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业繁荣背后藏危机 面临发展瓶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已从初期以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为逐步走上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结构调整、推进跨国经营、提升综合实力的集约型发展之路。
本届百强企业中,销售利润率超过6%的有25家,比上届增加了6家,其中河北晶龙公司、广州无线电集团、上海华虹等11家百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超过10%;深圳华为的利润总额达41.4亿元,上缴税金74.4亿元,均列百强企业首位。自主创新机制正在建立,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深圳华为当年投入研发经费5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91%。高额的研发投入使百强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06年年底,海尔已拥有专利数7008项,华为2575项,联想2331项,海信1914项。
然而,电子百强却面临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三大发展瓶颈。从具体数据不难发现,在百强企业龙头效应不断增强的同时,百强的主体地位在逐年弱化。比如,营业收入占行业总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24%;销售利润率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去年的2.09%,且利润总额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64%),不仅如此,百强企业中更出现了一些亏损大户,京东方、TCL、上广电、长虹的利润都为负数。这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结构性的瓶颈。
另外,电子行业呈现出产品结构性过剩的趋势。核心基础产品薄弱,一般产品过剩。中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全部过剩,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仍停留在降价销售阶段,导致效益逐年下降;而高端服务器、高端路由器、关键元器件、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基本依赖进口。去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含微电子组件)857亿块,计1055亿美元,自2004年以来,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宗进口产品。平板电视的液晶屏和等离子屏也基本依赖进口。
尽管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但与当前全球一流跨国公司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国是全球IT财富最大获取国,也是研发最大投入国,仅微软、英特尔、思科、IBM4家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资金就在200亿美元左右。2005年,微软、IBM、英特尔、三星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型企业研发投入绝对额都超过50亿美元,其中微软接近60亿美元,每一个企业研发投入经费都超过当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整体投入。一流跨国公司雄厚的研发投入令中国企业望尘莫及。中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投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电子产业要做大做强,需企业、政府同时发力。针对中国电子产业目前的现状,业界专家认为,百强企业应从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研发投入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逐步强大自身实力。一是推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培育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已具有雄厚产业基础,尤其是境内生产的手机、笔记本电脑、PDA、彩电、视盘机等产品产量已占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利用中国已有的制造业优势,推动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的自主创新与整体跨越,将有利于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效益,促进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力度,这无疑是支撑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政府应支持少数有竞争力企业打破“市场力量弱——技术标准上没有发言权——不愿冒险投资长期研发——延续跟随战略——市场力量弱”的恶性循环。一方面,选择少数有竞争力的企业以及对可能赶超的战略性技术和产品进行支持。在国家创新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合理的思路是集中力量发展可能赶超的战略性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大且对产业发展影响大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的合作。对于多数网络性强的电子信息产品,中国企业宜积极参与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制定。国内企业要利用本土市场作为重要谈判筹码,在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参与机会。同时,不放弃制定本土技术标准的策略,防止国外利益集团对中国企业和用户的掠夺。