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在华千亿芯片之局:芯有灵犀的取势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事实上,“一字千金”还只是按平均价值算,细算起来,这其中的关键字价值连城。
了解芯片业的人都清楚,中国芯片业迄今为止最顶级的水平就是12英寸芯片生产,最顶级的技术就是90纳米制程,CPU芯片组之类涉及芯片尖端技术的产品生产线更是前所未有。
不仅如此,单独投资25亿美元也创下我国吸引外资的新记录。
大音无声
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新五年规划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把利用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我们利用外资从以量为主转向“质”“量”并举。
而就在新规划出台后的2006年11月,国家发改委还曾专门对“十一五”规划进行细化,推出《利用外资的“十一五”规划》,规划中第一条就是“引导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中国信息产业部出台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以芯片为首的集成电路在十几项重大技术和重大项目中均位列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重中之重。
显然,英特尔大连项目兼具先进技术、尖端工艺、巨额投资,再加上天生属于集成电路(芯片),所以从各个角度讲都称得上中国新一轮引资典范。
在多方聚焦的两会期间,发改委“悄然”透露这一重大消息,用意不言自明,方式同样耐人寻味。
事实上,发改委之所以选择“无声胜有声”,而不是隆重发布新闻,一方面因为客人未到,不宜隆重;更重要的是,由于项目关系重大,意义非凡,在海内外媒体上已经从盛传到疯传,新闻价值已被提前且充分演绎。
芯心相映
如果我们同时梳理英特尔在华投资记录与中国重大政策演进,会发现英特尔似乎一直担当着外商典型,与中国政府似乎“芯心相映”。
从1985年进入中国至今,英特尔在华投资先后出现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994年,英特尔宣布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立芯片封装测试厂,投资额为6900万美元,并很快增资到1.98亿美元,成为浦东当时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之一,虽然当时的封装测试只限于闪存,但足以与中国政府1992年正式启动的浦东大开发战略构成呼应。
此后,英特尔又不断追加上海浦东的投资,不仅封装测试范围提升到芯片组、奔腾4处理器,迅驰无线通信模块等,还建立研发中心及运营总部等,上海总投资额如今已经超过5亿美元,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从似乎呼应走向紧跟。
这种“紧跟”在英特尔第二笔巨额投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政府2000年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英特尔2001年即开始西部考察,并很快于2003年宣布在成都高新区建立一座芯片封装测试厂,总投资3.75亿美元,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单笔最大外资。如今,英特尔已经将成都项目追加到5.25亿美元。
此次投资25亿美元的大连90纳米制程芯片组项目,显然使英特尔与中国政府的战略契合又达到一个新高度:既与国家“振兴东北”新战略实现紧跟,又与“十一五”“质”“量”并举的引资新战略巧妙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