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穿越“死亡谷”:芯跳加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果仅仅是一家普通制造型企业的CEO,利基市场的成长已经趋缓,其在执政的五年,安全度过金融危机,未有大乱,营业收入稳定在353.8亿至383.3亿美元,净利润在43.7亿至69.8亿美元的范围内波动,或许能得到“中规中矩”的评价。
可是,如果公司身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中规中矩就不是什么褒义的评价,而如果这家公司名叫英特尔,肯定就有人会有微词了。在英特尔发展史上声名显赫的前CEO安迪·格鲁夫说过,“只有迫害妄想狂才能活下来”,这一说辞是如此之出名,以至于对于英特尔而言,没有惊艳的表现,在它的拥趸看来大致就等于失败。不论是接替格鲁夫的贝瑞特,还是接替贝瑞特的欧德宁,似乎都没能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令股票市场再度为英特尔沸腾。
2005年5月执掌英特尔的欧德宁,在以非工程师身份加冕CEO的时候,行业观察家就以其财务背景质疑他是否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他的前任贝瑞特准备交权的时候,英特尔已经凶兆四伏:PC市场的增长正在放缓;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IT行业;曾经奏效的竞争法则似乎出了意外;英特尔在逐步丧失其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行业最大挑战者AMD在2003年推出的64位芯片,使这位骄傲的产品先驱一度沦为追随者。为此,欧德宁的前任贝瑞特被视为一位守成的执行者,却捕捉不到行业里那些“蹑着猫足而至的变化”。
以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看,质疑似乎不幸被言中了。如果你在2005年分别向英特尔的股价、道琼斯科技指数和标普500指数投资100美元,那么到了2009年,如果你购买的是道琼斯科技指数,可以收回120美元,投资标普,能收回98块钱,略有亏损,投资英特尔,对不起,你只能拿回91块钱。在2009年,英特尔还分别遭遇了欧盟开出的14.4亿美元的高额罚款以及纽约州总检察官提起的反垄断诉讼,同年11月,英特尔与AMD闪电达成和解协议,并为此支付12.5亿美金。
更让人忧心的是,过去四年,英特尔还未能将其在传统PC领域的成功溢出到智能手机、上网本以及其它新兴的移动设备。有人问欧德宁,既然苹果的Mac机采用了英特尔的芯片,为什么iPhone没有让英特尔供货,他的回答是“以前英特尔没有节能型芯片,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在上周三,欧德宁又高调宣布,将会有35款平板电脑采用英特尔芯片,而其中部分平板电脑将采用英特尔及诺基亚共同研发的Meego操作系统。
敏感时刻,英特尔似乎需要一位更为果敢的变革者。已然主政英特尔5年的欧德宁,在今年九月宣布英特尔将从芯片制造商转型成为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会给英特尔带来下一春吗?
摩尔定律还是用户体验?
即便在英特尔内部,都存在一种共识:英特尔正处于关键时刻,欧德宁正在领导一场转型——将英特尔从单纯的半导体生产商转变为计算机解决方案提供商。其长期奉行的“摩尔定律”或许仍将坚持,英特尔制造业务总监Josh Walden说,“我们将继续遵循摩尔定律,从32纳米直到22纳米甚至15纳米,每二年都会拿出新的工艺技术,致力于让产品更为强大。”然而,摩尔定律之外,英特尔将不得不需要更新的视角,“以前是生产芯片,然后把芯片做到电脑里面,再把电脑卖出去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现在就首先要从用户体验入手了。”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说道。
如今在PC之外,电视机、手持设备、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都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当供给变得丰饶,用户的体验势必变得挑剔。“人们想得到什么样的体验,你就要在需求端从上往下走,来考虑怎样来实现这样的体验,需要何种软件,如何去提升硬件,采用各种方案、平台做支撑。”杨叙讲解道。
比如,平板电脑iPAD所引发的消费狂热,源自于苹果为大众市场的人机交互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从以前传统的鼠标、键盘变成了多点触摸方式达到体验效果,而体验无止镜,接下来或许就是裸眼3D技术的应用,“你可能要把这些方方面面都探讨好了以后,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考虑构建什么样的平台,需要什么样的芯片,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去满足这样的体验效果,同时,还要从不同设备跨屏幕的角度去构想,因为这不只是PC一种屏幕了,将会有手持终端、平板电脑这样全新的形态诞生”,杨叙说。而产业界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从手机、平板电脑甚至车载系统,无处不智能,这也使得英特尔不得不应时而动。
在PC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摩尔定律是行之有效的行业运行规律。通过定义并遵循这一规律,英特尔得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制造了PC需求。不过任何规律都有其生效的时空条件,正如先后应运而生的牛顿三大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当CPU的性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微处理器运算速度的快慢,已经不再是用户的优先追求。如今的时代,杨叙将之定义为“体验时代”——人们看重的不仅仅是PC的计算能力,比如,用户或许需要三维的图形,将画面效果做得逼真、流畅,这就需要处理能力的;平板电脑采用多点触摸的模式,手指碰触处,屏幕必须马上回应,同样需要处理能力,这并不只是芯片设计过程中,将更多的计算能力资源重新配置就能解决。
3C的进一步融合,应用会层出不穷,数据量不断增多以后,不仅仅要提高处理能力,降低功耗,很多人要求体验效果更为个性化的东西,英特尔一定要思考芯片之上的东西,向最终用户靠近。换言之,以前的英特尔可以只关注在最底层的半导体,而现在,公司的视野就要放宽到如何匹配操作系统、软件,以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
苹果是率先领域体验经济特点的受益者。苹果公司今年的成功,就得益于捕捉到了需求体验化的转变,进而垂直整合硬件、软件、平台,并形成一个可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生态系统,而且在各环节都能形成控制力,而如今在IT界能做到也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在杨叙看来,如今,有雄心的IT公司都试图在产品与需求之间进行整合,只是资源基础又有所不同,比如Google不做设备也不生产芯片,其整合的利器是操作系统,因此Google的做法是推广其系统将其运用到不同厂商的不同设备中去。
在这种产业变局中,英特尔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芯片制造,这是决定上层应用最为基础的架构,但是为了响应体验的需求,英特尔又不得不从操作系统、软件等层面着手,为其他人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按照杨叙的解读,“英特尔之所以也做操作系统,不是说今后就用操作系统来赚钱了。英特尔还是一个芯片公司,走的是一个横向化路子,我们希望从芯片、操作系统这些底层的架构、体系,把路修得更宽一点,个性化的应用在上头可以跑得非常顺畅,相关应用程序的开发更为容易,合伙者也愿意在此基础上搭建其架构。”[!--empirenews.page--]
重新定义
2003年,格鲁夫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曾显露出对外来的迷茫,彼时他认为IT行业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死亡之谷,互联网在重新定义软件,这会催生行业的新架构和新格局,但具体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如今,欧德宁和他的团队给出自己的解答。如杨叙所说的,要把路修得更宽一些,英特尔必须学习和获得此前所不具备的技能。
欧德宁将此描述成“寻找构件”的过程。在欧德宁看来,“要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最首要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构件’即以可用的组成部分来完成解决方案的构建。”
最近几年,一方面,英特尔在不断调整产品线,加大对新领域和新业务的投资,加大面向移动和嵌入式应用的新产品开发。与此同时,这家公司进行了自网络泡沫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略并购。仅仅以2010年为例,在8月,以14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英飞凌(Infineon)的无线芯片部门,英飞凌为iPhone供应芯片,这是其在2006年出售了XScale后重返智能手机市场。对于进退移动市场,欧德宁说,他并不后悔当初的出售决定,因为XScale基于ARM的构架而他后来开发了英特尔自己的架构,“对Infineon的收购使我们首次有能力提供2G、3G解决方案”。
同在八月,英特尔又宣布以76.8亿美元收购安全软件公司迈克菲(McAfee),欧德宁认为,安全技术是作为所有解决方案平台的关键部分,英特尔是安全技术上的硬件能力但是没有软件能力,并表示,收购后英特尔将把已经开发的硬件安全性与迈克菲的软件功能进行整合并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英特尔不仅要在智能手机中开发同样的功能,还要在任何智能、互联产品中实现这种功能,因为电视、汽车都将连接到互联网上,因此需要同样的保护。
能效,安全性和互联互通是欧德宁定义的“计算的三大支柱”。而在收购迈克飞之前, 欧德宁表示英特尔已经是“软件供应商”,已经在出售电脑编译程序、工具软件,2009年,欧德宁就以8.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软件公司wind river,后者提供特别设计的各种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可嵌入汽车、打印机、网络设备、电话等多种产品。
“首先要清楚定义我们的最终产品,明确公司要为客户提供什么服务,然后分析公司内部拥有一些什么资源,什么服务可以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发展来解决,无法通过公司现有部门提供的服务,我们会考虑通过收购来实现。”欧德宁如此说道。
并购之外, 英特尔开始在PC以外的领域建立各种合作伙伴关系:与诺基亚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开源的、针对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操作系统MeeGo,该系统产品预备在2011年推出;跟索尼、谷歌等合作,推出新的电视机产品……
欧德宁曾经乐观地表示:“所有设备都将实现联网,并且越来越智能:电视、手机、汽车、零售店显示屏。而微处理器就是驱动因素。我们认为英特尔架构最适合这些任务。”他甚至乐观地向投资者预计,英特尔可涉足的新市场的规模将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长,英特尔也将实现同步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的毛利润将从55%提升至65%。事实上,在2007年至2009年间,传统的CPU等PC类业务一直稳定地占据英特尔总营收约75%的比例。换言之,新业务的增速有限。与此同时,欧德宁向投资者作出承诺:未来几年,英特尔公司的销售和收入都将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这家芯片制造商的年收入增长率只有2%,并且净利润的起伏也非常大。
没有出口的快跑马拉松
欧德宁将英特尔的目标定义为“我们的目标是跨越所有类型的设备以提供一个伟大的个人计算体验,让消费者无缝地从一种类型的设备移动到另一个。”在未来,曾经互相孤立的设备现在都开始和互联网相连,在家庭、汽车、办公室甚至你口袋内的可连接上网的设备之间建立连续不断的个人计算体验,并同时保证其协同一致性。
在这种图景下,未来的英特尔又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呢?英特尔的一大优势就是网络连接技术,这种嵌入式英特尔构架使用的是开放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设计的简易性,而且更加稳定、更具灵活性。而英特尔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选择,从高性能处理器到性能较低的Atom(凌动)处理器,不一而足,能够满足合作伙伴的不同需求。除处理器外,英特尔以并购等手段累积的资源,可以向合作伙伴提供最领先的技术和软件支持。由于英特尔采用开放式的架构,其还能从软件,硬件和应用产品供应商那里获得有力的支持。
然而,实现这幅美好的图景,存在着大量的技术和运营层面的挑战,比如英特尔如何为这些功能提供支持,实现英特尔架构的兼容性,保持各代产品之间的可移植性,并且使开发的产品范围保持较低的软件开发成本?“过去,英特尔核心竞争力是PC芯片的研发、生产,可以基本理解为一个半导体的需求,在未来一个大的融合环境下,对芯片功能的要求也和以前不太一样,在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平板电脑、手持设备、电视机,无疑会显示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甚至更多互动性内容”杨叙说。
那么,英特尔是否真的能够捕捉到消费者终端消费需求呢?毕竟,人们印象中的英特尔似乎一直是一家B2B公司。
杨叙说,现在的英特尔已经不是简单将芯片出售了事,如果真是这样,秘书也能从事他的工作。因为标准化的东西,很多人都能设计出来,其实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瓶颈,更为关键的是,在前端的市场,为用户提供的产品,要否客户所需要的,“这个产品设计出来,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怎么样进入市场?怎么样进行宣传?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这个玩意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直跑,而且是快车道,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的修高速公路,这个东西没有出口来。”
而即便是欧德宁都承认,像在智能手机这样的市场,相比较PC市场,其市场势力更为分散,“在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没有一个操作系统占有超过25%的市场份额,谁都不会成为手机行业的Windows。”这意味着,在这样多个寡头竞争的市场,市场策略需要更为灵活和多变,产业内的合纵连横也会日益复杂。
然而,即便英特尔的心智模式可以转变,它又是否具备像苹果这样的整合能力呢?
比如,就有分析师认为英特尔对于麦克菲和英飞凌的收购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英特尔此前在安全和移动领域少有建树,除非技术、运营和人员都能够成功被整合到英特尔现有的产品线中,否则无法实现协同效应。然而,英特尔公开宣称,将让英飞凌和McAfee独立运营,这似乎又和公司整体突破PC领域,集合协同推进的初衷南辕北辙。其次,并购过程中真正的整合要求也非常高,“科技行业的并购,往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公司和产品买来了,最核心的人却走了。”专业网络安全厂商美国飞塔(Fortinet)的创始人兼CEO谢青评论道。[!--empirenews.page--]
所幸,如果不出意外,欧德宁还有数年的任期来回应这些疑问,至少多少能改善他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他也用一句话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