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比亚迪半导体亏损调查:生产线可称老古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初冬的傍晚天黑得早,宁波北仑港保税港区的比亚迪宁波半导体公司(原宁波中纬)依旧冒着腾腾的热气,公司墙上贴满了新员工的名字,由于人数众多,许多人还来不及办理入厂证件。大批身穿比亚迪厂服的员工走出工厂大门,投入茫茫夜色,这里有许多来自深圳的年轻工程师,他们正试图适应在宁波度过的第一个寒冷冬天。
这些员工身上,承载着王传福的野心和梦想。“王总(王传福)今年已经来看过好几回了,看得出他对我们这里的期望很高。”宁波比亚迪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原来宁波中纬留下的近10名台湾高管仍然管理着这个工厂的生产,而在厂房边一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上,已经悄然搭起了建筑设备——这里很可能成为比亚迪电动车驱动设备的新生产线。
然而就是这家被王传福甚至巴菲特寄予厚望的工厂,近来引起了业界颇多猜测。
11月16日,有媒体报道比亚迪宁波工厂发生巨亏,随即比亚迪股份的股价一路大跌,由最高时的88元港币一路下探到64元港币。11月19日,比亚迪股份(1211.HK)发布澄清公告称,比亚迪宁波半导体有限公司(原宁波中纬积体电路)的实际亏损数额远低于有媒体报道的每月5000万的数额。截止到12月1日收盘,比亚股份大涨近10%,报收71.8港元。
资本市场似乎接受了比亚迪的解释,然而围绕其电动车战略,直到今天,这家工厂的真实状况,仍然像一个谜。
1.71亿的合算买卖?
在比亚迪并购该工厂前,宁波中纬可谓命运坎坷。
2002年,台湾留美博士冯明宪与蔡南雄两人来到宁波,鼓吹他们的市场理论:国家不应一味支持高档项目,忽视成熟且经济效益更好的低端市场。他们认为,当时已经略显过时的6英寸生产线虽然低端,但基础市场大,效益应该不错。
2002年初,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中纬积体电路有限公司在宁波保税区开设了宁波中纬电路工厂,分次投资2.49亿美元,引进台积电1980年代的6寸半导体生产线,成为宁波市第一家半导体生产企业。
记者在原宁波中纬的工商资料中看到一份当年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在报告中提到的,该工厂预计年产6英寸芯片24万片,实现产值8400万美元,其中50%用于出口。
然而事与愿违,一直到宁波中纬破产,其效益最好时的月产量也仅为一万多片。
宁波保税区在一份内部分析报中指出,中纬等公司出资结构先天不足,资金链紧张,原因是注册时多以进口设备充资,货币出资很少,虽合法律规定,但造成出资结构先天缺陷,导致流动资金不足,加上其他风险,企业多资不抵债。
由于资金不足、生产线老化等原因,宁波中纬的产能一直无法有效扩大。在此期间,又发生了部分台湾高管套取公司资产的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困境。
2008年下半年,宁波中纬终于资不抵债,宣布破产。2008年9月,宁波中纬正式将相关资产包括工业房地产及电子设备、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专有技术项目转让等打包拍卖。
然而包括方正微电子、上海贝岭微电子等国内多家IT厂商在考察宁波中纬的情况后,鉴于其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均对此兴趣寥寥,其第一次拍卖以流标的尴尬局面收场。
一个月后的第二次拍卖中,比亚迪股份以1.71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得宁波中纬厂房、设备等资产。此时,距离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入股比亚迪股份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工商资料显示,2008年10月23日,比亚迪以货币出资,在宁波保税区注册了“宁波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其中比亚迪股份(1211.HK)出资1.8亿,占股90%,深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出资2000万,占股10%。
自此,宁波比亚迪半导体开始全面接手原宁波中纬的业务。但质疑声很快接踵而至。
“老古董”被垂直整合?
有分析认为,比亚迪所购的生产线源自台积电1980年代的二手产品,距今已有20多年历史,在国内半导体制造业可称作是“老古董”,在国内竞争力低下。
“据我所知,比亚迪在收购宁波中纬之后,劝退了许多原来的代工客户,不再以晶圆片代工为主要业务,而是正在融入到整个比亚迪的产业链当中。”半导体产业调研机构iSuppli中国分析师顾文军告诉记者,这符合比亚迪一向的“垂直整合”战略。
在此之前,王传福一向对高科技生产线嗤之以鼻。在比亚迪的IT业务中,其生产线上的设备60%都由自己开发,模式是将每一道工序分解成若干个工位,并用大量人工代替机械化生产,借此降低生产成本。在汽车生产上,比亚迪也使用了同样的方式。
比亚迪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对这条落后的生产线进行有效的改造,尚不得而知。
记者在宁波比亚迪半导体工厂了解到,目前该工厂的半导体产量已经达到每月7000片——原宁波中纬的最高月产量约为1万片。不过,这一产量相对于其它半导体厂商来说,仍然太小了。比亚迪集团内部的订单尚不足以支撑整个宁波中纬的生产线,因此目前该工厂仍然从事部分对外代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