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引领中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占地总面积87平方公里,综合排名位居中国57个高新区的第4位。现有入驻企业13,000多家,其中IT相关企业近1,000家。
成都高新区(CDHT)已逐步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光通信产品制造研发、电子终端产业制造等领域中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异军突起,涵盖IC设计、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以及相关行业应用等领域。
“在过去的一年中,CDHT在软件(包括集成电路)和服务外包、互联网和运营等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CDHT管理委员会郑莉副主任表示,“其它的突出领域包括光电产业,通信行业和新能源等。”
“成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具备企业运营成本优势;二是超过50年的电子产业积累;三是丰富和优质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成都拥有40多所高校;四是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与市场支撑,四川是中国人口数量第二的大省,具有辐射西南6省、市的作用和地位。”郑莉总结道,“以TCL为例,其从成都销售的电视数量占到其产量的25.6%。”据了解,TCL已决定在CDHT新建LCD电视生产基地。
“借助成都在中国领先的人才优势,R&D企业是我们引入的重点企业,但制造企业也是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对形成产业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本地的就业也有极大的帮助。”CDHT投资服务局姜斌局长介绍到,“以华为为例,其成都研究所有2,000多研发人员,从事下一代通信LTE技术的研发,而华为-赛门铁克则有1,400人。”
地震影响有限,投资力度未减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成都作为灾区辐射区,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汶川大地震当时对成都高新区部分企业生产线上的产品造成了损失,但大部分企业在2至3天内恢复了生产,”郑莉回忆到,“但成都未列入到任何灾区的目录中,这取决于成都盆地特定的地质条件。同时,高新区的生产和研发也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在震后一年的时间内,众多企业持续入驻CDHT,包括ASM太平洋科技公司在高新区设立半导体设备研发中心;美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MPS)签署项目,将投资由1,200万美元增加到5,100万美元;华为-赛门铁克将投资总额增至1.5亿美元;世界第5大柔性电路板及组装元件生产商美国维讯(MFlex)拟于5年内投资1.2亿美元建设柔性线路板项目。同时,京东方和深天马的液晶显示面板项目正在建设中,中国建材集团液晶玻璃项目也于近期落户CDHT,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宣布的4万亿消费刺激计划中有1万亿将用于汶川灾区重建,通信线路及设备的修复和升级将导致通信器材、光纤光缆等产品市场需求大增。同时,对家电、医疗设备和远程教育等的需求也将快速提升。
集成电路产业链日趋完善
在CDHT,包含IC设计、制造和封装的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形成,“成都高新区目前有60多家IC设计公司,其中约70%已有产品推出,”CDHT创新服务中心项目部蒋军博士介绍到,“结合本地产业特色,这些IC设计公司主要产品覆盖了通信、音/视频、IP和形式验证软件等。”成都是中国的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该基地也归属于蒋军所服务的创新服务中心。
“在服务中心,我们建立了IC共用平台,向园区内的IC设计公司开放,他们可以免费使用EDA工具、测试验证和IP共享平台,”蒋军说,“目前园区内的一些企业年销售额已近2亿元人民币,部分企业的产品在国内位于前列。在2008年,基地增加了约10家IC设计公司。”
在CDHT创新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四川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在筹备之中。这个联盟采取自愿合作的体系,将在针对一类终端产品提供配套IC产品的设计公司中形成一个联盟,共同向市场推广他们的设计和解决方案。同时,服务中心也争取今年年底建成一个电子整机测试平台,实现上、下游一体化支持。
“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世界一流园区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汤继强局长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思路,“以高新区现有的产业为基础,做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并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
成都高新区将组织园区内企业参加将于2009年9月22至23日第二次在成都召开的国际集成电路研讨会暨展示会(IIC-China 2009秋季展),在展示其在微电子和其他新兴电子信息领域领先技术和产品的同时,向国际和国内厂商展现高新区的服务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