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企业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集成电路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产业,各国政府都会不遗余力地促进其发展。如俄罗斯、美国纽约州及以色列政府等的作法都是政府投资或者提供补助资金。近期有消息称,Sitronics(莫斯科)将从俄罗斯政府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在泽廖诺格勒建造一个300mm的晶圆厂。
据悉,Sitronics新的晶圆厂将采用授权许可的65nm和45nm工艺技术。技术将来自IBM、Intel或者意法半导体。65nm技术的主要产品将用来制造数字电视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芯片。Sitronics工厂从2007年开始采用意法半导体公司授权的0.18um工艺,制造护照、手机SIM卡、银行卡和RFID标签等芯片。今年该公司己转入0.13um工艺,计划在2009年开始采用90nm制造芯片,目前月产能为8英寸10000片。据Sitronics发言人Irina Lanina透露,项目总投资584.27亿卢布(23.71亿美元),其中269.23亿卢布(10.92亿美元)来自俄罗斯政府。
AMD于2006年就计划在美国纽约州投资35亿美元建造一座12英寸厂,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纽约州政府将补贴该项目12亿美元。再有如2005年12月,英特尔计划在以色列的水牛城新建300mm厂fab28,这是英特尔的第二家支持45nm工艺制程的厂,总投资为35亿美元,预计08年下半年开始生产45nm处理器。英特尔首家45nm厂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fab32。Fab28是英特尔的第7家300mm厂,在20万平方英尺洁净厂房中有无尘室面积达1万8600平方米,以色列政府为此提供5亿美元扶植资金。
由上所述,各国政府为了吸引12英寸生产线的落户都动足了脑筋,采用资金补助或者投资是常用的手法,似乎并不与WTO有抵触。从中可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政府可以入股或者补助资金,但是这个企业的主人,或拥有者仍是企业,而绝不可能是政府。
由于目前投资一条12英寸生产线,不管釆用IDM或是代工,月产3万片要投资15亿美元以上。按性价比,即便做逻辑电路最起码由90纳米起步,如果想做存储器连60-70纳米都己落后,所以就需有个技术合作伙伴由国外引进技术。西方的瓦圣纳条约规定,凡高技术出口中国要有一个出口许可证,即根据用户的性质及用途来审查。如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相对审查就比较简单,而如果涉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光是民用还是军用性质就很难界定。
目前中国除了中芯国际在北京、上海分别有两条12英寸生产线外,还有一条由中芯国际全力支持的武汉地方政府建设的12英寸生产线。就是这条生产线有点蹊跷,可能更多的是要从中吸取些经验与教训。此外,海力士和英特尔分别在无锡及大连建立独资的12英寸生产线,总计中国己有5条12英寸生产线。
众所周知,12英寸是高端集成电路的标志,然而目前阶段在中国可能还不能完全用市场机制来推动,中国一定要涉足也似乎没有大的分歧,但是在做什么产品方面有着多种看法。显然都想做量大面广的产品,否则无法使产能利用率提高。从单个品种看,CPU及存储器(包括flash)是两类最大的产品,相比较而言,可能做存储器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最近传出日本尔必达欲在苏州合资建12英寸厂,相信有合资模式及50纳米技术等一定能提升中国的竞争实力。
标杆企业必须具备先进性及代表性的特征,但似乎很难给出一个确切定义,通常的作法会依中国或者全球的排名来衡量。如目前会拿中芯囯际或其它公司的水平来表征中国集成电路业的水平,而不可能以无锡海力士厂的水平为参照,这点是大家的共识。标杆企业才能支撑起本地产业,因此半导体业的发展十分需要有政策来培育及促进标杆企业的形成,只有做大、做强、有品牌的企业才能占领国际市场及迎接周期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