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戴尔联想联袂西进:“IT工厂”藏隐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成都:“西部硅谷”还是“IT工厂”?
党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大名鼎鼎的个人电脑生产和服务商戴尔公司(Dell Computer)9月28日宣布,将继厦门之后,在成都开设其中国境内第二个运营中心之时,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引用了这一伟人名句表示欢迎。
只争朝夕的不仅是“外来户”戴尔,还有中国IT产业的旗手联想。一个月后,即10月29日,联想集团(0992.HK) 发布公告称,计划在成都设立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个中心为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初期投资超过1亿美元。
加上稍早时传出的来自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有意增资100亿美元,在成都兴建新生产基地的消息(尽管迄今未经官方证实),这个中国西南经济和科技重镇,一时成为海内外IT业巨头青睐的投资宝地。
但有四川学者警告说,IT产业西移固然可令当地经济得益,不过若只满足于当别人的加工厂,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成都打造“西部硅谷”的雄心很可能落空。
突破保税区“短板”
海内外IT业巨头扎堆,让成都人喜出望外。2009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1400亿元人民币,今年的预订收入目标是1800亿元。
时任戴尔大中华区总裁的闵毅达(11月2日卸职,留任戴尔中国董事长)在9月底成都举行的投资仪式上说,四川省和成都市在IT产业方面前景光明,因为“这里有世界级的优秀团队、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按照计划,集生产、销售和客服于一体的戴尔成都运营中心, 2011年投入使用后,将聘用约3000名员工。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表示,他看好成都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科技人才、人居环境、市场空间、交通物流等有利条件。联想成都基地将先生产台式电脑,未来会逐步扩展到笔记本、服务器以及移动互联产品,并计划建立一个近千人的研发中心。
四川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江认为,IT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而成都众多高等院校每年培养的IT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比如科研实力雄厚的电子科技大学,就是与哈工大、上海交大并列的中国最早的七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
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分析说,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最好的城市就是重庆和成都,前者优势主要在重工业,后者优势主要在于电子产业,而且中高端电子类产品进出口主要靠空运,西部地区在运输网络上的劣势相对没那么明显。
尽管不缺人也不乏产业基础,但成都IT产业曾长期受到一块“政策短板”的限制,那就是未能设立综合保税区。
2008年11月重庆两路寸滩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西部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优惠的税收减免和便利的报关手续,相继吸引了惠普、富士康、日月光(中国台湾)等IT巨头入驻,重庆也借机提出“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生产基地”的口号。这一切,让成都在白热化的IT业引资竞争中,一度处于下风。
今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后者占地4.68平方公里,集出口、物流、口岸功能于一身。戴尔、联想、富士康等联袂而来,可谓瞄准时机。
目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内,已有英特尔、富士康、戴尔、德州仪器(简称TI,全球领先的模拟及数字半导体IC设计制造公司)等20多家知名IT企业进驻,投资总额22.3亿美元。
其中,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2009年的出口额,约占成都出口加工区(现已划入高新综合保税区)出口总额47.5亿美元的80%以上,占四川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30%以上。
“西部硅谷”土洋路径之争
成都本地IT产业,曾经有辉煌的过去,2000年前后盛极一时的托普软件和它的创始人宋如华,就是其中佼佼者。
集教育、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网站经营为一体的托普集团,与国腾电子(85.590,-0.21,-0.24%)、迈普集团等一起摇旗呐喊,一度让成都打造中国“西部硅谷”的宏大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可惜的是,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及自身经营不善,导致托普软件连年出现巨额亏损,2003年,宋如华无奈之下不得不远走美国,由本土企业支撑的成都“西部硅谷”之梦,遭受重大挫折。
但新的机会几乎同时出现。2002年5月举办的“数字化西部成都2002”活动上,显然有备而来的英特尔(Intel Corporation)董事局主席贝瑞特对媒体宣称,他要寻找一位成都小男孩,并送出一份特殊礼物:一台当时最新、速度最快的英特尔2.5GP4电脑。理由是大半年前贝瑞特本人在成都拍到了后者专心玩电脑的照片。
贝瑞特的慷慨和人情味,让成都人一下子跟英特尔拉近了距离。结果众所周知,一年后,这家世界最大半导体设计和生产商正式投资成都,建设芯片测试封装厂。据说,这是他们在对上海、苏州、深圳、西安、成都等5个城市进行长达两年的考察和比较后,作出的最终选择。
2003年,抢在同行和对手之前率先落户成都的英特尔,第一笔投资为3.75亿美元,其后,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两次增资。2009年2月,英特尔决定将设在上海的生产工厂搬到成都,累计在当地投资达到6亿美元。实际上,这次迁厂和增资,也掀起了新一波IT产业的西进潮。
时至今日,成都市区主干道的灯箱广告上,仍然可以看到已经退休的老人贝瑞特,以成都荣誉市民的身份微笑着强调:“我们相信,这场地震绝不会动摇英特尔在成都做大的决心!”
引进英特尔,等于为成都IT产业发展置入澎湃之“芯”,局面至此豁然开朗。有人形容说,成都市政府把英特尔当做一个“狐狸企业”看待,它像狐狸一样揽友聚众,招来更多重量级与芯片制造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聚合效应。
2004年7月,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在成都投资1.75亿美元,兴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厂。2005年,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集团(18.62,0.38,2.08%)在成都建设东软软件园,已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芯源软件,投资1200万美元成立成都分公司,后者迄今已在成都累计投资5100万美元。
“IT工厂”藏隐忧
但去年8月份英特尔成都工厂突然爆发的一场“停工”风波,让外界重新审视成都IT产业的“一片大好形势”。
据了解,此次“停工”风波,源于英特尔上海工厂搬到成都后,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让部分岗位工人感到不满。
半导体行业专家莫大康分析说,当初英特尔决定“西进”,就是觉得上海工厂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太高了,只是他们太按照“美国方式”做事,只考虑企业自身的需要,不懂得入乡随俗。[!--empirenews.page--]
但有成都IT业人士认为,这不仅是所谓入乡随俗的问题,关键在于成都本地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比如,目前正在成都大规模招工的富士康,给生产工人开出的薪资福利条件是: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享受法定假期;月工资1590~2390元(不含加班工资);购买社保,等等。
这次风波,也让成都面临到底要做“西部硅谷”,还是成为“IT工厂”的抉择。
显而易见的是,包括IT产业在内的沿海地区制造业“西进”,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大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成都能一劳永逸地坐享其成,毕竟还有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更低,投资政策更为优惠的地方。
芯源软件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吴健南认为,目前成都IT业的人才资源和“性价比”,确实优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但对于软件研发这样的高附加值行业来说,如何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质、有经验的人才,比单纯的人力成本问题更重要。
“只有当一个产业发展成熟后,才不会轻易因为人力成本的上升而受到冲击。”吴健南说。他透露,芯源软件一直以“金手铐”,即赠送上市公司股权的方式,来稳定核心人才队伍。
天府软件园的周江则认为,成都如果只引进软件外包业或者电子产品代工业,长远来说不会让本地IT产业的发展水平得到太多提升,成都需要培育具备足够竞争力的本地品牌IT企业。
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表示,成都必须抓住此次“西进”大潮的机遇,完成自身IT产业的布局,培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本地IT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包括推动相关企业完善内部管理、采用有创造力的持续营销手段,以及自主创新技术的集成等等。
“成都IT产业发展看上去很风光、很热闹,但也面临诸多潜在威胁。”盛毅说,“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旦外部市场变化波动,投资热潮散去,就可能丢了自己的本分,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刘翔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资料
“西部硅谷”蓝图
《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中要求,到2012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信息服务市场为主线,以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为核心,以电子信息产品与集成电路制造为基础,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改造有机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
预期届时电子信息产业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99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0%,成为带动成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性、先导型支柱产业。到2017年,把成都打造成为世界软件名城、全国一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和中西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