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比亚迪上演“无间道”:原因都为钱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历时3年半的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一案曲折离奇,近日风向突变。官司背后实际上是手机代工业的激烈竞争。
中国已有6亿手机用户。富士康与比亚迪之所以缠斗得难解难分,实际上就是手机代工利益之争。
一纸公告,改变了博弈双方的棋局。
12月2日,比亚迪发布紧急公告称,公安机关已撤消针对该公司的调查。由是,历时3年半的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一案,风向突变,原本把握胜负手的富士康,形势突然变得对其不利起来。
或许是结局———
改变双方“命运”的公告
这份公告,对于比亚迪来说,其价值比黄金还珍贵,它可能彻底改变博弈双方的命运。
记者在这份注明发放时间为2008年12月2日22时57分的报告上看到,比亚迪特别声明,由于案件发生重大变化,公安机关撤销了对该公司的刑事调查。
不仅如此,原本取保候审的比亚迪创始人之一夏佐全,也收到公安机关出具的《解除取保候审议定书》,终止对夏的所有调查。
比亚迪的福音,对于富士康来说,就是坏消息了。同一份公告显示,为案件证据进行司法鉴定的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有关负责人赵军及陈勇、刘付兴,因涉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和收受贿赂,已被公安机关逮捕。
而原比亚迪员工张朝正,也涉嫌非法收受富士康贿赂,为富士康窃取该公司保密文件,被公安机关逮捕。
对比亚迪不利的“阴云”几乎全部消除,对富士康不利的乌云正徐徐飘来。“富比大战”的形势急转突变。
过程很复杂———
针锋相对斗争了三年半
富士康与比亚迪的恩怨,缘于三年半之前的2006年6月。当时,富士康旗下的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市中级法院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索赔500万元。
其后,2007年7月,富士康和其母公司在香港再次提起对比亚迪的诉讼,索赔650万元。3个月后,因被告主体变更,富士康撤回在香港的起诉,变更当事人后以相同的事实和案由重新起诉。
由于案件一波数折,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双方你来我往发布公告达17次,它一直被评为“中国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第一案”。
对于比亚迪来说,2008年12月之前,形势一直不太有利。尤其是今年4月10日晚,富士康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已于3月20日拘留比亚迪前董事夏佐全。
资料显示,夏佐全是比亚迪创办人之一,主要负责集团的一般营运,2002年6月起担任比亚迪主席外的唯一执行董事。不过,今年4月7日比亚迪的延迟公告称,夏已于3月20日因个人原因辞退执行董事及副总裁职务。
夏佐全当时的被拘留,一度令业界猜测,比亚迪将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富士康有望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然而,比亚迪的努力一直没有结束。记者查询得知,今年2月28日,比亚迪曾公告称,深圳中院送交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的电脑硬盘,所涉及的文件数目以及之前发布的官方鉴定报告所述文件数目比移送北京检测时多出17份。该公告认为,这块作为富士康指认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的重要证据之一的比亚迪硬盘,其数据有可能被篡改。同时,比亚迪对硬盘中资料的真实性和是否能作为证据提出质疑。
事隔10个月后的公告表明,比亚迪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比亚迪咸鱼翻生。”有业内人士评论说。
原因都为钱———
手机代工利益之争
“富士康与比亚迪之所以缠斗得难解难分,关键在于手机代工业的激烈竞争。”有关专家分析说。
对于这个行业的传统老大来说,比亚迪的出现,明显是动了富士康的“奶酪”。据悉,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近年来一直以几何级数增加:2004年为9.30亿元;2005年则达到19.06亿元;而2006年一下子暴涨到了51.35亿元。
正是在2006年,富士康决定拿比亚迪“开刀”。而在起诉书中,富士康称,“因商业机密被窃,令富士康损失了人民币51.3亿元的生意。”它的计算依据,恰恰就是比亚迪当年的手机代工营收。
事实上,富士康和比亚迪的客户争夺战早已打响。据悉,比亚迪80%—90%的手机代工业务都集中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身上,而这些大牌厂商此前一直是富士康、伟创力等厂家的“老主顾”。
“未来手机部件业务的拓展策略,是继续寻找更多国外手机供货商的客户。”在2005年的财报中,比亚迪毫不掩饰地说。
不过,对于这两家巨头来说,纠缠于官司的同时,它们都将面对手机代工业务萎缩的尴尬现实,品牌手机厂商的利润下滑也直接导致代工毛利率的大幅萎缩。据悉,2008年上半年,富士康净利润同比减少56%,比亚迪的毛利率水平也从去年同期的34%下降至1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