直白而诙谐的语言,把台下的听众逗得咯咯直笑。此人,正是硅谷银行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金融集团)总裁兼CEO魏高思(KenWilcox)。
魏高思在多年前曾担任过德文教授,如今,他所讲述的话题已经转变为了“领导力之艺术”。
在美国,几乎半数以上的创业公司都获得过来自硅谷银行的贷款。然而,进入中国10年多来,硅谷银行在中国始终迟迟没能得到正式的认可,即获得属于科技银行的“牌照”。
“我知道中国目前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科技企业发展也高度重视,当然我们也看好这个市场,因此希望把硅谷银行的模式带到中国,分享这三十多年的经验。”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魏高思的话透露出硅谷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锲而不舍。硅谷银行的美国佳绩
“有着40多亿美元资产的硅谷银行,在全美8000多家银行中只是个‘小弟弟’。”面对记者,魏高思言语谦逊而低调,不过,这无法掩饰硅谷银行在美国结出的累累硕果。
1983年,硅谷银行由几家银行机构出资创立,注册资本仅500万美元。当时在硅谷开设的银行虽有350家之多,但这些大银行多把服务对象放在大公司身上,对中小公司则无暇顾及。“硅谷银行”这个名字为它实施创新型的经营战略埋下了伏笔——为“硅谷服务的银行”,就应该是为创新和冒险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自1993年开始,硅谷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已经刷新成了17.5%,而同时期的美国银行平均回报率还在12.5%左右。这样的成绩也使得它在仅仅10年后,就一跃成为全美新兴科技公司市场中最有地位的商业银行之一。
“我们的业务主要就是商业贷款,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提供给那些已经拿到风险投资的创新型企业,另一种是针对一些风险投资基金。”魏高思向记者介绍。
魏高思总结了两点硅谷银行模式的高明之处:第一是硅谷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其他商业银行;第二点则是总会尽一切可能控制、规避风险。加之硅谷银行的资金来源成本又是最低的,收益自然比较高。另一方面,近百年来97.5%美国的银行倒闭均缘于贷款损失,即“坏账”,硅谷银行的相关数据却很惊人:20年来,每年的坏账损失率不到1%。
“能把这种‘贱买贱卖’的生意做好的关键是如何规避和控制风险。规避风险的重要原则就是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魏高思说。
在魏高思看来,硅谷银行之所以能控制好风险,首先是不涉足房地产市场,因为这是一个最大且周期性最明显也最容易产生坏账的市场;其次,硅谷银行业也不依赖抵押品的交换;再次,硅谷银行在选择投资之前不会盲从于硬性的规章制度,选择全依靠自己的抉择与判断;另外,与客户企业频繁的接洽所达成的高度了解也是保证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硅谷银行规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必须是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此外,硅谷银行会与客户签订协议,要求以技术专利作抵押担保。这个协议就迫使风投必须与硅谷银行合作。
“金融家的能力不在于回避风险,而在于能否找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并且使这种收益变成稳定而可控的。”魏高思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总结道。硅谷银行“获牌”的待解之谜
中国市场被硅谷银行定义为最肥沃的土壤,从十多年前在上海设下第一家办事处以来,硅谷银行对这片市场的期待与日俱增。SVB金融集团首席CFO戴思南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创新活动非常活跃,但重点是如何对其进行商业化,其中一部分就是进行有效融资。”
面对中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SVB金融集团已从多个领域展开合围之势。这其中,SVB最擅长的还是与风投形成利益共享联盟。此外,早在2008年,SVB金融集团与上海杨浦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接手管理区政府2.4亿元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不过,硅谷银行这十年来的努力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没有产生本质上的改变,即在华获得“牌照”。
几个月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的上海之行似乎带来了新的曙光。据记者了解,施瓦辛格的行程结束后,上海市政府还另选派了10到20名风投方面政策的制定者飞赴硅谷接受了培训。这至少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官员切实感受到硅谷银行模式的活力。
随后,事情有了新的进展:去年12月18日,硅谷银行和浦发银行正式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魏高思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展”。探路“中国式硅谷银行”
比起“硅谷银行是否能够顺利获牌”,对更多国内圈内人而言,还有一个更具悬念也更值得探讨的问题:硅谷银行模式在中国能否取得成功?
事实上,快速成长的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已然成为了金融机构新增的盈利点,国内一些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探索这方面的业务。
“最早的具有硅谷银行模式特征的是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国开行支持设立了吉林、大连、宁波三只创投基金,还投资设立了国开行在境外的第一支创投基金——中国-以色列华亿创业投资基金。”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上述人士还透露,2008年北京市政府发文指出,将为北京投融资体系搭建6大政策性平台,包括组建专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关村科技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此外,当被问及中国本土的科技银行是否会对硅谷银行未来在华的发展产生影响时,魏高思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魏高思看来,硅谷银行入华是为了“帮助并分享经验”,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可以容纳的企业和模式众多,并不会没有硅谷银行的容身之地。
“真正影响我们的并不是竞争,而是我们没有牌照,没有竞争的资格。”魏高思坦言。
另外,魏高思告诉记者,5月末,他将带着自己的妻子,举家定居上海。而此番跟随他来沪的儿子,魏高思也希望他能花上一年的时间在复旦大学研读中文……看起来,这位CEO的“中国情结”仍将延续。问答录《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就硅谷银行目前接触的中国企业,您认为他们与国外企业有何异同?
魏高思:我认为共同点更多。在过去30年中,创新或者说高科技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亚洲,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因此企业或者从业人员有太多的相似点。而且,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中美企业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尤其在中国商学院,学生的年龄都很年轻。事实上,在科技企业全球化的今天,即便在美国的风投行业,许多中国优秀的风投专家、行业人士都与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我们并不陌生。[!--empirenews.page--]
NBD:什么企业更容易吸引风投和资本?
魏高思:很多人认为一家企业的制胜法宝是“技术”,但我觉得寻找市场机会才是关键。也就是说,即便你有技术,但是如果市场乏人问津,还是没有用的;其次,要吸引风投和资本,企业或者CEO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简洁而有效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因为投资人一般都很忙;另外,创业必须要大胆,要敢闯;最后,从投资人的角度而言,选择团队往往是他们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NBD:您认为硅谷银行的模式能否复制?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山寨”现象?
魏高思:“山寨”这个词很难定义,以前在英国也有这种现象,美国人就会说:“Youareacopycat!(抄袭者!)”但是,在创新这个领域,一定是找到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优势的,也只有在最初最早发现并铺开市场的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NBD:硅谷银行一般通过哪些方式考量合作对象?在中国,投资人并不爱看对象企业的财报,比如有时候会通过查看企业电费单等细节去考量。
魏高思:我们也是,即便美国的所谓数据是可靠的,我们也不太爱根据这些做出判断。财务报告永远不会给你想要的太多信息,即这家公司是否有能力还钱。硅谷银行或许会从行业或者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比如公司商业模式、行业前景、管理团队的人品等。我们不会与还未得到风投的企业合作,所以投资人的态度和数据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