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创新小企业集群式崛起:寻下一个诺基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果你来到外表像“冰壶”的芬兰馆,芬兰人会告诉你,它代表了远古时代被埋在冰层之下的芬兰。他们会以25000块白白净净的乳白色外墙面而自豪——这是由废弃纸张为原料打造出来的新型材料,每块价值12欧元。
到了芬兰馆的内部,他们又会告诉你:你所看到的芬兰人的厨房,桌子表面材料是不会留下任何刮痕的,特地为厨房而设计;你所看到的芬兰人的客厅,看似用麻绳编的地毯和椅子,实际上都是用纸做成的……同时芬兰人会特地补充一句: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芬兰的中小企业。
据2010年上海世博会芬兰政府副总代表溥明睿(Mikko Puustinen)介绍,在芬兰馆内参展的70多家合作伙伴中,除政府机构和大学研究机构外,有近一半是来自芬兰的中小企业,他们代表了芬兰在尖端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力量。
世博会开幕以来,每天有大约3万游客莅临芬兰馆。游客们从进馆到出馆,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却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慨:
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湖泊被严重污染的地方,如何在几十年内使得国内80%的湖泊水质达到优良?一个在上世纪70年代还落后贫瘠的北欧小国,如何成为“创新教父”John Kao口中“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创新集中地”(《哈佛商业评论》)?
1.芬兰:一个国家的孵化科伯利公司(Chempolis Oy)这家小企业在芬兰只有几十个人的规模,却拥有先进的生物精炼工艺。他们将非木材原料用来生产高品质纸浆,解决造纸木材稀缺的难题。在芬华创新中心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中国的两个战略技术合作伙伴,使得这项前沿技术得以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园区内的芬华创新中心(Finchi, Finland-China Innovation Centre),入驻了像科伯利这样的30多家来自芬兰的中小企业。他们和芬兰贸易协会(Finpro)、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 Finnish Funding Agency f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比邻而居,为开拓中国市场做准备。
根据芬兰企业联合会的报告,2008年芬兰国内除了农业领域,共有26.3万家公司,其中99.7%是雇员人数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而93%的芬兰企业是雇员人数只有1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
芬兰驻沪副总领事溥劳瑞(Lauri Pullola)表示:“芬兰资源并不丰富,人口也不多,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所努力。在芬兰有千千万万拥有尖端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他们是芬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芬兰的创新体制中,作为公共领域的政府部门和作为研发先锋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很紧密。芬华创新中心是芬兰劳动和经济部、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以及芬兰贸易协会共同组建的半官方商业服务机构,其一半资金支持来源于政府。
溥劳瑞说:“芬华创新中心就像是一把大伞,照顾着其中若干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在中国发展的基础性商业服务。等他们‘长大’后,就会搬出这里。” 从2005年芬华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已经有40多家芬兰中小企业“孵化”成功,独立开拓海外市场。
“像Tekes这样的芬兰政府机构之所以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是因为芬兰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家,其尖端的科学技术必须走出国门才市场需求。”溥劳瑞说,“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可能不会那么快在他国设立工厂和分支机构,那么他们就需要找到海外合作伙伴,进行项目合作和开发。
Tekes仅2009年就有43%(825个)的项目是国际合作项目。据其高级经理蒋颖介绍,目前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支持的在华投资或合作的超过100个项目,涉及生命科技、纳米、无线通讯、新能源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其中大部分项目是由在芬华创新中心的这些中小企业参与的。
芬兰的公共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来已久。2008年,芬兰用于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为69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以上,2009年也保持了这一水准。据Tekes提供的一份报告中说,在接下去的几年内,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4%。在这60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中,大部分是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而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研发投入达到了30%,其中大部分提供给了芬兰千千万万中小企业。
由芬兰劳动与经济部发布的2009年《芬兰创新体系评估报告》中提到,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等方面和大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芬兰创新政策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遍布芬兰的各类中小企业。
在芬兰议会的直接领导下,芬兰创新基金(Sitra)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共部门,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制高点,推动芬兰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力。为了保证这一机构的独立运作,芬兰将Sitra的责任由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是芬兰创新体制的基调。
与此同时,Tekes作为芬兰投资研究和科技发展的主要国立机构,2009年在芬兰共投入了5.79亿欧元,用于2000多个项目的研究,每年大约有3000家公司和800个研究机构与芬兰国家创新局合作,合作的形式包括联合项目、技术转让或者信息交换。
在这些项目中,“Tekes只支持应用性研究,尤其鼓励高风险投资的研究项目,通过低息贷款或资助,为项目提供资金。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在这些投资领域承担必要的风险。”蒋颖说。
2.集群战略抢跑新能源近几年来,芬兰人一直被另一个问题困扰:谁是下一个诺基亚?在无线通讯领域的技术壁垒逐渐消失的今天,芬兰人下一个支柱产业究竟在哪里?
2010年上海世博会芬兰政府副总代表溥明睿说,如果说森林木材、机械制造和无线通讯分别是今天芬兰经济的“三条腿”的话,那么清洁技术产业集群已经逐渐成为芬兰的“第四条腿”。
芬兰驻沪副总领事溥劳瑞认为,很难说清洁技术是某一个行业的发展领域,清洁技术更不是某一个大企业的独立舞台,它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因此,清洁技术就更需要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起来。
这样的产业集群在芬兰已经初具规模。芬兰清洁技术板块大约有200家公司组成,分布在四个最为著名的专业中心:赫尔辛基、库奥皮奥、拉赫蒂和奥卢及周边地区,这四个中心覆盖了芬兰全部清洁技术公司的60%,有80%的清洁技术研究活动在这里开展。芬兰公司在清洁技术产业拥有多项专利,包括生物废料发电技术、热电联产和发电厂自动化等,在利用生化燃料、开发燃烧技术和高效燃烧链等方面,在工业化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溥劳瑞对于芬兰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有深刻的理解:“在清洁技术领域,在芬兰的中小企业中,聚集了很多很有智慧的想法,但是他们可能缺乏大量雄厚的研发资金来使自己的想法商业化。”[!--empirenews.page--]
为此,芬兰工商业联合会2007年2月推出了芬兰清洁技术项目(Clean-tech Finland),该项目旨在将芬兰企业的专业技术推向国外,加强这些企业在清洁技术市场中的地位,使得芬兰到2012年时在环保的商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芬兰创新基金会Sitra主席埃斯科·阿霍(Esko Aho)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芬兰清洁技术项目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通过提升芬兰环保行业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活动和竞争力来得以实现。
这一扶持中小企业在未来清洁技术领域占据有利位置的国家级推动项目,逐渐在海外市场得到了回报。
作为芬兰清洁技术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FECC, Finnish Environmental Cluster for China)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按照其中国首席代表杨凤辉的话来说,FECC是“手把手”帮助企业:寻找商业开发伙伴,和国有大型企业谈判,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
目前,经由FECC之手促成的芬兰中小企业和中方的合作项目规模达到了20多亿,各类环保领域的尖端专利技术在强大的半官方机构的支持下,实现了迅速的商业化。
“由于FECC是一个中立的机构,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都有深厚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帮助芬兰的中小企业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时,双方减少了很多信任成本。”杨凤辉说。
说话间,杨手头就接到了来自中国一家拥有9项专利技术却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小型环保公司的案子。他表示,借由FECC而促成合作的“芬兰模式”,也可以被中国中小企业所借鉴。
3. 创新精神的社会基因“芬兰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溥劳瑞分析道,“因为在芬兰,即便再大型的企业,比如诺基亚,都是需要各种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小企业来为它服务,提供全方面不同的技术。我们习惯于把这些研发力量分散到不同的机构组织中去,而不是尽力使某一个机构变得更大。”
而据芬兰国家创新局(上海)高级经理蒋颖介绍,他们来自政府创新基金的这些资金,即便要投入到大型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中去,他们也会要求这些企业尽可能吸收更多的中小企业到这些项目中去,这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必要条件。
北欧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内敛害羞的民族。“芬兰人很内向,但同时又很疯狂。”溥劳瑞开玩笑地说,“更重要的是,芬兰人有强烈的企业家精神。芬兰政府的大量支持项目,正适应了这样的需求。”
在芬兰,超过70%的首席执行官都拥有工程学位。仅在赫尔辛基一处,就有35000多名研究人员,这在仅有500多万人口的芬兰是个庞大的群体。这些技术专家们一旦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都希望成立一家企业,独立开发尖端技术。于是,芬兰创新基金Sitra和芬兰国家创新局对于创新的大力投入,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聚集在一处,就能吸引更多的“鸿儒”,赫尔辛基就是这样一个人才聚集地的代表。
芬兰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显然还有更深层的用意。
和多数欧洲国家一样,芬兰近些年面临着相对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芬兰社会的整体失业率在8.7%左右,相较于前两年有所上升。芬兰企业联合会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在芬兰全国的私有企业雇员中,61%受雇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为芬兰贡献了49%的商业收入。
溥劳瑞指出:“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渠道,这也是芬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芬兰人也坚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的出现,将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帮助培养更多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上缴更多的税,这样政府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创新体系中,帮助其他更小的更尖端技术的企业。“这才是一个社会应有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