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转型:代工巨人与中国制造的交错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应该说,代工巨人富士康在过去一年的全球经济衰退阴影下所遭遇的攻击和挑战,恰恰正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化浪潮中何去何从的一个巨大缩影。
仅仅一年前,人们还在以追星式的眼光欣赏并研究这家全球代工王在中国大陆的渗透与扩张之旅:
1993年富士康在江苏昆山开始兴建的昆山信息科技工业园,目前占地1400亩的厂房、宿舍规模,开始直逼其大陆的最初据点——深圳富士康科技龙华工业园。
而各地政府陆续披露的数字显示,深圳和昆山的样本,不过是一个开端。这个从1996年开始就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成长的制造体,就像一辆刹不住的跑车,以电闪雷鸣之势在全国各地复制其深圳、昆山的成功——山东烟台科技园,占地3.3万平方公里,三四年的工夫,员工已超过5万人;山西太原,2400亩地,几年时间也已超过3万人;此外还有营口、武汉……
至2007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经超过13个,分布路径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90年代转到以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再顺势向北伸向烟台、秦皇岛的环渤海湾,乃至东北老工业区沈阳等地;近几年富士康在大陆的渗透趋势,已从沿海转向了以武汉、山西为代表的中西部……
自1988年投资深圳开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迁徒,至1996年富士康的销售额已达5亿美元,初具规模。此后一路飙升,至2006年达到340亿美元,2007年突破450亿美元。
富士康在大陆依次迁徙的每个节点,都恰好暗合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整体经济发展路径——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先东部,再中西部,先沿海,再内陆。富士康所到之处,也见证了中国从沿海到内陆地市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各地政府的每一次发展冲动。
如果没有2007年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次贷风波及此后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风暴,这样的扩张和迁徙,最多被解读为一场围绕着以成本为中心的“产业转移”。按照世界每十年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产业迁徒之定律,“转移”是解决迁出地由城市饱和、资源日渐匮乏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的必然连锁反应。
但是,突如其来的危机加剧了中国对“转移”以及“转型”的焦虑:全球订单下降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制造刚刚巩固下来的规模优势?沿海城市在产业“转移”之后能如愿“转型”吗?受“成本”驱动的富士康们,如何摆脱经济周期的困扰,又如何摆脱不断迁徒的宿命?
关于这些追问的答案,已经隐含在富士康进驻中国大陆的第一站深圳龙华镇,以及深圳的“城中城”——富士康龙华工业园——的交错命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