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联合调查 给多晶硅行业打过剩预防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抬高准入门槛,小型企业出局
今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等上报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认为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近期会同国家发改委,对全国光伏产业进行了联合调查。
据了解,《准入标准》将包括企业设立、布局、注册资本、环保要求、生产规模等内容,细化资源回收、能耗等指标,加强环保要求,确定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并将防止职业病、安全生产等纳入考量。
工信部要求,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开发。
专家:行业“虚拟过剩”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史利民昨日表示,“工信部的深入调研,掌握了一手数据,不仅有利于多晶硅产业修正过去一些不太正确的发展思路,也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我个人认为这个行业目前是‘虚拟过剩’,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并不存在真正的过剩,但如果不加以管理和引导,未来存在过剩的可能。”史利民分析,多晶硅产业早期发展确实过热,因为有着400%左右的利润,许多企业及地方政府“一拥而上”,但许多项目处于立项等初级阶段,很多项目还分一期、二期、三期。产能目前还没有完全释放,没有出现过剩,起码到今年年底不会出现。
光伏龙头企业:实际产量很差
史利民对多晶硅产能的判断,在企业方面得到了印证。国内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的副总裁刘志波对记者表示,当前多晶硅的产能是“计划过剩”,其实实际产量很差。
“当前国内60%的多晶硅原料需要进口,剩下的40%也不是高端产品和高质量产品。” 刘志波介绍,多晶硅行业的现状是:总量不过剩,质量比较低,能效和技术水平偏低。“多晶硅的过剩是‘表决心’的产能过剩了,地方政府汇报材料中的产能过剩了。”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内光伏总产量将达到3500兆瓦,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00兆瓦,硅太阳能电池产量为3400兆瓦。依此计算,今年我国多晶硅进口仍需1.4万吨。“这么大的缺口怎么会过剩呢?” 刘志波表示。
工信部:企业要兼顾国际市场
“比起以行政命令规范行业,通过市场规则决定多晶硅产业发展更好一些。”史利民认为,“目前企业发展已不盲目,这个行业也告别了‘暴利时代’,未来将在合理利润上进行竞争,企业会根据市场微调自身策略”。
工信部则指出,国外市场也非常重要,企业不要单单死守国内市场。未来要研究扩大光伏市场国内消费的政策、支持用国内多晶硅原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兼顾国际市场。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