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平板显示产业欲要上游话语权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这只是大陆企业拓展产业中上游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过去两到三年来,大陆企业一直没有忽视产业细分,已在玻璃基板、材料设备、驱动芯片等领域呈现出整体构建趋势。
细分产业向中上游渗透
TFT-LCD产业链包括上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材料、中游面板及组件和下游终端整机产品三部分。
早在2002年,由台湾剑度公司主导的剑腾,便在上海张江开始了彩色滤光片布局,公司董事长凌安海当时说,计划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0亿美元。不过,由于项目未获台湾地区批准,最终搁浅。直到去年被上海仪电控股后,才重新启动。
去年8月22日,上海广电电子与富士胶卷联手投资额2.7亿美元,进入这一领域,预计今年11月量产。由于当时剑腾没有量产,这家合资公司同样宣称自己是中国大陆首家。
彩色滤光片是平板显示关键零部件。之前,中国大陆在大尺寸显示领域,完全依靠进口台湾地区以及日韩的产品。
就玻璃基板来说,大陆已有两条生产线,分属河南安彩高科、彩虹集团。安彩高科的项目前年5月已上马,总投资近22亿元,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彩虹集团的总投资则约为13亿元,目前正在紧急建设中。
另一关键零部件则是液晶驱动芯片。之前,这一市场基本由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部分公司控制,目前,上海新相微电子已经成为大陆企业中的领导者。6月8日,上海市经委和上海市信息委联合宣布了“上海市促进整机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业联动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新相微电子设计的驱动芯片销量已破1000万片,并已被上广电、华映等大厂采用。
仍显孱弱
大陆企业进军中上游,有利大陆企业控制成本,降低竞争风险。因为面板产品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而面板产品中,弹性最大的又是原料成本,约占60%~70%。目前全球前三大液晶材料生产厂商均为国外企业,即德国的Merck公司、日本的Chisso公司和Rodic公司;玻璃基板的供货则主要由美国康宁、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NHT等控制。而偏光片市场,则主要由四家日本公司所垄断。
不过,目前韩国技术进步速度最快,在某些领域已超过日本,尤其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三星和LG Philips两大厂商表现尤为突出;台湾地区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虽大,但核心技术占有量仍很有限。
中国大陆的企业在这个领域发展中显然只是起步,短期内更是无法撼动既定的市场格局。
目前大陆企业缺乏高端TFT用液晶材料生产技术,更不用说产业化之路。安彩高科、彩虹集团进入了LCD用玻璃基板领域,剑腾、上广电进入中大尺寸LCD彩色过滤片,但仍无真正的市场份额;大陆偏光片的生产主要以低档TN为主,而产值和利润更高的TFT-LCD用偏光片基本依赖进口。
这种尴尬的局面与之前产业政策的引导有关。以往业内提及平板产业,基本就等同于面板与整机的生产,这导致大部分产业资源被投入到这两大领域,从而让整个产业链有些失衡,错过了部分细分市场的机会。
计世资讯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大陆液晶生产线的本地配套率仅为30%,而且包括合资企业,与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差距明显。
提升产业协同
尽管中上游环节的话语权明显缺失,但借助整机生产能力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长远看去,中国大陆TFT-LCD产业在中上游零部件、材料设备方面,仍有崛起的潜力。
三大巨头上广电、京东方、龙腾光电的整合,有可能成为中上游环节崛起的推手。因为,整合后将直接进入二线阵营,获得规模化优势,在中上游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上,将获得更大话语权,从而让大陆中上游企业进入大生产线的机会增多,并直接在长三角地区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配套。
大陆整机企业的生产能力,则为中上游技术与产品提供了消化能力,液晶电视、PC以及两类产品的融合,创造了更多出货渠道。而由于大陆市场需求多样化,为起步中的上游企业创造了成长机会。
此外,产业转移也给大陆企业提供了借力成长的机会。由于中国台湾地区与韩国的液晶面板企业数量过多,正处于大规模整合阶段,高额投资较过去几年大为减少,而在成本驱动下,它们正加速向大陆市场迁移,试图借融入大陆市场获得新的成长机会,这无疑将带动大陆产业发展,尤其是人才培育与技术提升。
目前大陆第5代面板生产早已成熟,三大巨头上广电、京东方、龙腾光电的整合目标,除规模化外,更有向第6代、第7代生产过渡的野心。而国家“十一五”规划与中长期科技战略中,也对这一举动铺垫好政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