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全面进步或是得失参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看过太多的视频编解码样本,对伪影(artifact)很敏感,在电视时也常会从QoS(服务质量)的角度看问题。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家看时代华纳高清有线电视播放的《大卫深夜秀》。从QoS的角度,这节目烂得令人发指。图像的Glaring问题每分钟至少出现一次图像就会有明显的问题。节目有时会出现数帧的冻结,有时会在出现快速运动目标时,产生伪影。还有些时候图像会局部破碎,这种情况随机而分散,但在整个节目播放过程中不停发生。这些让我无法忍受,切回标清信号后这些问题反倒消失了。
很显然,CBS电视台的工程师们绝不可能把这种低质量的高清信号送出演播室。直觉告诉我这是时代华纳有线电视的问题,它那吃紧的CBR(恒定比特率)频道带宽就是罪魁祸首。(一些报告测出美国有线电视的MPEG-2编码CBR高清信号的码率一般只有大约10Mbps)。这种情况遍及全国,相关报道层出不穷。
高清遇到的QoS窘境引出了一个根本问题:高清到底是代表着标清的改进或者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折中?
早在80年代末,美国刚开始考虑高清传输时,根本就没有DTV(数字电视)。高清当初预期采用模拟型号——就像日本媒体的HiVision系统那样。这代表着全面进步。高清在不损失任何标清特性的同时,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以及宽屏。
20年后的实施过程中,情况被证明很复杂。高清确实带来了更多的细节以及宽屏。但在有线电视上,代价是图像中会出现伪影,大量的伪影。
这样的矛盾并不局限于有线电视。摄像机的消费者和设计者也面临着类似的折中:图像传感器以降低暗光线环境下的敏感性为代价换取更高的分辨率。这是基本的物理问题——不论何种直径和技术的传感器,更高的像素都意味着单个像素的面积更小。存储则代表着另一类高清折中。
在全面高清化的狂潮中,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应当保留消费者的视角。时代华纳等高清运营商应当整顿好自己的高清QoS问题,比如将每个高清频道的码率提高几Mbps或者干脆转用效率更高的H.264压缩方案——这个转换不可避免,但需要可观的基础设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