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存亡的生死符:真的有损健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3D电视到底安不安全?”
以上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目前的消费电子产业界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特别是当这个产业的接下来几年的命运,有可能会与一系列广泛的、打算直接强迫消费者接受的3D产品相关。
最近三星电子(Samsung)在其澳洲版官方网站上列出了一堆3D电视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挑起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话题,而且完全不清楚为何三星只在澳洲版网站上发布该则3D电视警告文章──目前三星的3D电视产品已经在包括美国市场的全球各地销售,因此就像是Insight Media总裁Chris Chinnock所言,所有消费者应该都背负同样的健康风险。
也许我比较天真,但我实在没办法不疑惑,像这样的警告文章为何会在此时出现?毕竟,3D蓝光光盘与3D电视产品,已经准备好上市开卖。
如果已经有人知道看3D电视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甚至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可能性,那为什么要这么急着把3D电视推向大众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当那些掌管家庭采购权、紧张兮兮的父母们看到这样的警告文,他们还会去买台3D电视给小孩当圣诞礼物吗?不难想象他们是会誓言永远不碰3D,还是只轻描淡写地快速拨个电话询问家庭医生。
Insight Media的Chinnock怀疑,三星的警告文是一个俗称「CYA (cover your ass)」的预留后路手段,因为在未来某天,完全可能会有人会出来控告三星,指其3D电视产品让他如何如何:“因此你必须设想各种可能的状况,做好万全准备来声明你不必负任何法律责任。”也就是所谓的“举反证(Proving a negative)”。
所以,这意味着厂商在3D电视机上加注的那些冗长警语,完全只是法律术语,好为任何可能发生的消费者健康问题负担最小的责任?不尽然如此,Chinnock表示:“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到现在尚未有足够的研究,来证明3D电视究竟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
半年前,笔者曾经与Real D的全球消费性电子业务总裁Koji Hase聊过,他指出这许多年来,上百位使用类似的3D视频工具进行研究的专业人员,都没有传出什么健康问题。但问题是在科学上,要举出反证(证明某件事不会发生)永远都会比找正面证据来得困难。
让我们再退后一点点来看:有件事Chinnock说得很清楚、我也觉得很合理的,是:“在几乎所有的案例中,观看3D视讯所造成的眼睛疲劳、恶心或是头痛,既不是3D显示器本身、也不是3D眼镜的关系,而是与3D视频内容的创造、后制作以及视讯处理过程有关。”换句话说,每个积极推动3D的人都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特别是在3D内容创作前期。
显然,每个人对于不同程度的3D视频有不同的耐受度,当人类的弱点与艺术创作的拓展性必须一起考虑,就会带来许多困难、也无法轻易地在短时间内订出3D电影制作规格。不过Chinnock也坚信,有些做法还是能让情况有所进展,他的「三阶段计划」想法如下:
第一步──定义出所有可能导致眼睛疲劳、恶心等不舒服症状的因素,例如影像校准、水平与垂直错位、色差、亮度差、视差(parallax)量、快速场景切换等等:“例如场景的切换、快速从3D前景跳到后景又跳回前景,只会让观众的眼球猛力转前转后。”Chinnock表示
第二步──定义出安全范围与相关参数,让色彩不匹配与影像错位保持在可容忍的程度,并设定出参数以及「安全地带」。
第三步──为3D内容创作、后制作建立指导原则与最佳范例,然后订定一套评级制度,能自动记录一部3D电影的不同特性,诸如深度转折以及其持续时间等,并指出这些特性会超出所谓「安全地带」的风险程度。Chinnock认为,由于每个人对不同程度3D视讯的个人感受与耐受度不同,因此最自然的作法就是期望厂商们能在未来提供3D内容的分级。
以上的计划听起来不坏,但我们最快能真正开始订定一套评级制度?很遗憾的是,恐怕没那么快;Chinnock表示,那些不同的3D产业联盟看来会支持这些想法,但是需要有产业领导者出面,来统整所有概念的并订出制度。他并预言:“会出现很多烂3D电影,很快就有。”
笔者认为,避免“3D电视灾害”发生的方法,并不只是在产品包装纸箱上加注警语而已,产业界需要提供内容制作者相关工具,好让消费者能有一个可依循的评级制度、协助他们辨别即将收看的3D视频强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