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用工荒调查:他们为什么来为什么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CFP供图
珠三角五城市用工荒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圣诞节和新年两大全球节日将至,珠三角会否遭遇用工荒?南都与中山大学公共事务调查中心联手开展2010年度珠三角农民工深度调查
自金融危机以来,珠三角用工荒及劳资关系多次成为政界及学界的关注焦点。今年年初蔓延在以东莞、中山等新兴城市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民工荒再次掀起了对珠三角民工生存状况、城市产业转型等问题的讨论。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已是公认的趋势。如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日渐消退,加上年末圣诞节和新年两大全球节日将至,身为“世界加工厂”的广东能否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出口高峰?今年春节期间频繁发生的因缺工放弃订单的无奈会否重演?用工荒问题是否已通过良好渠道得以解决?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又是否真的到了拐点?为深入解读这些珠三角的经济及民生问题,南方都市报自今日起推出珠三角地区经济问题系列调研报道,深入探讨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和民生的种种现状以及成因。
用工荒仍未有效解决
本期系列报道参考了南方都市报与中山大学公共事务调查中心携手展开的“2010年度珠三角农民工收支结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深入探究了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和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帮助我们清晰直观地了解了这个游离在城市群边缘的庞大群体的生存状况。
年初节后去过东莞、中山等地的朋友可能还记得许多街道上企业招工牌、厂房招租广告这一独特景象。记者通过对东莞地区各中小型企业的随机采访及亲身感触发现,今时今日虽然招工广告不再随处可见,但东莞相当一部分制造型企业仍然面临招工难或员工难留的情况。
为获取珠三角地区企业用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拨通了多家东莞地区企业负责人的电话,对方的回答出人意料地一致:“还是缺!”问及原因,东莞市虎门冠皇鞋业加工厂厂长朗兴智认为,同类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太严重,加上员工往往心态浮躁,造成了目前制造业不甚乐观的局面。另外全国其他各地劳动环境也有改善,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已相对减弱。至于产业转型,他表示目前自己持观望态度。
如果缺人情况严重,企业打算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东莞市科冠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启泉表示,企业有心做大,但招工难的问题一直没能有效解决,为了工厂的运转,公司只能努力控制成本。一方面也不放弃继续招工。不过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加薪招徕人才,该负责人意见有所保留。东莞市虎门杰龙服饰厂老板金华杰则表示,不仅招工难,服饰行业的利润经过重重压缩也所剩无几。自己打算找机会看其他行业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事实上除了外部环境,不少农民工认为企业本身提供的薪酬对员工的吸引力至关重要。由于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规划,很多农民工选择在离家更近的地方企业打工,而且很多人表示“收入也差不到哪里去,而且更方便与家人团聚。”可见长期偏低的工资水平,加上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都是珠三角用工荒的“祸首”。企业则认为自己亦有难处。记者采访一家服饰厂总经理邓某时他无奈地表示:“不是我们不愿意为员工加薪,目前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我们拿到的订单大多是中短期的急单,企业利润十分有限,甚至有的还要亏本,因此不敢大幅调高员工工资。”
民工荒事出有因
综合来说,社会、企业和民工三方面都存在导致民工荒出现的诱因。从社会角度来看,金融风暴影响消退的大背景造成了一定的市场趋势,因此作为派生性需求的用工需求随之上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也抢占了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长期差强人意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欠人情味的户籍、教育政策等无法满足农民工的经济需求和精神慰藉;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考虑用机器代替工人以应对民工荒;在经济不甚明朗的背景下推出新的劳动合同法也被认为为时过早。
从企业角度来说,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意识不到位,也促成了劳动力的流失。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之际,很多企业未能提前就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采取预见性行动,雇员雇主各自的需求无法调和。
农民工方面,群体结构也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如今农民工的主力军大旗已经由80、90后新生代接手,他们的教育背景、精神追求都已经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所偏离。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着中专或高中文化,除工资薪酬,他们同样重视职业前景。因此在就业问题上难免有时“眼高手低”。人力资源市场的很多招聘负责人对此大有感慨。东莞一位电脑配件工厂的招聘代表向记者表示:“我们打算招200名生产工人。但很多前来求职的年轻人一听说是去车间掉头就走。”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新生代求职群体的诉求是对上一代农民工承受的用工模式的纠正,对推进社会公众和平等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应该引起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重视。
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也曾就持续已久的民工荒问题指出,目前这种劳动力的短缺相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他总结认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不足、企业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偏低以及劳资双方沟通渠道有限等原因是造成珠三角地区劳工不足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生活质量有否提高?
从“2010年度珠三角农民工收支结构调查”来看,农民工从经济、教育和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中有所受益。农民工的收入在逐步增长,生存环境在逐步改善。
调查显示,自2009年7月以来,农民工的收入有所上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的支出水平同样在增长,其中食品和住房的开支显著高于文化教育支出。这也意味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有否提高仍待商榷。
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对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相当无视。2010年8月前的统计数据表明,36.3%的农民工未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筑工更是有高达 72.5%的比例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大部分受访民工所在单位只为他们购买一种社会保险。为民工买全五种社保的单位屈指可数,仅占9.2%。农民工小杨的话或许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也不是太懂,厂里说签什么就是什么,只要给工资。”[!--empirenews.page--]
从2009及2010年的调查组得到的信息来看,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收费偏低,教学条件也相对较差。在顺德打工的农民工小吴告诉记者:“我们家小孩三岁半了,想送他去幼儿园,在这边哪里读得起啊!”
地理纵深
五城市1588份问卷调查:
我们试图回答的三个问题
珠三角外来工收支调查首期于2009年7月启动,详细考察记录了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收支状况。今年8月中山大学公共事务调查中心与南方都市报再次携手开展了 “2010年度珠三角农民工收支结构调查”,结合今年农民工劳资领域的热点议题,更新了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收支数据,并就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各个方面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全面分析。
最新一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588份,回收问卷1494份,有效回收率94.1%。调查以珠三角地区五个主要城市为抽样点,发放比例分别是:广州297份(19.9%),东莞292份(19.5%),深圳289份(19 .3%),佛山份318(21.3%),珠海300份(20.1%)。调研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2009年7月以来,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对比先前的年份是否有提高?如果有,提高幅度如何,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2、对比先前几年,农民工的支出水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3、农民工的收支结构在代际层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新旧两代农民工并存对于农民工的收支结构是否有所影响?调查小组成员主要是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学生,他们每人负责分发30份问卷,并负责做一个民工个案采访,记录下群体中个别受访者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工形象。有些人满怀抱负,有些人失落彷徨;有些故事让人欣慰,有些故事让人心酸;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挣扎,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希望。
敬请垂注本报下期报道。
本版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区域经济研究院、中山大学公共事务调查中心
南都记者 陈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